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聰明的下屬,知道自己的職權在哪裏,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在自己崗位上兢兢業業的下屬,自然會被上司器重。
規則28、控製自己的欲望
堅守本位,它不僅僅是指職權方麵,同時,它也包括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範疇。人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自然便不可能脫離人間煙火,有七情六欲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不處理好生活方式上的各種問題,同樣也會給晉升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提出控製自己的欲望這個問題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人們的生活方式曆來是社會輿論的重點。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一個人在私生活上一旦有瑕疵,過去的功勞便煙消雲散,新聞輿論一下子便把你打倒了。
某研究室的副處級調研員洪某,不僅很有才幹,而且風流倜儻,十分瀟灑。雖然他已經結婚有了孩子,但仍有一些女孩追求他。洪某一時把握不住,和新分來的女大學生小琴相愛了,並且答應與在外地的妻子離婚,和小琴結合。後來,妻子從外地帶著孩子來探親,洪某猶豫不決,難於下決心提出離婚。這時小琴看到洪某欺騙了自己,就一個人跑了。洪某坐臥不安,立刻請假到處去找小琴,好容易找了回來。他的妻子一氣之下也帶著孩子走了,洪某隻好又請假到處去找妻子和孩子。這樣興師動眾地折騰了一番,引起了許多議論。領導上找洪某談話說:“本來已經決定提拔你擔任研究處的處長,可是你個人問題處理得不好,對你有很大影響。我們已經決定調別人來擔任處長。”並且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
人都有私生活,都有七情六欲。但是對於晉升追求者來說,在個人私生活方麵必須更加謹慎。這並不是意味著壓抑個性、泯滅個性,
而是指需要更為妥善的處理。尤其重要的是,不能夠讓私生活中的陷阱影響你的晉升。
陳某也是因私生活不檢點而使自己在追求晉升的道路上翻身落馬的。陳某原來曾在部隊服役,後來又上了大學。在部隊和在校期間,都是各方麵的佼佼者。部隊首長評價他:能說,能寫,能幹。學校的老師、同學曾經評價他:我們學校多年以來很難發現這樣全麵的人才,真是一棵好苗子!
陳某剛被分配到某部委機關時,也的確不負眾望,很快就被提拔為正科級調研員,後來又被提拔為副處級幹部。在同齡人當中,他無疑顯得十分突出,前途看好。
可是,就是這樣一棵好苗子,卻突然受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的處分。原來,陳某認為自己入黨多年,基礎很好,又多次受獎,進步很快。副部長也曾在部委機關當眾表揚過他說他是一個很有希望的人才。就在自己的眼前呈現出一片光明燦爛的前途的時候,陳某開始放鬆了自己的神經,認為自己在晉升的道路上肯定會一帆風順,因此,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個人生活。
由於他愛人在外地,兩地分居時間較長,眼看愛人的調動一時沒有指望,陳某就開始在家庭之外尋找精神寄托。陳某和部委機關的另一名女青年項某打得火熱,多次發生婚外兩性關係。可是,當項某提出讓陳某和自己結婚時,陳某卻猶豫不決,遲遲下不了決心,使項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
後來,陳某在生活上越來越不檢點,發展到兩次在外嫖娼。這件事被項某知道之後出於報複,就把陳某的所作所為向上司告發了。
由於陳某的行為已經嚴重到構成犯罪的地步,喪失了黨員和幹部的起碼條件,因而受到了嚴厲的處分。
陳某受處分後,他以往的同學來看他,和他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談話。事後,這位同學和別人談起陳某的經驗教訓,十分感歎地說:“我們從陳某的身上再也看不到當年英氣勃發的精神麵貌,他已經完全換了一個人。他是被自己的一帆風順給害了!”
