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梳子賣給和尚
孔子曾把人分為五個層次,即: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所謂庸人,指的是缺乏嚴肅慎重的人生信念,做事無規無矩,有頭無尾,為人處世從不善始善終,見小利,忘大義,迷戀於聲色犬馬,是非界限不清,喜歡隨波逐流,從來不能把持住Pl己,放任自流,為所欲為的人。所謂士人,指的是有信念,有原則,做事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不能把各種事情做得十全十美,但做事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然在理論上水平不是很高,但做事實實在在,不刻意追求虛榮的人。所謂君子,指的是說話誠實守信,從不武斷,辦事通情達理,明智豁達,對人不存嫉恨,能夠時常嚴格地要求和約束自己,淡泊名利的人。所謂賢人,指的是道德合於法度,行為合於規範,其言論能夠被天下奉為道德準則,其行為能夠讓天下人視為典範,好善樂施,普濟天下,能使天下人幸福的人。所謂聖人,指的是自身的品德與天地的自然法則融為一體,來無蹤,去無影,變幻莫測,通達無阻,對宇宙萬物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看透,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自然相處,超凡脫俗,有如神靈的人。
我們且不說孔子的這種劃分是否有道理,是否正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是各不相同的。每人有每人的脾氣秉性,每人有每人的處世能力,每人有每人適合的生存環境和條件,每人有每人的長處和短處。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首先必須要做到知人、識人。將每一個人的特點熟記在心,然後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及能力,安排相應的事情。做不到知人、識人,就談不上善用人才。這樣不但會造成人才的浪費,還容易造成人才的離心離德,更容易對事業造成嚴重的損失。
合理使用人才,就要善用人才的長處。能用其長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另外,長處本身也具有多重性。有些看起來雖然是長處,但對一些特定事物來講,可能又變為短處。有些則看起來是個短處,但對一些特定事物來講,又可能成為長處。一個睿智的領導者,必須要掌握科學地使用人才的方法。在揚其所長,抑其所短的同時,把握住長處與短處相互轉化的時機。靈活地處理長處與短處之間的關係,科學地使用人才。防止誤入機械地、死板地使用人才的死胡同。否則,盲目地使用人才,不管人才擅長什麼,不管人才具備什麼特點,亂點鴛鴦譜,勢必把事情辦糟。
合理使用人才,還要做到包容人才的短處。人才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認為是人才就不應該有過錯,那可就糊塗到家了。如果認為是人才有過錯就不能用,那更是再糊塗不過了。我們常說知人善用,知在什麼地方?知其長處與短處,知其每個人的特點。善在什麼地方?善在正確對待其過錯,善在能夠運用其長處。把握不住這一點,知人善用也就無從談起。三國時期的張飛,是個人人都熟悉的一代名將。但其自身的短處卻隨處可見。其脾氣暴躁,不分青紅皂白,打罵士兵,惡待下屬,有時甚至亂殺無辜,酗酒鬧事,惹是生非,搞得人人不得安寧。但劉備能用其大節,抑其小節,最終誰也不能否認張飛是一代名將。當今社會,人才輩出,無論是多麼精明強幹的人才,都有其自身的弱點和錯誤,都有其自身的弱項。寬容人才一些非原則性錯誤,給他們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就能收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效果。
教人必責其短
領導者用人當取其長,但教人必責其短,即教戒部屬知己之短,並克服其短;或創造條件使其在有意或無意中補短為長,以使其更加適應工作需要。
明朝中期有位名相叫張居正,自幼勤奮好學,5歲讀書,10歲通六經大義,素有“神童”之稱。1536年,12歲的居正以其出眾文才被荊州府錄取讀書,13歲參加鄉試,又以出色成績贏得了湖廣招考官陳束的賞識,當場決定錄取為舉人。恰適此時湖廣巡撫顧璨來武昌巡遊。顧璨賞閱居正考卷,連稱“奇才!奇才!”隨後,他考慮了一下說:“讓他落第。”在場人茫然不知所措。原來,顧璨認為:“少年得誌,成功者少。”13歲的孩子就中舉人,助其自滿,使其隻知其長,而不知其短,反誤其前程,倒不如讓他落榜。第二三年,待其成熟再予重用。陳束讚成顧璨遠見,改變了主張,讓居正落第。居正落第後,傲氣頓失,認真檢點所學“長”“短”,矢誌不移,勤學不輟,三年後,再度鄉試,又奪魁首,錄取為舉人。後來成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