“教人責其短”的目的主要是讓其知短而補短。之所以大多能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是因為自知其短能夠引起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的方向經常是積極的。如果一個人在決定怎樣行動時,經曆了自知,行為就會很好地反映出他對內在規範的考慮。當然,行為的改變,即對“短”處的克服也非易事,它將遇到兩大障礙:一是虛榮心障礙。虛榮心作為一種不良的心理品質,存在於許多人的身上。這些人十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的缺點竭力遮掩,生怕露醜,有的甚至發展到虛偽的程度,不惜采用文過飾非、嫁禍於人、推卸責任、貪人之功等卑劣手段,以維護自己虛假的“尊嚴”,而要其一反“慣性”,極其困難。二是認知性障礙。人知其短,並非在其缺點初露之時,一般都在其發展至有嚴重危害時才逐步認識,而且,這其中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在他沒有充分認識其“短”時,他是不會因“責其短”而“糾其短”的。而這種認識卻又受主體自身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實踐深度、後果的顯露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使其認識短處比較難。而一旦“知其短”,則“糾其短”就大有希望了。另外,一般地說,後天之短,可能克服,而先天之短,則難以糾正。一個人鼻歪嘴斜,經過整容,尚可變醜為美;而五官不全,或失明,或失聰,則就難以根治;至於因患侏儒症而奇矮,因患巨人症而特高,就更難以“取長補短”。但是,這也無妨。“糾短”並不在於外形,關鍵在於思想和精神,矮者未必不能成為優秀的棋手,高者未必不能成為傑出的球手。若能如此,又有誰能否認這不是各取其長呢?
“教人責其短”,還應抓住一些有利時機,一是在其初露之時,教其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是在其犯錯誤或發生危害之時,此時最易引起“切膚之痛”,容易引起深刻認識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揭秘用人
智慧是人和人之間得以區別出高下的重要條件。沒有智慧的人,就像僅有強壯的四肢而沒有大腦,隻能由別人來支配,替人出力;智慧多但是不善於用人,往往成了別人的日軍師,為人出謀劃策;智慧多而又善用的人,不但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還能利用別人的智慧為自己所用,成為當然的人上之人。
人才是維係公司的命脈
人分三六九等,用人者須量其才華而用之,因材任職,人盡其才。一個蘿卜一個坑。就像古人所說:“熟識韜略者,讓他運籌帷幄,勇猛無畏者,讓他持刀殺敵,位能匹配,相得益彰。”
1959年6月,李光耀出任自治邦總理,他所麵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新加坡。一方麵,這裏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混雜社會;另一方麵,由於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使新加坡政治局麵動蕩,經濟結構單一,社會風氣低下,人民生活貧窮落後。盡管李光耀有遠大抱負,留學期間也學到了不少治國經驗與理論,但是要治理這樣一個如此落後的國家,隻靠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是很難勝任的。要想創建大業,首先需要有一大批第一流的經濟專家和其他各方麵的精英人才。李光耀站在國家利益之上,以他那博大的政治胸懷,為創建一個現代化的新加坡而廣泛地招賢納士。也正是在一大批誌士仁人的幫助下,李光耀才創造了亞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