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生活與禁忌(一)(3 / 3)

但人參蜂王漿中的人參成分藥性偏溫,加之蜂王漿成分可刺激子宮,引起宮縮,導致流產又不利於胎兒發育,因此孕婦不宜服用人參蜂王漿。

鵪鶉,俗稱“禿尾巴雞”。它的肉、蛋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被列為野味上品,古時曾作為宮廷珍貴食品。鵪鶉肉含蛋白質為243%,比雞肉高46%;鵪鶉蛋含蛋白質135%,較雞蛋高17%。另外,鵪鶉肉、蛋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等,比雞肉、蛋中含的各種相應維生素高1~3倍;鵪鶉蛋中豐富的卵磷脂是人類高級神經係統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鵪鶉肉含脂肪少,膽固醇含量低,因此,更適宜於孕產婦、嬰幼兒和年老體弱者食用。

酸牛奶是將消毒牛奶加入適量的乳酸菌,放置在恒溫箱內經過發酵製成的。由於酸牛奶改變了牛奶的酸堿度,使牛奶中的蛋白質發生變性凝固,結構鬆散,容易被人體內的蛋白酶水解消化。

另外,牛奶中的乳糖經發酵,已水解成能被小腸吸收的半乳糖與葡萄糖,因此可避免某些人喝牛奶後出現的腹脹、腹痛,甚至解泡沫樣稀便等乳糖不耐受症狀。因乳酸能產生一些抗生素,所以酸牛奶對傷寒、痢疾等病菌,以及腸道中的有害微生物之生長繁殖也能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另外,因乳酸菌在人的腸道裏能合成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所以,酸牛奶營養豐富,更適宜孕產婦飲用。但切不可把保存不當受到汙染而腐敗變質的壞牛奶當作酸牛奶飲用。

汽水飲用過量可導致缺鐵性貧血,因為汽水(包括可口可樂等飲料)中含有磷酸鹽,進入腸道後能與食物中的鐵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對人體無用的物質後排出體外,因此,大量飲用汽水會大大地降低血液中的含鐵量。正常情況下,食物中的鐵本來就很難被胃腸道吸收,一般隻有10%被吸收。懷孕期為保證孕婦自身和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鐵質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得多。此外,所有的充氣性飲料內均含有大量的鈉,孕婦若過多飲用則會加重水腫。因此,孕婦不宜多飲汽水。

1懷孕期婦女必須喝足夠的水。因為孕婦及胎兒都非常需要水,同時也隻有飲用足夠量的液體,才能避免懷孕期常見的泌尿道疾病。

2孕婦可適當飲些奶。奶不僅含有豐富的鈣,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糖、鹽、脂肪和蛋白質,對孕婦和胎兒都非常有益。假如孕婦太胖的話,可飲用脫脂奶。最近研製了一種新型孕婦奶粉,這種奶粉除以鮮牛奶為主要原料外,還添加了無機鹽和鋅、鈣、鐵、碘等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食用這種奶粉不僅可增補孕婦的營養、促進母體健康和胎兒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能縮短產程、減少分娩痛苦。

3可以適量飲用鮮果汁,但因含糖分很多,故可能引起發胖;汽水等飲料則宜少飲或最好不飲。

孕婦在孕期發生水腫時常服用一些利尿藥來利尿、消腫或降壓。但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藥物在將孕婦體內多餘的水和鈉排出的同時,也將體內的鉀一並排掉了。若鉀排出過多,將會對孕婦和胎兒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必須補充鉀。

臨床上多年來常規使用口服氯化鉀溶液或腸衣片,但藥味苦澀難於吞咽,且氯化鉀還可引起腹痛、腹脹、惡心、吐血或胃腸出血等不良反應。因此,有人提出應該盡量從食物中獲取鉀,這樣孕婦很容易接受。但在日常生活中含鉀豐富的食物,往往也含有過多的鈉,隻有梅子以及梅子汁含有豐富的鉀,而鈉含量卻較低(據測定7個梅子含鉀約05克),因此,梅子就成了首選的補鉀食物。

孕婦整天在嘴裏嚼著巧克力會使身體發胖,而必需的營養素卻缺乏,這當然會影響孕婦的身體健康,不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

此外,哺乳的母親過多地食用巧克力,對吃奶的嬰兒發育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是因為巧克力所含的可可堿會滲入母乳並在嬰兒體內蓄積,可可堿能損傷神經係統和心髒,並使肌肉鬆弛,排尿量增加,結果會使嬰兒消化不良,睡眠不穩,哭鬧不停。

油炸食品色澤金黃,香脆可口,十分誘人,孕婦可適當食用,但不宜過多。因為油炸食品大都經高溫油加工而成,食用油在高溫下可產生苯並芘類有毒物質,如果孕婦經常食用,會對母體及胎兒產生影響,可致胎兒畸形。

