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上任的首要任務,是急需整頓殖民時代留下的舊官僚機構和改造新加坡的單一經濟結構。他首先起用的是吳慶瑞。此人畢業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是當時新加坡較有名氣的經濟博士,也是1949年英國倫敦組織“馬來亞論壇”的主要發起人,李光耀就是在那時結識他的。李光耀十分賞識吳慶瑞的經濟才能,大選獲勝後,便任命他為財政部長,負責全麵的經濟整頓和改革。李光耀執政以來,兩次遇到經濟難題,都是這位得力的助手幫助他排憂解難的。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率低下,失業率高達12%,人民生活貧困,住房擁擠破爛的局麵,吳慶瑞全力協助李光耀,確立了主要目標應為廣大人民尋求“一個幸福、美滿和有保障的生活”的經濟政策,提出了“出路在於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擬訂了五年發展規劃。同時還開辟了裕廊工業特區,集資興辦製造業,鼓勵私人及外資建廠,廣建廉價住房……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政府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及就業率,使新加坡安然度過了自治後最艱難的歲月,並為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了吳慶瑞之外,李光耀所選拔的內閣班底中,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裏手。如原國家發展部部長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建築師鄭章遠的協助下,成功地解決了新加坡最嚴重的房荒問題。李光耀曾深有感觸地指出:“這三位身居要職的傑出人才把幾乎失敗的事業化為成功!”已故的財政部長韓瑞生也被李光耀譽為僅次於吳慶瑞的“理財能手”。
李光耀被人們稱為東南亞最強有力的政治家和領導者,這不僅由於他有足夠的膽量與氣魄,從容地駕馭著新加坡這艘航船在波濤洶湧的世界競爭大洋中乘風破浪,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傑出政治家難得的政治遠見。他認為,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要想生存和發展,人的因素是第一大事。這包括整體人口的一般水平和占人口中l%~2%的尖端人才的質量。正是出於這一戰略思考,李光耀把培養造就社會人才作為國家根本性的任務。新加坡獨立初期,他就向全國數千名校長和教師強調教育,指出必須大力提高全民素質,從根本上培養愛國精神,使下一代成為優秀的社會中堅力量。他指出在未來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大學畢業生,不但要有學術修養,堅強的毅力和奮鬥精神,更要有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為國效忠的精神。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他就十分重視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養提高,特別是對那些年輕有為、專業程度較高而且能夠勝任國家高級領導的尖端人才,李光耀更是視若珍寶。從20世紀70年代起,他就考慮培養第二代接班人。他認為如果能有一批傑出的30~40歲的年輕人承前啟後,國家領導層就能繼往開來。1984年,人民行動黨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組。推選了20多名30~40歲的中青年進入議會。同年11月,在光耀第7次出任總理組閣時,12名內閣成員中就有7名平均年齡為40歲左右。同時,他還任命了一批30多歲的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擔任各部的政務次長。
1988年7月組成的經濟委員會,李光耀大膽地讓位年輕一代的領導人、40歲出頭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及李光耀的長子33歲的工貿部長李顯龍去負責,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才幹。李光耀曾在宣誓儀式上豪邁地向人民表示:“1959年我當‘前鋒’,1981年轉為‘中鋒’,今天我把‘中鋒’的角色讓給年輕領袖。他們已經接受了各自角色的考驗,我現在退當‘守門員’。”李光耀正是這樣,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製高點上,以其遠見卓識和戰略家氣魄,造就和帶領出一批批為國效忠的“中鋒”隊伍,也正是在他的運籌帷幄下,這支“中鋒”隊伍在世界經濟大較量中踢出了一個個奇跡般的“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