的確如此。當陳某春風得意之際,其他戰友和同學們卻正為追求自己事業的成功而紮紮實實地拚命努力著,大家在各行各業一步一個腳印地作了自己的成績。而陳某自以為自己基礎好、曆史好、上下關係好、上司印象好,因而在思想上放鬆了警惕,行動上放鬆了嚴格要求,終於走上了自我墮落的道路。
前人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確實如此。欲望有時候就像魔鬼,它會吞噬了我們的意誌、理想與前途,作為下屬,我們不可不慎。
務實的藝術
一個聰明的下屬在實施自己職位計劃或晉升目標的過程中,既要善於宣傳自己的主張,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同時,有時還要采取不尚虛聲的方法,這樣往往更能服眾。
我們在運用務實的藝術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1、無論什麼工作都要服從上司安排,切忌盲目地去做,這樣隻能吃力不討好。
2、無論什麼工作都不能過於挑剔,因為上司他肯定會想,如何你連小事都幹不了,那就更別說幹大事了,所以,幸運更不會落到你頭上。
3、幹了什麼沒有必要到處宣傳,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到底幹了多少大家心裏有數就行了。
不要挑剔工作
在校園裏,從某種意義上講,你是一位“自由人”,你可以任憑自己的興趣從事,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專業,聽自己喜歡聽的課程,與自己投緣的人交往,參加自己感興趣的課餘活動。考試也許是許多人唯一不想幹的事。不過,一旦進入社會,你就必須做許多你所不喜歡做的事,有些人會因此很不適應,緊張、苦悶。不過,能夠強迫自己去做自己所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的事情,並做得很好,才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
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培養樂於接受各種工作的習慣,尤其是那些其他同事所不願意幹的工作,更應如此。這樣,上司會認為你是一位努力工作的人,他對你的信賴,就等於把你更進一步地推向幸運之神了,反之,如果走上工作崗位,挑剔工作,任憑自己的興趣幹活,對上司下達的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做或馬虎應付,總會栽跟頭的。
這裏有正反兩方麵的例子:
王某從某名牌大學中文係畢業,分配到一個出版社工作,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可一開始,上司隻分配他校對文稿,這也是有意鍛煉他的耐心與毅力,可是他卻認為是大材小用,終日提不起興趣來,對工作毫不認真,經他手校對的文稿錯誤百出。上司認為,連文稿都校對不好,還能幹什麼重要的工作呢?與此人相反,他的一個朋友,碩士畢業後分配到一個政策理論研究機構工作,一開始上司讓她搞內部刊物的排版、校對工作,幹些雜七雜八的事情。熟悉她的人都覺得是浪費人才,可他這位朋友每天卻抱著極大的熱情去工作,她認為搞排版也是需要學問的,甚至校對文稿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時為了趕刊物出版時間,她連星期天都搭進去,她不但把自己負責的事情搞好,還主動分擔一些理論研究工作,文章也寫得非常有深度,她的才能與品行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工作不到兩年,就已經成為單位的工作骨幹。並被提升為該刊物的實際負責人。
也有些在機關工作的青年認為,我們苦點累點沒關係,可我們實在討厭那種“一杯清茶,一張報紙”的生活,每天都是打水、掃地、接電話、跑腿兒、接待來訪等等,這樣做會有什麼出息呢?
有的大學生、研究生分到機關,總是感到憤憤不平,認為機關科室的生活是庸庸碌碌,浪費青春。
但從這些思想情緒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可貴之處,那就是不願意平庸,而願意有所作為。從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角度來看,機關作風確實有待改進。我們說政治體製改革、行政體製改革就包括了提高效率、精減機構、改變作風等等。但是換一個角度,即從對上司的尊重和服從的角度來說,上述情緒也包含了許多不可取因素。那就是不願意從小事做起。
對任何一個機構來說,甚至對任何一種團體事業來說,打水、掃地、跑腿、傳遞信息、接電話、接待來訪等等,這些事總是要有人做的。事物性工作構成了秘書人員、機關科室人員正常工作的有效組成部分,所以說大事必須從小事做起,大事孕育於小事之中。
對於追求晉升的朋友來說,辦好這些小事,本身就有一種素質的磨煉和培養。同時在這些事情當中也有很多是大事,辦好這些事本身並容易,有時辦不好,往往容易釀成大錯,影響大局。例如接電話、搞傳真、打印文件、傳遞信息等等,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工作態度,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部隊裏曾發生過把“待命”說成“帶餅”的笑話,結果全連炊事班烙了幾百張大餅,像這樣的下屬是很難得到晉升的。
