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表現技法的原則(1 / 2)

效果圖能反映設計思維逐漸向物象演變、轉化和發展的過程,效果圖創作通常要經曆構思立意、風格定位、方案比較、綜合分析、細部推敲到最後完成等過程,它具有真實地反映生活、服務設計、彰顯專業素養等功能。此外,效果圖技法對提高設計水平、豐富設計手法、表現設計內容都起到促進作用,效果圖技法的訓練必須重視藝術與技巧的結合,是循序漸進、熟能生巧的過程。

1.觀察性—強調觀察的原則

效果圖練習的初期,往往對紛繁複雜的生活場景和自然現象感到無從下手,無法落筆,這種情況很常見,效果圖學習除了持之以恒、多畫多練外,掌握正確的方法很重要。學習時可從“觀察性的臨摹”和“觀察性的寫生”入手:一是,觀察性的臨摹。效果圖的臨摹不是盲目的描畫,更強調在思考狀態下的“讀畫”,即對大師優秀作品仔細觀察、分析和研究,領悟作品中蘊含的經驗和技巧,例如工具選擇、構圖方式、繪畫風格、節點處理、色彩調性、光影關係以及注釋說明等內容。踏踏實實地解讀幾張大師的經典佳作,比毫無目標地描畫幾十張作品收益更多,所以說,理解作品是掌握觀察性臨摹最快捷的方法。二是,“觀察性地寫生”。寫生是對生活有目的地記錄和寫照,對提高設計師的觀察力、概括力及審美力都有好處,觀察性的寫生可以鍛煉我們準確地描繪目標,在描繪前做到對自然物象在大腦中進行思考性的提煉與分解,把現實景物歸納抽象為線條、體塊、符號等元素,然後組織在畫麵上。這種對捕捉能力的訓練,可以防止我們忽略重要的信息,關注最純粹的圖形本身,掌握觀察的技能,是表現者必需養成的習慣。

2.記錄性—記錄真實生活的原則

效果圖是設計語言中最美的圖形符號,是設計師在發散性思維過程中將創作對象短時間內記錄在紙質畫麵上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快速、概括和個性化的特征,是設計中用於整理、推敲和整合方案的過程記錄和修改依據。設計靈感往往是設計師憑借經驗和主觀意識判斷事物、辨別什麼是值得深入發展的能力,由於設計思維產生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表現語言從產生到發展都是與眾不同的,它可能產生在工作室的書桌上,可能是旅途中的隨筆速寫,更可能是在餐桌上用餐巾紙記下的創意火花。縱觀設計史,許多著名的構思圖都是設計師們在生活中不經意的隨筆,如萊特、蓋裏和貝聿銘等大師都有快速描繪生活場景和記錄設計思維的好習慣。效果圖資料的收集和記錄是設計師成長曆程的檔案,它能隨寫隨畫,隨時調用,彰顯設計師多年的功力,這正是表現圖的魅力所在。

3.表現性—表現設計思維的原則

構思一般分為發散性構思與收斂性構思、邏輯構思與直覺構思、常規性構思與創造性構思等類別。構思表現時應考慮以下方麵:一是空間體量。任何物象都具有體量感,表現圖應將物象大小、尺度以及對客觀空間環境的分析作為對實體形象表達的重點。二是功能布局。滿足人的實用性要求是表現構思最基本的要求,要考慮人的行為及生活習慣涉及人體工學、人的行為準則等許多因素。三是意境營造。營造效果圖畫麵意境是設計表現的最高境界,通過對景象的抽象與誇張,結合心理需求進行的設計表現有一種自然、生長、和諧、空靈的形態,深層的意境表現則是在有意地追求實體形象和空間造型中的情趣、遐想和理想,就像中國寫意山水畫中描繪的“詩中畫,畫中詩”的境界。

4.科學性—技術需求的原則

20世紀初,以格羅皮烏斯為代表的包豪斯學派把現代主義提升到了功能、技術與形式美相結合的高度,滿足功能與技術的需求是現代設計最基本的原則。效果圖與其他類型的設計圖紙相比具有直觀、具體、說明性和真實性等特點,設計項目的決策者和客戶通常都是通過設計表現圖來領略設計思想和工程完成的虛擬效果。所以,客觀科學的表現設計環境的效果非常重要,它包括空間尺度、裝飾材料、色彩標準、造型樣式等方麵的科學性。具體表現在:第一,繪圖規範與標準。為了保證效果圖的真實性,繪畫時要求符合設計施工數據,不一味地追求畫麵視覺效果而脫離真實,避免在效果圖繪製過程中隨意擴大、誇張、扭曲空間視角的做法。第二,透視、材料和色彩規律。無論是物體透視角度、家具尺度、圖案都必須遵從表現對象所具有的規律。第三,光影關係。科學地反映照明與陰影的變化規律。第四,繪製程序與方法。科學的效果圖繪製程序是設計師長期總結的經驗,遵循先起透視稿,然後逐步上色、刻畫細節、最後加強光影的繪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