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唯才是舉——提拔人才的法則(1)(2 / 3)

一家企業公司,倘若要有大的發展,就必須要有各方麵、各領域的人才,來為公司的發展、壯大拚搏奮鬥……

曹操的“底線”用人

選拔人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縱觀我國的曆史長河,有許多領導者總把出身、資曆、門第等迂腐無用的選才標準擺在首位。殊不知,為此埋沒了多少能人誌士。曆史上凡有作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以無畏的膽略,把“名節、門第、資曆”的選才標準統統一掃而光,提出了挑戰性的選才標準——惟才是舉。按照這個標準,選拔了許多出色的文臣武將,為富國強兵奠定了基礎。三國時代的曹操,他要求官吏,不拘微賤,不拘品行,勿廢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統統選拔上來。這充分顯示了曹操的超人氣魄和膽識。魯迅先生對此非常讚賞。在談到曹操的選人時,魯迅稱讚曹操說:“不忠不孝不要緊,隻要有才便可以,這是別人不敢說的。”曹操選人,惟才是舉,確實值得現代管理者學習。那麼,在選才問題上,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選才不要計較門第。

許褚隻是鄉間一名壯士,一到曹操手下就被拜為都尉,賞勞甚厚,他果然不負重望,作戰勇猛無比,多次在危急時刻,舍身救下曹操性命,正應了那句話“古來忠烈士,多出寒賤門。”不以出身門第取人,使得那些卓越的“卑賤者”脫穎而出,這才是真正的選才之道。反觀今天有些領導者,在實踐中常犯“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的錯誤。由此,我們更應該學習曹操的選才魄力和勇氣。在西安市舉行的一次國家公務員考試招聘大會上,許多農民被選拔進公務員隊伍,就是一次不計門第擇才的成功實踐。

其實,曆史上有眾多出身寒微的人才,都曾被破格提拔,成為一代英豪。早在西周和春秋時代,做過廚師的商湯輔相伊尹,被商湯慧眼識英雄,破格提拔為相,使商湯功霸天下。秦國大夫百裏奚曾以乞食為生,他原為虞大夫,虞亡時被晉國俘虜,作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在秦國喂牛,出走至楚後,又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故號稱“五羊大夫”。公孫枝將其薦與秦穆公,請求委以官職,秦穆公不了解百裏奚,說,用五張羊皮換來的人,還要委他官職?豈不為天下恥笑!公孫枝說,舉賢任能,世人都會認為你君王英明,臣民順服,會有什麼人恥笑你呢?秦穆公遂用其為大夫。秦穆公在百裏奚的幫助下,將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強大。這個事例說明,隻要是人才,無論其出身如何微賤,都應當委以重用。那種用“有色眼鏡”選才的人,隻會使人才外流、人才荒廢。

其次,選才不要憑資曆。

在選拔人才不憑資曆方麵,曹操堪稱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他與袁紹兄弟之間在選才是否論資曆問題上曾有過一場尖銳的衝突,當時十八路諸侯在汜水關前被董卓的大將華雄打得束手無策,無人敢應戰。當時名氣不大的關羽自告奮勇,“願前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袁紹問是何人,又問現任何職。公孫瓚介紹關羽是跟隨劉玄德的馬弓手,袁術立即大怒說,你怎敢欺負我各路諸侯沒有大將?憑你一名小小的馬弓手,就在此胡言亂語,給我打出去。袁紹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說什麼用一名馬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恥笑。曹操卻極力阻止袁氏兄弟,堅持讓關羽出戰,並叫“賜熱酒一杯”,以壯行色。關羽這才“停盞施神勇,溫酒斬華雄”,立下“威鎮乾坤第一功”。這時曹操非常高興,而袁紹卻仍大怒,並把關羽、張飛都趕出了大帳。曹操批駁袁紹,得功者應該賞賜,為什麼要計較出身的貴賤、資曆的高低呢?然後,為劉、關、張三人送去酒肉進行撫慰。在這裏,曹操的惟才是舉、不計資曆的選才主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而袁氏兄弟的任人惟貴、任人惟資的舊觀念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兩種不同的選才觀,為袁氏兄弟的覆滅和曹操的勝利埋下了令人信服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