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而現代醫藥學進入我國醫藥學界隻有200年的曆史。可見,中醫藥對中華民族的興旺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中醫產科源遠流長,有很多科學成就,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信任。一般認為中藥比較安全,其毒副作用比西藥小得多。
傳統中醫認為:藥物的毒性,主要是指藥物的藥理作用強烈,應用時超過安全劑量,會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或泌尿係統中毒,其表現為嘔吐、腹瀉、出血、皮疹、髒器壞死、昏迷或抽搐等急性中毒反應。對孕婦則可能引起流產、早產或胎死宮內。曆代的中藥本草著作中,對有這些毒性作用的中藥,分別標上“大毒”、“小毒”的字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由於中藥是單味藥的隨意組合,因此給臨床上使用帶來了很大方便。在使用中,可以避其不利,而用其有利,以達到治療和安胎、育胎作用。因此,中醫藥在產科臨床應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算舅戳聲、、j、潞一;;
祖國醫學曆來重視孕婦用藥,並積累了豐富經驗,將藥性猛烈、毒性較強的藥物列為禁用、慎用藥。古代醫學家還將這類藥編成“妊娠禁忌歌”,方便後人記憶:
螈蝥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幹薑桃歸通;
硇砂幹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另外還有一些草藥孕期不宜服用:
湧吐藥:瓜蒂、藜蘆、膽礬。
瀉下藥:攻下作用的大黃;潤下作用的鬱李仁、蜂蜜,對於陰虛的孕婦不宜使用。
峻下逐水藥:甘遂。
安神藥:朱砂。
平肝熄風藥:全蠍。
理氣藥:枳實。
活血祛瘀藥:紅花、五靈脂、沒藥。
妊娠期除飲食因素外,用藥常常是造成營養缺乏症的主要因素,因為各種藥物都有可能增加身體對營養的需要量。
藥物對於營養素造成的影響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影響營養素的合成與吸收。如皮膚塗敷藥物影響紫外線的透人,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減少;廣譜抗生素可以降低結腸內細菌對維生素Kz的合成。而礦物油可以使胡蘿卜素溶解,不能正常吸收,從大便中排出;消膽胺吸附膽汁和幹擾膽鹽,使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在腸道內的吸收降低。還有一些藥物破壞腸黏膜功能或降低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造成消化不良。
2影響營養素的分布和排泄。如異煙肼與維生素Bs形成絡合物,使血中維生素Bs的水平降低;青黴胺與礦物質形成鏊合物,使其從腎髒排泄。
3影響營養素的代謝。如某些抗腫瘤藥物可以成為維生素拮抗物,或者抑製輔酶係統,幹擾維生素的代謝。具有肝微粒體酶誘導作用的藥物,可以促進某些維生素的代謝而引起維生素缺乏症。
不少婦女懷孕以後,聽說服用補藥會使胎兒發育更好,於是就買來人參和桂圓隨意服用。殊不知,這類補品對孕婦和胎兒弊多利少。
中醫認為:妊娠後月經停閉,髒腑經絡之血皆注於衝任以養胎,母體全身處於陰血偏虛、陽氣相對偏盛的狀態。古代醫生曾把孕婦的主要生理變化概括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人參屬大補元氣之品,婦女懷孕後久服或用量過大,就會使氣盛陰耗,陰虛則火旺,即“氣有餘,便是火”。名醫李時珍指出:“人參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說明服用人參不當,易致陰虛陽亢。有人曾對多位服用人參個月以上的人做了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出現興奮激動、煩躁失眠、咽喉幹痛刺激感和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便把這種現象稱為“人參濫用綜合征”,認為其發生機理可能與神經、內分泌功能受到擾亂有關。從中醫角度看,這些不良反應其實就是陰虛火旺的表現。有關文獻也記載:人在口服100毫升人參酊後,會感到輕度不安和興奮;口服200毫升後,可出現中毒現象,如全身玫瑰疹、瘙癢、眩暈、頭痛、體溫升高和出血等。此外,服用人參過多可產生抗利尿作用,易引起水腫。由此可見,孕婦濫用人參,容易加重妊娠嘔吐、水腫和高血壓等現象,也可促使陰道出血而導致流產。
從胎兒的角度來看,胎兒對人參的耐受性很低,服用過量有造成死胎的危險。有位婦女懷孕後常服人參,2周後出現心悸、胸悶、頭痛、失眠、鼻腔流血和下肢浮腫等症狀,繼而陰道出血,待到4個月後經婦產科檢查,胎兒已死亡,所以孕婦不可濫用人參。
除了人參外,鹿茸、胡桃肉等也屬溫補助陽之品,孕婦也不要隨便服用。至於其他補品,可本著“產前宜涼”的原則,酌情選用清補平補品,如服適量的阿膠,以利養血保胎。不過,最好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許多年來,對妊娠水腫習慣於使用低鹽飲食和利尿藥,以達到利尿和消腫的目的。但是需要提醒人們,濫用利尿藥是有危害的。
對有妊娠水腫或症狀性液體瀦留的孕婦,正確的治療方法是采用臥床休息和以適當的鎮靜劑治療。有人觀察到孕婦單純臥床休息24小時,不服用任何藥物一般即可利尿,從而有效地消除水腫。不過,倘若有水腫的孕婦伴有高血壓、心腎功能不全或其他較嚴重的並發症,且病情在進展或較嚴重,需要大量利尿時,應用利尿藥還是有必要和有效的。
1維生素A。成人中毒劑量是一次服用50萬國際單位。偶見過多食用動物肝髒發生中毒者。其急性中毒症狀為嗜睡、頭痛、嘔吐、視盤水腫及嬰、幼兒前囟膨出等。慢性中毒表現為皮膚幹燥、粗糙、脫發、唇幹裂、皮膚瘙癢,還可出現舌疼痛、杵狀指、骨質肥厚、眼球震顫、指甲易碎、高血鈣症、肝脾腫大、低燒等,可導致胎兒畸形。
2維生素D。最易使人中毒,其使用量達6萬國際單位,可引起高鈣血症、肌無力、感情淡漠、頭痛、厭食、惡心、嘔吐、蛋白尿、高血壓或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狀。慢性高鈣血症可致全身血管鈣化,腎內鈣質沉著和腎功能衰退,也可引起胎兒主動脈硬化,還因囟門早閉而影響大腦發育。平時常曬太陽的孕婦可不必補充魚肝油和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