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唯才是舉——提拔人才的法則(2)(3 / 3)

袁紹死後,曹操欲揮師南下,攻打盤踞荊州的劉表。荀彧又建議曹操:“今紹死,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願公急引兵定河北,然後修複舊京,南臨荊州,責其朝貢之不入,則天下都知道你的意思。如果於此時放棄攻河北,而揮師遠征江、漢,若袁紹的兒子收其餘燼,承虛出你之後,那你的大事也就難濟了。”於是曹操從荀彧之計,北定河北之燕、代,收複了大片土地,基本平定黃河以北地區。

荀彧向曹操所獻的奇計奇謀,皆如此類,而每一次所獻奇策,都具深遠之洞察力、高深的政治眼光和戰略眼光。正是由於荀彧對曹操事業的卓越貢獻,曹操於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建安十一年又上表請增封荀彧。在曹操的表封書中對荀彧是這樣評價的:“臣白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或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或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昔袁紹作逆,連兵官渡,時眾寡糧單,圖欲還許。尚書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遠恢進討之略,啟發臣心,革易愚慮,堅營固守,徼其軍實;遂摧撲大寇,濟危以安。紹既破敗,臣稂亦盡,將舍河北之規,改就荊南之策。或複備陳得失,用移臣議,故得反旆冀北,克平四州。向使臣退軍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敵人懷利自百,臣眾怯沮以喪氣.有必敗之形,無一捷之勢:複若南征劉表,委棄兗、豫,饑軍深入,逾越江、沔,利既難要,將失本據。而或建二策,以亡為存,以禍為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是故先帝貴指趴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力。”荀彧覺得自己無野戰之功,所以對曹操的兩次加封都堅辭不受。曹操就給荀彧寫信說:“與君共事以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也,願君勿讓。”

以曹操的雄才大略,對荀彧有如此的褒揚,可見荀彧的才略,亦可見曹操對他的賞識。因為荀或德行周略,非正道不用其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英俊之士皆以他為宗。所以以他為中心,為曹操彙集了一個卓爾不群的人才群體,他為曹操舉薦重要人才就有:荀彧、鍾繇、司馬懿、郭嘉等。由他引致而來的當世知名之士就有郗慮、華歆、王朗、苟悅、杜襲、辛毗、趙儼等,這些人中位及卿相者以數十人。荀彧本人則折節下士,坐不累席,舉薦人則不拘一格,皆以智策舉之,而這些人則終各顯名:他所舉薦的苟攸,後來成為魏的尚書令,也是推賢進士的伯樂。曹操本人非常佩服二苟的知人之才,他說:“二苟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由此論之,可以說得一大才,就不會隻得一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時可以說能得一大才,就會同時得到以這個大才為中心的人才群體,而使得之者享用不盡。曹操得荀彧,可謂大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曹操之得苟以及由他而帶出的這個人才群落體,已使曹操治國平天下的大誌實現了大半。

曹操於馬背上攬英雄之心,不僅僅是得到了荀蘸,謀臣中還有荀彧、郭嘉;經世之士則有辛毗、毛介、崔琰、鍾繇、田疇、陳群、鄭渾等;武將則有曹洪、夏侯淵、張遼、於禁、張邰、李典、徐晃、樂進等,這些武將個個勇冠。三軍,智勇都不在關羽、張飛之下;而文士則更是群賢畢至,有孔融、陳琳、阮禹等。加之曹操與其兒子曹丕文武雙全,更有他的小兒子曹植文才最為璀璨,一時群星燦爛,蔚為壯觀,形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光輝時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