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唯才是舉——提拔人才的法則(2)(2 / 3)

北宋時,有許多八九十歲的老人,占居高位,不願退位。為此,當時身為監察禦史的包拯給仁宗上書《論百歲致仕》的奏章,建議對那些年老而不願退位的人,應由禦史台監察勸其退位,並給予適當安排。包拯就曾上奏皇帝要求彈劾年過八十、身兼數職,不能治事而又貪戀官位的張若穀。說:“龍圖閣直學士,兵部侍郎、知洪州張若穀,年逾八旬,眼花耳聾,仍未自請致仕,人之寡廉,一至於是!臣欲奏明皇上,促其致仕。”在包拯的呼籲下,皇上終於讓張若穀告老還鄉。而包拯自己,則更以身作則,年逾花甲時,曾七次上書求退,仁宗皇帝不但不準,還在包拯晚年時提升其為禮部尚書,但他至死不受此職。

讓“士”為知己者“悅”

曹操初起兵時,兵少糧乏,卻能迅速壯大起來,由最初的每戰必敗,到後來每戰必勝,這與他每到一處必招攬天下賢士英雄有極大的關係。

最初追隨曹操的,隻有武將夏侯淵,但沒過多久,他就得到了原來投靠袁紹的荀彧。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年少時就被曾看中曹操的南陽名士所推崇,認為他是“王佐之才”。在袁紹那裏,他得到了上賓的待。荀或,字文若,潁川潁陰人。年少時就被曾看中曹操的南陽名士所推崇,認為他是“王佐之才”。在袁紹那裏,他得到了上賓的待遇。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即曹操起兵推薦袁紹為盟主而討董卓的第二年,荀或看袁紹終不能成大事,而投奔了曹操。曹操喜出望外,當時就高興地說:“吾之子房也。”也就是說:我得到荀或,就像劉邦之有張良一樣。而張良是漢劉邦的總軍師。一曹操當即任命荀或為司馬。當時荀或隻有29歲。

“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逐鹿天下,得辦事之人當然不錯,但能得上智之士、謀略之才,則最為上乘。曹操本人雖然也是個大謀略家,但得了荀彧,就猶如周文王有了薑太公,劉邦有了張良,如虎添翼,如龍得風雷之助。可以說,自從曹操得了荀或之助,便由弱及強,步步為營,逐漸走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之位。而荀彧也是在曹操這裏,屢獻奇策,屢建奇功。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為報父仇征討徐州陶謙,荀彧帶領少數兵馬留守曹操的大本營鄄城。當時張邈、陳宮等背叛曹操,潛迎呂布,欲攻鄄城,並佯裝來告訴荀或說,呂布來助曹操攻陶謙,要荀或備軍以迎呂布,荀彧洞識了張、陳的陰謀,即勒兵防備,並馳召留守東郡的夏侯淵,殺了一些謀反者,呂、陳、張等看陰謀不成,且鄄城有備,遂引兵去。這樣,範、東阿、鄄城等三城得以保全,以待曹操歸來。如果這次不是荀彧的洞察和巧妙周旋,待曹操歸來,將無立錐之地可待。此荀彧獻奇謀之一也。

這一年,陶謙死,曹操欲攻戰徐州。荀或獻策日:“過去,高祖劉邦保守關中,漢光武劉秀征討天下時據守河內,都是深根固本以製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艱守,所以雖然時有困敗而終成大業。曹將軍您本從兗州起事,並在這裏平了黃巾軍,這裏的百姓對您歸心悅服。這塊地方就是您的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曹操遂采納荀彧的謀略,分兵平定諸縣,並廣儲糧草。這樣原為流寇式的曹兵遂有了塊堅固的根據地。這又是荀彧的策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流亡度日的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曹操有意欲迎漢獻帝都許昌。但有人反對說,東邊的呂布、袁術等都未平定,況且洛陽挾持皇帝的守軍也未必能製服.荀彧則勸曹操說:“過去春秋時,晉國晉文公(重耳)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遂定霸業;漢劉邦東征項羽,以討其除義帝的不義為名,而天下歸心。今獻帝還歸洛陽,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在這種情況下,仁人誌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假如能於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這就是大順;秉至公以服雄傑,這就是大謀略;扶弘義以致英俊之士,這就是大公德,天下即使有叛逆之臣,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患累,這也是明智的。如果不以此時定此事,就會四方生異心,喪失得天下的大機。”在荀彧的勸告下,曹操才進兵洛陽。已如驚弓之鳥的漢獻帝.立即拜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荀彧的這一策略使曹操獲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戰略優勢。從此,曹操的地位威重四方。此又一荀彧的策謀也。

荀彧對曹操的最大貢獻,應該說是他一策而定曹操與袁紹決以雌雄的決心,並出奇謀使曹操取得官渡大戰的勝利,而官渡大戰的勝利,使曹操統一了中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各領大軍相拒於官渡。在此之前,孔融曾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文有田豐、許攸作為智謀之士;審配、逢紀是盡忠之臣,為袁紹周旋調度;武將有顏良、文醜這樣勇冠三軍的戰將,恐怕很難克服。”荀彧則精辟地分析說:“袁紹兵雖多,但治理不嚴,調度不明;田豐則剛直而犯上,許攸則貪於財寶而無用,審配是專而無謀,逢紀更是剛愎而自用;顏良、文醜隻是匹夫之勇,可一戰而擒。”後來的官渡之戰,袁紹集團的表現基本上一如荀彧所作的判斷。官渡之戰剛開始,曹操就一舉斬掉了頦良、文醜這兩個袁紹的戰將。兩軍在官渡相持四個多月,不能相下,曹操的兵力遠少於袁軍,且糧食缺乏。曹操自度難以取勝,又怕其他地方的豪強乘其不備,遂相持到十月便有退保之心。這時曹操便寫信給留守許昌的荀彧商討退軍之事。荀彧立即寫信勸阻,力主決戰。他說:“您的軍糧雖少,但也不如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成皋間時那樣困難一當時劉、項沒有一個肯先退守的,因為先退者勢必屈:您以相當於十分之一的軍隊,劃地而守之,扼住袁紹的咽喉而使其不能進軍已半年矣。到這種情勢不支之時,必將有變,這正是用奇謀的時候,不可失去良機。”曹操遂用荀彧謀,並用袁紹那邊反叛過來的謀士許攸的計謀,偷襲袁軍糧庫.使袁軍大敗一敗後不久,袁紹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