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小吃技藝興義曆史悠久,飲食文化也非常繁榮。興義老杠子麵、鄭記刷把頭、部記雞肉湯圓、劉家羊肉粉等風味小吃係興乂百年老子號,新中國成立前就享譽當地及周邊地區。目前,舒記杠子麵等傳統小吃技藝被興義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八大碗布依族傳統美食,由豬腳燉金豆米、紅燒肉燉豆腐果、燉豬皮、酥肉粉條、排骨燉蘿卜、素南瓜、素豆腐、五色糯米飯等八種美食組成。如今在“萬峰第一觀”、間歇泉景區等布依寨都可以一邊聽布依古樂一一八音坐唱,一邊喝“便當”
酒布依米酒,一邊享用美味的布依八大碗,感受濃濃的布依飲食文化。
興義老杠子麵“舒記麵館”屬興義百年老字號,始創於清代末年舒則安,到第三代舒興有時,已有很高的聲譽。麵條全由手工擀製而成,取精麵按比例放鮮雞蛋和勻,將麵揉搓成麵團,用杠子壓多次,當麵皮擠壓到所需厚度後,用刀將其切成小塊,用小杠子卷好,再用刀切成細絲,用手抓起一抖,就成為金黃的細麵。
煮麵一次一碗起鍋,雞湯調配,佐料齊全,麵細筋好,細口鮮香,曾獲“貴州省名優風味小吃”一等獎,被國家飯店協會授予“中國名小吃”稱號。該技藝已收錄在《中華名菜大典貴州卷》一書中。
鄭記刷把頭“鄭記刷把頭”屬興義百年老字號。興義名優小吃刷把頭,因外形如刷把之頭而得名。刷把頭是鄭尚禮於清同治年間創製的。刷把頭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其主料為竹筍、痩肉、麵粉、雞蛋。優質竹筍經水氽漂,用豬油烹出香味。人工扡出的麵皮,薄如甲紙,狀似荷葉,合成時,先放痩肉,再放竹筍,捏攏成型上蒸籠,猛火蒸數分鍾即可。與刷把頭匹配的蘸水,用雞湯、油浸糊辣椒麵、醬油、蔥花兌成。食用時,將蘸水淋入餡內,其味鮮美異常,曾獲“貴州省名優風味小吃”
一等獎。
鄒記雞肉湯圓“鄒記雞肉湯圓”屬興義百年老字號,始創於清代末年鄒宣化,以“眾家皆甜,唯我鹹鮮”的獨特風味,贏得省內外顧客的讚譽。鄒家小店的湯圓,以雞肉為餡,灌雞湯、點花生醬,放少許胡椒、味精、蔥花,鮮香爽口,別具一格。曾獲“貴州省名優風味小吃”二等獎。
興義羊肉粉“劉家羊肉粉”屬興義百年老字號,從清代開始,已曆經五代,經久不衰。其製作過程是將上等羊宰殺、留血、去毛、除臆去汙,分部位下鍋,加薑塊,小火煮熟,出鍋,切成片子放到粉上,再加蔥花、芫荽、酸蘿卜、炒醬佐料和羊血旺,鮮美異常,曾獲“貴州名優風味小吃”二等獎。
興義狗肉
興義狗肉之味美在於選料講究,為保證狗肉的質量和味道,總結出“頭黃二黑三虎斑,白狗肉味最平淡”的民讀。狗殺後砍成幾大塊,放入燉罐中清燉,然後剔除骨頭,再將肉加生薑、砂仁、食鹽、草果等文火燒燉後撈起置於鋪品之上。
吃狗肉更是十分講究,先要把燉好的狗肉切成薄片放到小鍋裏,再g進原湯,拍碎一兩小塊生薑,加進一些大蔥段,再煮進一些白菜。最講究的是蘸水,放進辣椒麵、蒜泥、薑末、花椒粉、蔥花、芫荽、味精、鹽、湯油、原湯、薄荷等,薄荷是最重要的香料,有了它狗肉才有了獨特的風味。
邱家雞蛋糕“邱氏重油蛋糕”屬興義百年老字號,始創於1896年邱庭剛,其傳統的生產工藝先後由其子、孫邱元富、邱正祥傳承,現在經營邱氏蛋糕產業的是邱庭剛老先生的第四代孫邱仕益。邱氏蛋糕采用麵粉、糖、本地土雞蛋調製,再加上自煉豬油烘烤而成。色澤金黃,油香濃鬱,口感深香。
邱氏益品曾獲“貴州名店、名小吃”稱號。
興義燒鴨“梅記燒鴨”屬興義百年老字號,清代始創,經久不衰。說是燒鴨,實際上是炸鴨子。買來鴨子收拾好後放人砂鍋煮,煮到六成熟時撈出,再放入配好的調料,砂仁、草果、八角、醬油、鹽、味精、花椒等放到鹵湯中鹵。鹵好的鴨子放在火上用精製菜油慢慢反複熏烤,直到皮滲出黃油。這種烤鴨外酥裏嫩,無比可口。也可砍成小塊,放入大鐵鍋內油炸兩三分鍾濾幹,然後用筆蘸少許花椒鹽撒上,拌勻即可。
聶氏家傳剪粉以其具有薄、軟、韌性好、口味佳等特點,聞名全州及省內夕卜。聶氏家傳剪粉以傳統手工藝製作,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曆史。剪粉精選優質大米,浸泡後不加任何添加劑,經磨漿、勾兌、蒸熟、冷卻等程序製成色澤潔白、厚薄均勻的剪粉,再配上優質菜油製作的辣椒油、花椒油,芝麻醬、花生醬,大頭菜、香蔥、芫荽、酥豆及鮮脆的綠豆芽等佐料,涼拌而食,味道極佳,吃完剪粉後,再喝上一碗聶家祖傳秘方釀製的白醋,酸甜可口、生津留香。
名錄一覽表後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這一重要意義,已為各級領導、專家學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而是否有這樣的認識,是否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對於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囯家的文化傳統之延續而言,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