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經指出:“資格為用人之害。”資格這把軟刀子,不知虐殺了古往今來多少有用之才。任人隻看資曆,隻看過去的業績,依仗特權論資排輩,在我國古代幾乎代代相傳。時至今日,許多企業的領導者在選拔中層幹部和管理人員的時候,也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以資曆來評選人才,使有識之士不被提拔、任用,這不能不說是這些企業領導者在選才的觀念上還帶有封建世族的色彩。一個社會、一個組織,用人惟資,就會僵化和凝固,就會失去朝氣勃勃的生命力,從而停止前進的腳步。曹操的選才正揭示了這個道理。
再次,選才不要以年齡的大小為標準。
年輕,未必都不堪重任。曹操所選的文臣武將大多是英俊少年之輩,荀彧投靠曹操時才29歲,因其屢立功勳,從司馬升至尚書令。郭嘉27歲就被曹操拜為祭酒。曹操與郭嘉論天下事,深為其才智所折服,郭嘉追隨曹操11年,多立奇勳。除曹操外,東吳的孫權重用的大多也是青年人。周瑜33歲掛帥,東吳老臣多不服氣,資輩最高的程普被任以副將之職,心中更為不服。程谘回來告訴程普說周瑜用兵如何動止有法,程普驚讚,乃親詣行營謝罪。在事實麵前,程普不得不佩服孫權的任人選才。魯肅投奔孫權時才20歲,但能充分發揮其才智,貢獻傑出。
以上這些史例,都說明一個道理:隻要有才智,年紀輕輕擔負重任,幹大事是完全可行的。
反觀現在有些領導者在選拔幹部時,縮手縮腳,不敢啟用年輕人,總認為他們還稚嫩,缺乏經驗和閱曆,挑不起大梁,總是說:“再考察考察吧!”一擱就是幾年。殊不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人才是等不起的,市場的爭奪實質上是人才的爭奪。
下麵這個故事講得則是一位古稀老人,被提拔任用的成功案例。
山東省龍山店有位古稀老人王荊三,解放前經營過交通、信托、銀行等企業,是全省有名的實業家。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兩三年內,四鄉八鄰請他去辦工業的人踏破了門坎兒。老先生說:“要俺出去,合作人要有五個條件:年富力強,有事業心,有膽有識,經濟清白,作風端正。”蓬萊縣振華實業總公司總經理司繼雙,專門去拜訪老人,一下車就對老人說:“王大爺,你提的五個條件我都夠。”他倆談了三天,又請老人到村裏轉了一圈。看了田,看了山,又看了村辦電器廠、塑料廠,這一切他都沒放在眼裏。當他一腳踏進小軋鋼廠時,卻脫口急問:“你們一個小小村子,怎麼敢投資25萬元搞軋鋼廠?”司繼雙說:“就是贏不了利,單位一個技術人才也沒有。有了人才,我們什麼不能上?”老人佩服司繼雙的魄力,當場決定:“就衝這個廠,我不走了!”三年過去了,1985年這個村已辦起了11個企業,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12倍!
總之,領導者應該以史為鑒,不拘一格,衝破門第、資曆、年齡等限製的舊框框,走出選才的誤區。
揭秘選人
一部帝王將相的曆史,說白了就是一部人才的曆史,善用人才者,雖弱必強,雖衰必興;不善於選用、提拔人才者,雖強必敗,雖盛必亡。因此,人才之賢否,關乎企業發展與昌盛之根本。在現實生活中,人才常有,而善於識人用人的伯樂卻不常有,所以,善於選用、提拔人才者,必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顯出王者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