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在孕期用藥是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也是需要人們慎重對待的問題。對孕婦來說,一個人用藥,等於兩個人接受藥物的作用,胎兒成了被動的用藥者。藥物可一方麵通過胎盤直接影響胎兒;另一方麵通過母體發生變化而間接影響胎兒。因此,研究孕期合理用藥,對保障孕婦的安全,維護胎兒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婦女懷孕以後,在整個妊娠期間,由於身體各係統發生的生理變化,稍不小心即容易患一些疾病。為了保證母、胎健康,必須及時采用藥物治療。有一些孕婦,懷孕前已患病,孕期仍需繼續治療,或為了防止孕期的疾病影響胎兒,也需要用藥物治療。如果妊娠中胎兒和母體發生異常情況,或分娩前後必須做某些處理時,也常常需要用藥。
事實上,在孕期合理用藥,能使流產、早產和死胎減少,新生兒和孕產婦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都降低。不可否認,如果孕期用藥不合理,會引起許多不良後果,甚至造成嚴重危害。所以,孕婦妊娠期用藥,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有些孕婦對妊娠期用藥過於謹慎,無論得什麼病都拒絕服藥,甚至對鐵、鈣、維生素等孕期常用藥都不敢用;也有些孕婦,隻要有點小病,如頭痛腦熱等都要用藥。對此,孕婦有必要知道孕期用藥的原則。
1不是必須用的藥物就不用。
2補充鈣、鐵、維生素的藥物應該用。需要及時治療妊娠並發症及合並症時,應選擇效果好且對胎兒無毒副作用的藥品。
3掌握好用藥劑量及時間。
4孕婦感覺不適時應及時就診,就診時就與醫生講清懷孕的時間,以便醫生恰當選用藥物,孕婦要遵醫囑服藥。
5醫生給孕婦開藥應慎重,用藥指征必須明確,用藥劑量要考慮母、胎的安全,在胎兒器官形成的孕早期用藥更應慎螢。
藥理學指出,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和生物轉化是消除藥物的重要機理。生物轉化過程主要發生在肝髒,特別是肝內質網藥物代謝係統,其中的微粒體酶係統在代謝反應,包括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等過程中起著重要催化作用。妊娠後,由於孕婦體內的這種酶係統發生一定的改變,使某些藥物的代謝受到了影響而不易被消除,致使藥物作用的時間延長,這就有可能產生蓄積性中毒。
此外,藥物排泄的主要途徑是腎髒,由於孕婦在懷孕後生理發生變化,影響了腎髒的排泄功能,使藥物作用時間、藥物在血液或組織內的半衰期延長,致使毒性增加。加之,妊娠期體內孕激素水平增高,可抑製某些藥物與葡萄糖醛酸的結合,尤其在孕早期有妊娠劇吐而營養缺乏時更為明顯,這也是導致藥物蓄積和中毒的原因之一。
胎兒發育可分受精與著床期(孕5周前)、胚胎期(孕5~10周)及胎兒期(孕10周後)。第一期孕卵細胞分裂活躍,但功能未分化,對毒性輕的藥物,孕卵可通過代償繼續發育,毒性重的則幹擾孕卵著床而流產。孕5周起,母胎間血液循環已經建立,孕5~10周是胚胎器官發生期,細胞已高度分化,藥物毒力如殺傷部分細胞即無法代償而產生形態及功能上的畸形。畸形的類型與器官發育階段及用藥的時間、途徑、劑量均有:關係。孕o周後,胎兒髒器已形成,但胎JA::、腎解毒能力差,常因中毒影響胎兒成長和某些器官功能。因此,為避免胎兒畸形,在胚胎器官形成期,孕婦用藥要特別慎重。
在10個月的懷胎期間,孕婦難免因生病需要服藥。很多孕婦怕藥物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不敢使用,結果延誤了治療,使病情得不到控製而繼續發展;也有孕婦因為用了藥,堅決要求人工流產。這些做法都不正確,應了解哪些藥物對胎J:有不良影響:
1抗生素類。四環素能抑製胎兒骨骼發育,使乳齒變黃,可致先天性白內障;鏈黴素、慶大黴素可引起胎兒聽覺障礙及泌尿係統損害;氯黴素抑製骨髓造血功能並能引起以呼吸循環衰竭為特征的灰色綜合征;磺胺類可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此外,紅黴素等對胎兒均有不良影響。