有一位科研人員,具有很強的個人欲望,總希望盡快取得驚人突破,寫出劃時代的論文或著作,以躋身於科學家之林。而且他也一直堅信自己的想法是高尚的,無可指責的。因為,有威望大科學家,對國家和民族也是一種驕傲。其次,他自覺本人是具備這方麵的天才與條件的,隻要上司上能把自己安排到位,充分信任和理解,取得重大突破,雖非易如反掌,卻也隻是時間問題。
也許正是由於他過於枉自欺許,而未認真研究它的真實性與可行性,結果盡管上司在替他三易工作,最後依然是到一處煩一處、走一處鬧一處。因為在他看來,讓他拿燒瓶、瓶杯,搞測量記錄無異於用牛刀殺雞,使杆棒捉鼠,純屬大材小用。而這樣由基礎搞起,再加上題目又不具備什麼突破性的超水平,何時得遂壯誌?這豈非扼殺天才,埋沒英雄麼?於是一再地提意見、打報告,甚至越級上訴,要求特殊支持,重新安排。
但是,願望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單位裏很多已經在科學戰線上苦鬥了幾十年,目前兩鬢染霜,成果累累(當然不是這位同誌所設想的那種震驚世界之作)的老專家,不依然默默地在重複著在他看來“沒啥意思”的平凡工作。況且科學是最講究認真而頂不喜歡浮誇的,任何重大的發明與突破,都離不開一點一滴,一回一次的平凡勞動。它隻能孕育於千萬滴汗水與千百次失敗之中,而不能夠出現在天才的夢想之下。這些原都是十分簡單、明顯的道理,可是對於這位過高期望的同誌來說,卻統統被斥為老生常談,扼殺天才的借口。由於他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上司的多次引導與解釋又都被他認為是壓製新生力量,甚至笑裏藏刀,純屬另一種形式的打擊報複。於是最後他不得不調離,到另一個他認為或許能使自己一展才華的新研究單位去了。
可惜的是,十八年過去了,當老熟人在他旅行過的第四個單位內碰到年已不惑的他的時候,他依然一事無成,甚至連一篇像樣的論文也沒有發表過。隻不過交談之中,他依然“寶刀不老”,雄心勃勃,但也依然慨歎著自己命運多羈,既沒遇到過會相馬的伯樂,也沒有找到可以一展驥足的馳騁場地,並且照舊鄭重宣布:很快他又要調另一個學校的研究部門去了,據說在那裏,他將有機會大展宏圖,得現夙願。
這位同誌有無天才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我們可以斷言,到頭來扼殺本人天才的必定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才能有大小,但關鍵卻在於不能自我欺許過高,而且堅持這一想法不放,整日裏怨天憂人,甚至認為生不逢時,天不佑我,把自己泡在牢騷裏去過日子。要知道,即使是真有天才的人,也必須適應環境,先由點點滴滴的基礎工作幹起。一個人能用自己的實有成績去敲開成功之門,喚起別人對自己的理解和信任,而不能在什麼都沒有幹的時候硬要人家承認自己,非要破格任用不可,當然,同樣更不能強人所難,硬要別人為自己去創造實際上無法達到的環境與條件,哪怕是單位上司也不例外。
不要嫉賢妒能
現代管理者身上的嫉妒之心,對管理工作會產生很大的負影響。西北地區有家大毛紡廠,原先該廠正副廠長能通力配合,管理協調,工人積極性得到較好的發揮。後來,廠長出國進修,來了個代理廠長,這位代理廠長是位嫉妒心很強的人,他認為副廠長在廠裏根基深,業務水平比他高,他新上任,在不少問題上等於副廠長說了算,嚴重影響了他的威信。於是,找借口將副廠長調至其他廠,而把一直跟他工作的秘書提為副廠長,並把一批唯命是從,不學無術的人提拔到各級崗位上來。結果廠裏空氣沉悶,不少能力強的人才被迫先後離廠到別處工作,形成了“武大郎開店”的局麵。該廠當年產值就下降百分之九,第二年又下降百分之十五。直至出國廠長回來,局麵才扭轉。
嫉賢妒能從心理角度分析,是一般人際關係中個體最容易犯的毛病,嫉妒有兩種:一種是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另一種是醉心於或是故意炫耀自己的成績,激起對方的嫉妒之心,以此作為一種興趣來享受。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是比較頑固、持久的心理現象。古人曾說:“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
嫉妒,是共同事業合作中的一大障礙,它是一個人內在虛弱自私的反映。一個有著強烈事業心的人,時時想著如何為人類會多做有益的事情,懂得事業成功要靠大家的努力:一個充滿欲和自信的人,會努力地充實自己,相信靠不懈的奮鬥和追求定能獲得成功。他無暇去想方設法找別人的毛病,挑別人的刺,永遠不會產生害怕別人的成功而影響自己擔憂。
美國加州大學查爾斯?加菲爾德教授在對各行各業一千五百個事業上有成就的人進行研究後認為,這些成功者有一些共同特點,其中一條就是這些人是在與自己競爭而不是與他人競爭。他們想的是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樂於集體協作。他們懂得,集體的智慧更利於解決棘手的問題,而很少想到怎麼打敗對手。試想,一個總是擔心別人勝過自己,過分分心去考慮如何戰勝對手,把精力放在為別人設置障礙的人,還能在事業上取得真正的成就嗎?
