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慧眼識珠——甄別人才的法則(1)(3 / 3)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常常是複雜的,甚至是矛盾的統一體。因此,作為領導者必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隻有把似是而非的現象辨別清楚後,才可以說知人不難的話!

公司(企業)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識人。識準了合作夥伴,識準了並肩作戰的同事,識準了下屬的才華,公司(企業)就能蓬勃發展。

用人應克服三大弊端

擇人之道,應以德才為本,而以資序為末。隻有這樣,才能使才者畢至,能者來歸,在位者踴躍進取。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以資曆為序,擇人而用,最常發生:有的甚至成為一些領導者的習慣做法。

這樣選擇人才對事業來說有三大弊端:

弊端一:賢愚不分。

人之才能各不相同,而人之時日,不差分秒.假如循序漸進,等授其職,必然造成職同而才不同,位等而能不均。有的能當其位,事半功倍;有的則勉為其難,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敷衍塞責,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事畢功成必需各方配合,既然有勉為其難,敷衍塞責者,必會出現左進右退,前鬆後緊,上急下緩狀態,那麼,成事之望,又談何容易。宋代的章得象,“終日默然,如不能占”,一向以無所作為著稱,也居然一步一步地做到丞相。南宋時陳亮就指責這種用人法是:“凡事必集議,除授必資格,才者以跌馳而棄,不才者以平穩而進;正方以迂闊而廢,巽言以軟美而入;奇論指為橫議,庸論謂有典則。”若都授聘於以循序漸進的章得象等庸碌之輩,則必國弱民窮,“朝綱”盡失。

弊端二:賞罰不明。

南宋通議大夫葉適曾說過,如果提拔人才隻是“計日月,累資考”,“資深者敘進,格以者次遷”,那麼,“賢否混並而無所別”,人們隻能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因為,雖然不能把升遷用作為獎賞的手段,但是,不能否認,升遷本身確是對賢能有功者的信任、重用,確能對人產生一種鼓舞力量,尤其是那些心懷大誌,事業心強,待機一展宏偉抱負的賢能之士更是如此.所以,古人說:“大賢不待次而舉,大惡不待次而誅。”否則,將造成賞罰不明、法製不存的混亂狀態。

弊端三:阻塞才路:

“限以資曆則取人之路狹;不限資曆則取人之路廣。”擇人以資曆為序,“先到為君,後到為臣”,“先進山門為師,後進山門為徒”,必然使賢者望而止步,能人避而他就因為,賢能之士滿腹經綸,本可一展抱負,現在要其年複一年,等待時日,空懷“絕技”,如同乞丐,豈不有負“十年寒窗”,而且天下之大,容身之地頗多,“此山無食,便去他山”也未嚐不可。漢時,劉邦對這個問題就非常注意,他從不計較個人的出身和資曆:在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大多數來自基層,有的甚至剛來投奔就委以重任。宋朝嘉佑二年進士考試,歐陽修任主考。當他讀到應考的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說“讀蘇軾之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人頭地也。”蘇軾後來居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北宋文壇巨匠。假如歐陽修以資曆取人,初出茅廬的蘇軾豈能“出人頭地”,後來居上。

既然以資曆取人弊端很大,那麼,作為一個領導者就應力求戒除。而要這樣,必須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要建立在對人的了解基礎上,不能盲目;二是要有一個明確的論點,不能隨意;三是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不能混淆。否則,其才華不能顯露,也無以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