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約有半數的孕婦,自妊娠4~5個月開始會逐漸變胖,皮下脂肪增多且明顯,失去苗條的曲線,而顯得體態臃腫。
3孕婦體內血容量增加,容易出現水鈉瀦留,部分孕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
4為哺育未出世的小寶寶做準備,孕婦乳房日漸豐滿。
5孕婦代謝活動十分旺盛,皮膚散熱量增加,汗腺和皮膚腺分泌活動增強。
6孕婦呼吸通氣量增加,使孕婦胸圍增大。
根據孕婦體形變化的這些特點,其穿著應該以舒適、方便為原則,體現寬大、柔軟、式樣簡單、清潔衛生而寒暖適宜的要求。
孕婦衣服宜寬鬆,不能緊裹身體,更不能束胸、緊腹,質料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在夏天可穿不柬腰的連衣裙或上麵有褶和下麵擺寬的短衣服,褲腰宜略肥大,也可穿背帶褲。孕婦必須戴乳罩托起乳房,要選擇寬背帶、大小鬆緊合適的乳罩,但不宜用化纖材料做的乳罩,因其可能影響日後的泌乳量。不要長時間穿長筒厚實緊裹的尼龍襪或彈力襪,不然會加重下肢水腫。一般情況下,孕婦不需要係用腹帶,因某種情況,如糾正胎位後、腹肌過度鬆弛、懸垂腹等需要包紮腹帶時,應在醫生指導下,以正確的包紮方法使用。
鞋,分為平跟鞋和有跟鞋兩種。有跟鞋又有高跟、中跟、低跟和坡跟之分。孕婦穿哪類鞋最合適呢?當然是合乎生理要求的鞋最合適。
高跟鞋穿著後,首先,由於身體重心前傾,為保持平衡肩背必須向後,以致脊椎骨彎度增加,膝關節伸不直,H久必定腰背酸痛。其次,由於重力集中於腳掌前很小一部分,容易引起足部肌肉和韌帶的勞損,日久可導致足痛與腿痛。再說,由於後跟過高,跟骨前端下傾,天長日久足縱弓逐漸變平,足內側骨骼會凸出,足跟要向外歪蹩。足弓下陷的結果必然變成平底足,罹患平足症。另外,後跟過高,足的前端壅塞在鞋的前端,日久可引起腳外翻、滑囊炎。所以,後跟過高的鞋對平常人尚且不適宜,更別說孕婦了。
當婦女懷孕後,由於足部肌力不足,身體重量主要靠足部韌帶來承擔,然而韌帶柔軟,也不能經久負重。到妊娠後期,由:於大腹便便,身體重心越來越往前移,惟有背部越來越向後仰才能保持平衡,結果無非是胸椎往後,腰椎向前,脊柱骨的彎度日益增加,如果再穿高跟鞋,後果會怎樣?必然累上加累,下肢與腰背痛上加痛。所以,隻要鞋後跟超過4厘米,就不適於孕婦穿,因為會對足的負重不利。
穿平跟鞋,重心必然落在腳跟上,直立或行走較久時,也容易引起足跟痛及腰痛。所以,從醫學角度來看,為維持正常足弓,有利於直立和行走,穿後跟以2。3厘米高的低跟鞋或坡跟鞋最合適。並且,鞋底應當柔軟舒適,彈性良好。
有些婦女一旦懷孕,就傾其所能,使勁加餐,拚命吃,結果是孕婦體重大增,營養過剩。其實,這樣做對孕婦和胎兒都沒有好處。
首先,吃得過多將導致孕婦體重劇增。由於體內脂肪蓄積,導致組織彈性減弱,分娩時容易造成滯產或大出血,而且這些肥胖孕婦最有可能發生妊娠中毒症,合並糖尿病、腎炎等病症。
其次,胎兒也深受其害。一是容易發生難產。據統計,目前國內孕婦難產率達20%一30%,嬰兒體重越重,難產率越高。二是容易出現巨大兒(胎兒體重超過4500克)。分娩時巨大兒使產程延長,容易影響胎兒心跳,發生窒息。而且出生後,由於胎兒期身體脂肪細胞的大量增殖,引起終生肥胖。因此,醫學界呼籲:在胎兒期就應預防肥胖症。三是圍生期胎兒死亡率高。統計資料表明,孕婦體重增加超過3千克時,圍生期胎兒的死亡率比普通孕婦高2~5倍。因此,孕婦應合理安排飲食,不可無休止地過度進食。
一般說來婦女懷孕後,每天需要2500千卡熱量,也就是說,比以前增加500千卡熱量,並不需要太多的營養。因此,每日主食500克(要粗細糧搭配),雞蛋2個,魚蝦、肉類或豆製品150克,牛奶250克或豆漿500克,新鮮蔬菜500克,水果適量就可以滿足孕婦的需要。關鍵是要搭配均衡,防止偏食,而不必過多地進食。
判斷孕婦是否營養過剩,最好的辦法是觀察其體重增加的情況。在正常情況下,孕早期孕婦體重最好增加075—15千克,以後每周增加04千克,至足月妊娠時,體重增加總數以25千克為宜。有人設計了這樣一個公式來幫助判斷孕婦是否營養過剩:
肥胖度%=(實際體重一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標準體重(千克)為本人身高(厘米)一100。
如發現體重增長過快,就應及時調整飲食結構,適當限製主食,少吃甜食及脂肪類食品,並適當增加活動量,盡量把體重控製在合理的水平線上。