“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有著高尚的思想品格的人,胸中裝滿崇高的理想與追求,是不會有嫉妒這個惡魔的一席之地的。
嫉妒之心無論如何,對人對己都是有害的,因此,我們必須將這種無聊有害的情緒從自己的心靈中清除出去。為此需要從下列四個方麵去努力:
(1)認清危害:嫉妒完全是一種於人有害於己無益的不道德心理。糾纏在這種情緒中,就連自己都不能邁步前行,而且這種心理本身就是一種見不得人的猥瑣和卑鄙,因此,必須將其徹底掃蕩。
(2)克服私念:在現實生活中,嫉妒者對家人親戚的進步和成就,總是大度容忍;而唯有對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資曆、低資曆者過不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嫉妒者將親人看作“自己人”,隻是放大了的“自己人”而已。因此,克服私念是益己益人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的基礎條件。
(3)認識自己:心存嫉妒者,首先自己也是想出人頭地的,無論怎麼掩飾,嫉妒的表現已經反映了這種心理。對此,嫉妒者應當正確地評價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隻要恰如其分地進行努力,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麵取得成績。另外,還得承認,你即使天資過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遠領先、永遠不被別人超過。因此,正確地評價、看待自己和別人,也是從心理上戰勝嫉妒心的武器。
(4)替人著想:俗話說的“將心比心”就是這個道理,心理學稱之為“心理位置互換”,當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時,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績,對別人這種無端的怨恨心中會有什麼感受?”這種換位思維常會十分有效地幫助你擺脫苦悶的嫉妒心理。
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在人類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恐怕要算是最頑強、最持久的了。”與嫉妒心作鬥爭,確是一場艱苦的磨難,克服嫉妒心不能尋求任何外來的幫助,而全在於自己心中的調理。你得看到,此情害己,這常常是嫉妒心者苦悶的根源。
不要牢騷滿腹
俗話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由於心態不平衡而歇斯底裏大發作。他們或因工作暫時受挫,埋怨生不逢時;或因不受上司賞識,哀歎懷才不遇;或因經濟入不敷出,自愧囊中羞澀……。積怨愈深,無名火愈大,到處發泄不滿,甚至大放厥詞。日久天長,養成惡習,不是指桑罵槐,就是含沙射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自由放任者。這種人多半心胸狹窄,爭強好勝,自視甚高,旁若無人。即使生就一付伶牙俐齒,畢竟惹人討厭。身為這種下屬的上司,也許投鼠忌器暫時不作處理,但終究不會長期慫恿姑息。
老李是在文革中因為人太正直而被下放到一個邊遠山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改造,落實政策後,雖然返回到城裏,但由於各方麵的政策都向年青人傾斜,一直沒有被提升或發展的機會。和自己的大學同學相比,他總覺得自己雖然能力比誰都強,但結局比誰都慘。他把自己的遭遇轉化為對社會的不滿。每當上司開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之時,他就會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發表對社會種種不滿的看法,而這種看法本身又具有一定的正確性,周圍的同事對老李都是很同情的。但老李一發牢騷,上司的工作就無法開展,還無法及時完成上司布置的各項工作,並因此受到了上司的批評。對老李的這種做法,哪一個上司都會覺得頭疼,更談不上受到上司的喜歡,得到上司的提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