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測量與界定(2 / 3)

3.2 醫療機構床位情況

X縣級醫療機構床位使用率最低61.20%,Y縣最高86.57%;鄉鎮醫療機構床位使用率Y縣最低28.72%,X縣最高50.30%。

4.衛生服務利用情況

4.1 年門診人次情況

可以看出,Z縣最高1502214人次,X縣次之1378641人次,Y縣最低1343347人;X縣參合農民門診看病更多的選擇鄉級醫療機構。Y縣和Z縣參合農民門診看病傾向於縣級醫療機構。

4.2 年住院人次情況

X縣鄉級住院人次數為縣級住院人次數2倍,而Y縣和Z縣住院人次在縣級和鄉級基本持平。

不論是門診還是住院,2008年比2007年都有較大增長,這除了正常的醫療衛生服務價格增長因素等之外,由於合作醫療的實施,提高了參合農民的衛生服務利用,使潛在的衛生服務需求得以釋放,另一方麵也可能導致了過度需求。

5.合作醫療籌資情況

2008年該省統一規定農民個人籌資10塊錢,各個縣市政府補助有所不同。X政府補助力度最大,占總籌資額的90.00%;其次Y縣,占總籌資額的88.90%,再其次Z縣,占總籌資額的87.80%。

6.合作醫療補償人次流向分布

本次門診調查隻限於村和鄉鎮,2008年3縣門診補償人次比例為:X縣村級:鄉級=1:3.3;Y縣村級:鄉級=1.1:1;Z縣村級:鄉級=1:1.1。

住院補償人次比例為:X縣鄉級:縣級:縣級以上=6:3.2:1;Y縣鄉級:縣級:縣級以上=5.6:25.6:1;Z縣鄉級:縣:縣以上級=9.8:12:1。

可以看出,鄉鎮醫療機構是主要的門診補償人次流向,而經濟水平較差地區農民也會選擇村衛生室就醫,說明在經濟水平差的地方村衛生室起到了很大作用。縣醫院是最主要的住院補償人次流向(如Y縣和Z縣),經濟水平相對較差的也會選擇鄉鎮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如X縣)。因此可以看出:經濟水平較差地區鄉鎮衛生院是主要的首選醫療機構(這一點在調研訪談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

第三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測量與界定

家庭是農村生活的基本經濟單位,若大病在某一家庭發生聚集的概率較低的話,那麼家庭對大病費用的支付就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從理論上講,人群大病發生呈Possion分布,家庭發生“大病”聚集性的概率極低,可以認為家庭經濟對大病風險具有一定的緩衝能力。因此,以家庭為單位的大病風險臨界線,即公式:

風險臨界線=(人均收入-收入平均法最低生活費)×戶均人口公式

根據調查統計所得:(戶均人口=該縣問卷調查獲悉總人口數/調查總戶數)

X縣戶均人口=4.70

Y縣戶均人口=4.27

Z縣戶均人口=4.50

一、不同方法模擬貧困線

1.平均收入法

我國一般是以人均收入的1/2作為貧困線,因此

X縣:貧困線=5502元/年×1/2=2751.00元/年

Y縣:貧困線=5717.75元/年×1/2=2858.87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