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王莽篡權之前,曾經極力偽裝自己。他裝作謙恭,禮賢下士。經常把家中的馬匹、衣服和銀兩拿出來救濟百姓,以至家夥總的錢財所剩無幾;同時,他還常常在漢平帝麵前坦言自己克己奉公,誠實待人。當他獲得漢平帝的信任而大權在握時,便露出猙獰麵目,專斷朝政.最後親自殺害了漢平帝,篡權自立,對百姓施予暴政.由此觀之.領導者知人要深,知人要全,必須通過“日觀其德,月視其豈”的全麵考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作為領導者,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公司發展的“中流砥柱”呢?於是,尋找“魏征”式的人才就成了老板的必修課:
魏征對唐太宗李世民所有的言行與決策錯誤都能直言上諫.無所規避,被視為“諍臣”。說起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魏征功不可沒一在現實的職業生活中,每一位員T都知道領導者的錯誤決策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卻往往是眼睜睜地看著事情被搞砸。他們感到自己無可奈何,因為指出領導者的錯誤意味著風險,很少有人有這樣的勇氣一然而,被壓力困擾的領導者.在內心深處渴望賢良部屬的有力輔佐否則,他們會變得優柔寡斷,或者剛愎自用,從而與正確的決策行為相去漸遠。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企業越來越強烈地需要員I的獻身精神,而另一方麵,員工的獻身精神卻稀缺得兒乎成為神話。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管理層的唯利是圖,嚴重傷害了人的價值自尊、獻身精神,甚至成了被嘲笑的對象。
以精細之心看清事實
從社會學講,人是最簡單的.也是最複雜的。所以才有這樣的慨歎:人是不容易了解的,義是最容易看透的。
於是就有了“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難”的無奈之音。這種說法固然有些偏頗,但它從一個側麵上說明了人心的隱蔽性。表麵看上去,每個人都好像很一般,但內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能究其根底呢!
曆史上的漢光武帝劉秀是很善於聽其言知其人的皇帝,但卻被龐萌迷惑;曹操是明察將士的高手,還是給張邈騙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事物的表麵現象相似但實質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所以目空一切的人看樣子很聰明其實可能很愚蠢;愚笨得可愛的人看上去像個厚道人其實可能很奸詐;魯莽的人好像是很勇敢的人其實可能膽小如鼠。因此,要甄別人的好壞,並不是僅憑一言一行,而是從細微處觀察。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給人一種頗有智慧的印象;亡國之臣往往也表現出忠心耿耿的樣子;就像混雜在禾苗裏的雜草在幼苗時期與禾苗幾乎沒有區別;黑牛長上黃色的花紋很像是老虎;色澤像玉的石頭很容易與玉石混淆。這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事物和以假亂真的情況。
生活中,隻要我們注意觀察,便會發現:隨隨便便許諾的人給人的印象是為人爽快,實際上這種人卻少有信用;什麼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藝,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會露餡;銳意進取的人似乎精誠專一,可是這種人的熱情不會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實際上隻能添麻煩;當麵百依百順的人貌似忠誠,然而這種人大多是陽奉陰違之輩;有的外貌溫厚和善,行為卻驕橫傲慢,非利不幹;有的道貌岸然,其實是小人;有的外貌圓滑,卻內心剛直;有的看似堅貞,實際上見風就倒;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可他的內心卻總是焦躁不安:也有不易被看透表象的情況,比如:大政治家看似奸詐,卻是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癡愚,然而其內心卻一片空明,聰明蓋世;博愛的人看似虛幻,其心胸實際上非常寬厚充實;正直無私的忠言雖然聽了讓人不高興,但其情感卻是出自一片至誠。人世間諸如此類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現象如霧裏看花,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誰能分辨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