孕婦過度肥胖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飲食的質量和數量超過正常需要,以及懷孕後活動量減少是導致孕婦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可引起代謝異常和其他合並症,對母、胎均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可以認為孕婦肥胖是一種危險信號。
肥胖孕婦易發生一些合並症,例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胎膜早破、滯產、分娩時宮縮無力、產後出血、剖宮產等有明顯增多傾向。對胎兒來說則可引起胎兒過大、胎兒死亡、宮內窒息等增加(從妊娠28周至產後周的一段時間)胎兒和新生兒死亡率高的疾病。此外,合並糖尿病、貧血、腎盂腎炎、靜脈瘤、靜脈炎等也見增多。
孕婦肥胖可分為單純性肥胖與症狀性肥胖兩種。症狀性肥胖以采取內科治療為宜;單純性肥胖則應以飲食療法結合運動療法和藥物療法治療。其中飲食療法為首選的治療方法,藥物及運動療法則作為輔助療法。肥胖孕婦的飲食以低熱量為主,每日熱量限製在約5000—6300千焦(1200—1500千卡),超肥胖者則應限製在3780千焦(900卡)以下。蛋白質攝入不一定限製過嚴,以每E攝入70~80克蛋白質為宜。最重要的是限製脂肪和糖的攝入。孕婦應多食蔬菜和水果、植物油,每日攝入食鹽量在7克以下,限製飲食期間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和鐵劑。肥胖孕婦一定要認識體重過度增加的危險性,堅持做到停吃零食、主食減半量和經常測體重,努力將自己的體重控製在比孕前隻增加7~9千克的範圍。
據調查,孕期體重增加超過3千克,孕婦和胎兒的危險性將比正常孕婦高2倍,比消瘦型孕婦高5倍。從以上數字中可以看出,因孕婦肥胖導致的危險性確實很大。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孕婦拒絕吃魚、奶、肉,隻吃糧食、蔬菜;也有一些孕婦恰恰相反。這些飲食習慣均不利於自身健康及胎兒發育。前麵已經說過,孕婦需要各種營養素,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和水,這些物質存在於各種食物中,為得到全麵而平衡的營養,就得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如果隻吃素不吃葷,孕婦及胎兒就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礦物質,可使孕婦發生貧血、缺鈣、消瘦,使胎兒體重低、大腦重量輕等。相反,隻吃葷不吃素,孕婦會過度肥胖,血中膽固醇、脂肪含量高,不僅自己容易並發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及產程長、產後出血,胎兒也容易發育過大,成為巨大胎兒,造成難產及出生後低血糖、高膽固醇血症等不良後果。
因此,不論哪種偏食都不好。為了自身的健康,為了胎兒的正常發育,一定要注意合理、平衡、全麵的膳食結構。
為什麼孕婦吃飯要細嚼慢咽
婦女在懷孕後,胃腸、膽囊等消化器官所有肌肉的蠕動減慢,消化腺的分泌也有所改變,導致孕婦消化功能減退。特別是在懷孕初期,由於孕期反應較強,食欲不振,食量相對減少,這就更需要在吃東西時引起注意,盡可能地多咀嚼,做到細嚼慢咽,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同時也有效地刺激消化器官,促使其進一步活躍,從而把更多的營養素吸收人體內。這對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生長發育都是有利的。
近年來還有人認為,孕婦的咀嚼與胎兒的牙齒發育有密切的關係。日本醫學博士發表文章說:“胎兒到了3周,牙齒就發育了,而且決定胎兒一生牙齒的質量,這時要教給胎兒進行咀嚼練習,胎兒牙齒的質量與母親咀嚼節奏和咀嚼練習的關係很大。”並且斷言:“腦子的發達與咀嚼有很大關係。”這些說法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如果你吃飯時習慣於“速戰速決”,那麼,為了你和孩子的健康,最好從現在開始改一改這種習慣。
人參蜂王漿是人們熟悉的滋補品之一,具有增強體質、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腫瘤能力、改善機體內分泌功能、延緩衰老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