2激素。性激素、黃體激素可引起男胎女性化或女胎男性化;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致兔唇、齶裂,糖皮質激素在妊娠早期可引起死胎、早產;胰島素可致胎兒畸形。
3鎮靜催眠藥。利眠寧、安定、巴比妥、苯巴比妥等可致胎兒四肢畸形、兔唇、齶裂、心髒病。
4解熱鎮痛劑。早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兒齶裂及心血管、神經係統和腎畸形,晚期可引起胎兒出血。
5降壓利尿藥。雙氫克尿塞可致胎兒血小板減少;利血平使胎心變慢、新生兒鼻塞。
6維生素類。維生素A可致胎兒骨骼異常、先天性白內障;維生素D過量可使胎兒血鈣過高。
7其他。抗腫瘤、抗甲狀腺、抗癲癇、抗凝血、抗過敏藥均可致胎兒畸形。
也應當了解:並不是服藥後都會有同樣的損害,這與用藥劑量、途徑、時間以及胎齡、母體體質均有關,因此,有病應及時選用合適的藥物。有病不用藥,孕婦不但有危險,胎兒也一樣有危險。
有些婦女為了避孕長期服避孕藥,如果沒按規定服用或者漏服,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懷孕,而受孕後還繼續服避孕藥,等到確定妊娠後,又顧慮重重,擔心避孕藥是否對胎兒有損害。
孕婦服藥後藥物可經母血通過胎盤到達胎兒血內發揮作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對胎兒和新生兒均有毒副作用,並能致畸、致癌。我國常用的口服避孕藥多為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睾丸酮類衍生物的複方製劑。合成孕激素如避孕2號中的甲地孕酮,睾丸酮衍化來的合成孕激素如避孕片號中的炔諾酮,都可以引起女胎男性化、外生殖器異常等,如陰蒂肥大、陰唇融合粘連等。人工合成雌激素不僅可引起男胎女性化,也可以因增加了雄激素分泌量,使女胎男性化,用它保胎還可使女嬰到青春期患陰道腺癌,出生男嬰睾丸發育不良、隱睾等。有人提出,服避孕藥時受孕或受孕後繼續服避孕藥,均可增加胎兒細胞染色體畸變,從而發生脊柱、肛門、心血管、食管、四肢畸形。
綜上所述,為避免出生畸形兒及減輕孕婦思想負擔倒不如終止妊娠,待停服避孕藥半年後再懷孕也未嚐不可。
丈夫服用某些藥物的確對胎兒的發育有一定影響。在正常情況下,睾丸組織與流經睾丸的血液之間有一個防護層,醫學上稱為血一睾屏障。這一屏障能選擇性地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質進入睾丸,從而起到保護睾丸的作用。但某些藥物能夠穿過屏障,進入睾丸,可隨精液排出。而精液中的藥物可因性生活被陰道黏膜吸收,進入孕婦的血循環,使受精卵或胎兒的發育受到影響。
目前所知,嗎啡(麻醉劑)和環磷酰胺(免疫調節劑)能通過丈夫屏障由精液排出,被孕婦陰道黏膜吸收,使低體重兒和畸形胎的發生率增高,而且會增加圍生期新生兒死亡的機會。鹽酸甲基苄肼、環磷酰胺等藥物會降低精子的質量,包括使遺傳物質成分改變、染色體異常和精子畸形,進而可能導致受孕質量下降,影響後代的發育。另外,丈夫長期接觸鉛、吸煙、酗酒,對後代的中樞神經係統、上消化道、生殖器官等發育可能產生影響。
孕婦用藥不當,不僅對自己有害,還可能引起胎兒畸形。據調查,絕大多數孕婦在妊娠期間或多或少用過藥,其中有一部分孕婦是未經醫生開處方而自行服藥的。對這些非處方用藥,醫務人員無法控製,孕婦自己也不知其害,故無法避免有害作用的發生。孕期服藥最常見的原因是因感冒、頭痛、發熱而服阿司匹林、APC或複方撲爾敏等退熱止痛藥。這類含有阿司匹林的藥物如果在懷孕早期服用,可能引起胎兒骨骼畸形或導致心血管、神經係統及腎髒的先天性缺陷;如在妊娠晚期或臨產前服用,可使預產期延長、分娩期出血、宮縮無力及死胎、死產率增加。此外,適當地服些維生素C和葉酸,可以預防和減少先天性畸形的發生,但如果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尤其是使用過期、變質的維生素C,可影響生殖功能或引起死胎。其他如使用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K或不適當地服用四環素、鎮靜藥以及抗過敏藥,甚至止咳藥等均可能對胚胎或胎兒造成損害。所以,在妊娠期間,特別是妊娠早期應盡量避免用藥,可用不可用的藥堅持不用。確因有病必須服藥者,應遵醫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