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2 / 3)

曲調有絲調即二板、揚調、二流、三板、苦品、二簧、清板等,統稱七個基本調。

說白均用本地方言即貴州話,要求唱腔“字正腔圓”,說白“字句清楚”,符合“文人雅士之樂歌”要求。

文琴坐唱的唱本,多用“貴州彈詞”和江南一帶流行的“彈詞”進行改編移植。唱本不斷從“敘述體”過渡到“代言體”為主的形式,演唱內容隨之豐富起來。較有影響的文琴曲目有《西廂記》、《琵琶記》、《紅樓夢》、《借親配》、《搬窯》、《三擊掌》、《三難新郎》、《珍珠塔》等上百出。

每年歲終新正,官府迎來送往,以及百姓婚喪嫁娶,壽誕節曰,文琴藝人常被邀舉行堂會,演唱文琴。

新中國成立後,貴州省人民政府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將流行於全省的文琴戲改為齡劇,將興義地區的興義滇劇團、安龍滇劇團改為黔劇團。繼而興仁、貞豐、普安等縣相繼建立齡劇團。I960年9月,上述劇團合並,成立“安順專區黔劇二團”後改為“黔劇三團”,團址設在興義。全團計69人。

齡劇二團成立後,在興義演出過齡劇《秦娘美》、《半把剪刀》、《搬窯》、《拷紅》、《三擊掌》、《借親配》、《雙玉蟬》、《團圓之後》、《生死牌》、《東風解凍》等劇目50餘個。

文琴這一民間藝術形式,雖被搬上舞台成為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黔劇,但它仍作為一種曲藝形式在民間流傳,受到人們的喜愛,得以保留至今。

近年來,政府對其進行了搶救整理,2005年興義市文化館排演了文琴演唱《峽穀萬峰讚安全》參加齡西南自治州安全生產調演,獲三等獎。2008年,興義市文化館又指導市醫院排演了文琴戲《象麵換新顏》參加貴州省衛生係統調演,重現了這一傳統地方戲曲的魅力。

目前,文琴戲被興義市人民政府批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興義的民間雕刻技藝,源遠流長,特別是石雕,堪稱一絕。

這與民間藝人馮時良是分不開的。馮時良,興義市納灰人,從小學石雕手藝,善刻花卉、鳥獸。民國八年1919年,下五屯劉氏莊園花廳池邊他雕刻的鳥獸、鹿、獅子欄,栩栩如生,至今保存完好興義江底永康大橋頭的石獅,工藝精致,即是他的傑作民國三十年1941興義城中建街心花園,馮時良雕刻抗日陣亡將士石紀念碑,同時為劉氏牌坊配刻6尾鼇魚,其技藝與原牌坊的模式無異。馮時良多年刻製的古體空心“壽星騎馬”與“如玉頭”石牌10餘座,遠近聞名,流傳後世。目前,民間雕刻技藝被興義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興義市的民間藝人,在傳承了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雕刻技藝又有了新的發展。曹智勇、曾傳文等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獨辟蹊徑,獨創了鵝卵石雕、木浮雕係列作品。其作品融入了濃濃的地方民族文化元素。

曹智勇興義市文化館退休職工。1980年以木雕《布依老人》、《小阿香》等初試牛刀,同年開始嚐試鵝卵石雕。

他的作品大膽探索,利用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刻符刻紋,甚至色彩等諸多造型手段,把對自然、人生的感悟融於鵝卵石雕作品中,從比較寫實的《布依女係列》、《者樓河》到變形誇張的《懷抱》、《回眸》,從銅雕彩塑般的《無題》、《三月三》到充滿民風意趣的《節日》、《山歌》等,如一股清新的風,以其原創性探索和獨特個性而引人注目。其作品參加全國美術展並兩度漂洋過海,到美國紐約國際藝術中心參加“國際藝術水平展覽”,作品分別被日本、法國等國的收藏家收藏。不久前,在“中國冊亨2010年布依族文化年”活動上,曹智勇的鵝卵石雕作品,讓觀眾們流連忘返,驚歎不已。曹智勇部分作品被收錄入《中國雕塑年鑒》201989、《貴州美術史》雕塑部分,曹智勇也被收錄入《中國當代美術家辭典》、《中國青年美術家名錄》。

曾傳文黔西南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文聯退休幹部。曾任黔西南自治州文聯副主席,黔西南自治州美術家協會主席,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第八屆全國美展貴州省雕塑送展評委現為黔西南自治州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從事木浮雕創作多年,作品多次獲獎。

布依族竹器製作技藝興義布依族竹器製作技藝是當地布依族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布依匠人就地取材,以金竹、蠻竹為材質,先把砍伐後的竹子經過供烤使之不變形、不出蟲、不發黴,然後根據所需器具裁成不同形狀,再根據本民族的喜好,選取花鳥魚蟲、圖騰崇拜等圖案,在竹器上精雕細刻,製成竹字畫、家神牌匾神龕、酒具、茶具、門、四方桌、板凳等生活用品。

興義布依族竹器製作技藝精湛,其製品廣泛運用於布依族的生產生活中。2009年2月,布依族竹器製作技藝被興義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令七舍革上土法造紙技藝七舍的竹木資源非常豐富。清代鹹豐年間,當地村民就利用這一資源優勢伐竹造紙。其造紙工藝繁複,技藝精湛,成品既綿且韌,散發出淡淡香氣。直至20世紀末全鄉仍有百十餘戶從事造紙生產。在現代化造紙業的強力衝擊下,七舍革上村的造紙作坊已經停產,這些複雜難學的造紙古法傳承已成問題,需要加以搶救、保護。

1989年2月,七舍革上土法造紙技藝被興義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甲馬石風情節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曰,白碗窯鎮甲馬石村及周邊布依村寨的男人就集中在甲馬石村舉行節日活動。先由寨中男人敲擊銅鼓,再由寨老燒三炷香,敬天敬地,殺豬宰牛進行祭祀,祭祀完成後便開始節慶活動。到節的男人必先喝該地布依族特釀的“紮馬酒”,用約1米長的細竹條,插到酒壇中,用嘴對著細竹吸食。然後唱山歌,吃湯鍋、喝酒吃肉慶賀新的生活,探討來年的豐收。幾百年來,甲馬石風情節在這一地區自然傳承,2009年月,被興義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