經高溫煎炸的食物,維生素及其他營養成分已被破壞,其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孕婦一般都有早孕反應,吃油炸食品,會影響食欲。

孕中、晚期,吃多了油炸食品易發生便秘,所以孕婦不宜過多吃油炸食品。

人們一直認為,菠菜含有豐富的鐵質,具有補血功能,是兒童、病人和孕婦的理想補血食品。但最近已證實,菠菜含鐵質並不多。其主要成分是草酸,而草酸對鋅、鈣的吸收有著不可低估的破壞作用。鋅和鈣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懷孕期孕婦和胎兒均需要大量的鈣質,如果過多進食菠菜,必將加重體內的缺鈣程度,這對母嬰均不利。

山楂開胃消食,甜酸可口,很多人都愛吃,尤其是婦女在懷孕後常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早孕反應,愛吃酸甜之類的零食。但要注意,不宜多吃山楂果及其製品。現已證實,山楂對孕婦的子宮有興奮作用,可促使子宮收縮,倘若孕婦大量食用山楂食品,就有可能刺激子宮收縮,甚至導致流產。尤其是過去有過自然流產史或是懷孕後有先兆流產症狀的孕婦,更要避免食用山楂食品。

但是,分娩後的產婦恰好相反,應適當吃一些山楂及其製品。據《本草綱目》等文獻記載,山楂可用於治“滯血痛脹”和“腹中疼痛”,並有助於產婦的子宮收縮和惡露排出,對產褥期恢複體質頗有裨益。

婦女在懷孕後期,常常出現下肢浮腫,尤其在妊娠7個月以後,腳、踝周圍的浮腫更為明顯。這是由於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血液回流受阻,過多的血液積滯下肢後形成的。此外,妊娠期孕婦體內有水和鈉的瀦留,這也是引起下肢浮腫的原因。這種浮腫一般經過休息後即能自行消退,因而稱為生理性水腫或體位性水腫,屬孕期正常現象。

食鹽中的鈉是使人體水分積聚瀦留的主要因素,因此,有的孕婦為了消腫而忌鹽,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孕期孕婦體內新陳代謝較常人旺盛,腎髒的濾過率和排泄功能增強,鈉的丟失也較多,所以孕婦對鈉的需要量也增多。如果過多控製鹽的攝入,雖會使體內因鈉缺少後不易積聚水分,但會導致食欲減退、全身無力、精神倦怠,且通過內分泌的再調整,反而會促使血壓升高,產後也容易發生虛脫、休克,從而嚴重影響母嬰健康。

因此,有下肢浮腫的孕婦,飲食上既要注意不宜過鹹,但也不必忌鹽,可按常人的習慣進食。當然,倘若孕婦除有浮腫外,還伴有高血壓、蛋白尿等妊娠中毒症狀時,則還是應該嚴格限製食鹽的攝人。一般主張輕症者每天食鹽量需控製在5~10克以下,重症者應控製在2克以內,以免因過多的鈉在體內瀦留而加重病情。

曾經有人提出味精是一種潛在的汙染食品,它可導致或誘發多種疾病,對人的生殖係統功能也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部分專家對孕婦和兒童能不能食用味精,仍持一種謹慎態度。

有些專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科學證據,證明味精屬於人體所需要的重要營養品之一,人體可將攝人的味精完全消化、吸收並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另外還證實,味精有一定的熱穩定性,在沸水中施放味精,沒有問題。

我國輕工業部食品局提出,我國生產的味精,全部是以玉米、甘薯、大米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的,製取味精的發酵工藝與啤酒、醬油的生產過程相似,不會產生毒素。而且我國的味精穀氨酸含量在99%以上,理化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成人每天攝人6克味精,對身體完全無害。因此,適量使用味精,不僅能使食品更加可口,而且還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醬油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烹調用的主要調料之一。在某些地區,民間流傳有孕婦吃醬油會使胎兒皮膚變黑的說法,這是毫無科學道理的。

醬油通常有原色醬油和加色醬油兩種。原色醬油是將原料經加工發酵製成的醬油,具有天然色素;加色醬油是在醬油製好後,另取飴糖加熱,熬製成黑褐色的焦糖(糖色),用此來調配醬油色澤的深淺。無論用哪種方法製作的醬油,其色素均不會被吸收到血液內,更不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或被胎兒吸收,當然也就不會使胎兒皮膚變黑了。而且從中醫藥角度分析,醬油性味寒、鹹,尚有除熱、解毒之功效。因此,孕婦不必忌用醬油,但從衛生指標等因素來看,孕婦還是以吃原色醬油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