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疾病防治治療(五)(1 / 3)

其檢查項目如下:

1全身性疾病檢查。甲狀腺病、糖尿病、貧血、慢性。腎炎、高血壓、心力衰竭等疾病均為流產的原因。

2染色體檢查。夫婦雙方或一方染色體異常導致胚胎染色體異常是自發性流產的重要原因。

3婦科檢查。子宮有無畸形,如雙子宮、單角子宮、縱隔子宮、子宮腔粘連等均可影響早期胚胎發育而導致流產;有無子宮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卵巢功能測定,如陰道塗片測定激素水平;測定基礎體溫等。

4男方精液常規檢查。

5血型檢查。查夫婦雙方血型,排除AB0、Rh血型不合。

6周圍環境因素調查。因藥物接觸、環境汙染及病毒感染,均可造成流產。

一旦查出原因,應根據醫囑治療。流產病因不明者,可在月經稍有延期、基礎體溫不降、疑有妊娠可能時,停止性生活,臥床休息,補充維生素,這種方法有利於胎兒存活。

過期流產是指胚胎死亡2個月以上尚未自然排出者。多數患者曾有過先兆流產症狀,其後陰道出血不多,妊娠反應消失;檢查子宮小於停經月份;超聲檢查胎動及胎心音消失,胚胎小於孕月。

過期流產常因胚胎死亡已久,胎盤組織機化,並與子宮壁緊密粘連,不易完全剝離;又由於性激素不足,子宮收縮力降低,流產時往往伴有出血量多的危險。偶有因死胎存留宮腔時間較長,胎盤自溶,產生的凝血活酶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而出血不止者。

一旦發現胎死宮內應及早處理,以防存留時間過長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在術前應做好輸血及防止凝血功能障礙的檢查:和準備;在手術中應格外小心,以防子宮穿孔。

感染流產即流產伴有感染。雖然各種流產均可並發感染,但多發生在不完全流產或不消毒的墮胎。因為不完全流產時,有部分組織殘留在宮腔內,造成反複出血,宮口鬆開,容易引起感染,患者可有高燒、下腹痛、陰道排出臭液,嚴重時炎症波及子宮、盆腔、腹膜,甚至導致敗血症,發生感染性休克。

對流產合並感染症狀而出血不多者,應先給予大劑量抗生素,迅速控製感染;待體溫恢複平穩、血白細胞數正常數日後,再行刮宮術。若合並感染且伴有大出血者,應在控製感染的同時,僅用卵圓鉗夾出堵塞宮口的組織,可達到引流通暢、製止出血的目的。此時不宜刮宮,以免感染擴散,待感染控製後再刮宮清除宮腔。

早產是指未足月分娩,即從末次月經第一天算起,妊娠在28足周後至37周前的階段內,也就是少於259天終止妊娠者稱為早產。在此階段內分娩的新生兒,各器官的發育均不夠成熟,體重小於25千克,稱為低體重兒。

早產占所有分娩的5%~5%,早產兒約有15%在新生兒期死亡,另有8%的早產兒雖能存活,但留有智力障礙或神經係統的後遺症。

早產常有胎膜早破、羊水外流、腹痛陣陣、陰道少量流血等主要征象。痛覺敏感的孕婦在妊娠晚期往往將子宮正常的收縮誤認為臨產宮縮,約有/3的所謂先兆早產病例,並非是真正臨產,而是假臨產,因為區別兩者有時非常因難。如果每5~10分鍾內就發生一次宮縮,每次持續30秒以上,同時伴有陰道血性分泌物排出,並在觀察過程中子宮頸口有進行性的擴張,且宮口已開,大於2厘米者,應屬於臨產;如果子宮有規律性收縮,子宮頸口擴張至4厘米以上,或胎膜已破裂者,則早產不可避免。

對造成早產的原因雖然至今尚不清楚,但如有下列情況時常容易形成早產。

1一般情況。孕婦年齡過小,小於18歲;過大,大於40歲;體重過輕,小於45千克;身材過矮,小於50厘米;有吸煙、酗酒習慣者。

2過去有流產、早產史者。

3子宮畸形。如雙角子宮、雙子宮、子宮縱隔等。

4孕婦有急性感染或慢性疾病,如腎盂腎炎、闌尾炎、慢性腎炎、貧血、心髒病、原發性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5胎兒、胎盤因素。如雙胎、羊水過多、胎位不正、胎膜早破、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

6臨產前3個月有性生活者,也容易發生早產。

一般早產兒個子小,體重輕,體重小於25千克,身長小於45厘米,發育不成熟。

近年來,雖有一些胎齡不滿28周,體重低於千克的胎兒娩出後經過精心喂養有存活者,但早產兒的死亡率仍較高,約為75%,且多發生諸如肺透明膜病、顱內出血、低血糖、敗血症等,即使僥幸生存,也常有智力低下,視力、聽力障礙等後遺症。

因此,預防早產是降低圍生兒死亡率、殘疾兒發生率的重要環節。過去有過流產、早產史或本次妊娠有過流血史的孕婦易發生早產。但隻要從預防著手,早產是可以避免的。

1加強孕期檢查,注意孕期衛生,充分重視引起早產的因素。

2不過度疲勞,注意多休息,避免急性感染,節製性生活。

如發現腹部有墜痛或陰道有血性分泌物時,要立即人院檢查,必要時提前住院。孕婦必須臥床,要采用左側臥位,這可以減少自發性宮縮,提高子宮血液灌流,改善胎盤功能,相對來說也就增加了胎兒的氧供給和增加了營養,同時要在醫生指導下酌情用藥。如果處理及時、適當,早產是可以避免的。

婦女懷孕後宮腔內生長的不是胎兒,而是許多大小不等、成串的透明水泡,形似葡萄,故稱為葡萄胎。其發生原因目前還不清楚,葡萄胎最常見的表現有:

1停經。多有2~3個月或更長時間的閉經,妊娠反應較重。

2陰道流血。多為斷續性,開始少,以後可反複出血,有時血中可見有水泡狀物。

3子宮增大與妊娠月份不符。一般大於妊娠月份,且聽不到胎心。

4腹痛。子宮增長快,可引起子宮收縮或撐脹子宮導致腹痛。

葡萄胎一旦確診,應到醫院進行清宮手術,一般需做2~3次手術,直到徹底清除幹淨為止。

民間稱葡萄胎為“鬼胎”,認為是鬼怪的作用造成的,這是迷信的說法,不可相信。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孕婦營養不良、病毒感染、卵巢功能失調、細胞遺傳異常及免疫機製失調等因素的作用下,胚胎的滋養細胞失去了正常的功能,造成胎盤絨毛水腫、變性,各個絨毛變為小水泡,它們之間由絨毛細蒂相連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累累成串,形狀像未成熟的葡萄,故稱葡萄胎(或稱“水泡狀胎塊”)。水泡的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直徑可達1~2厘米。水泡為半透明體,用肉眼即可辨認。

由於絨毛的滋養細胞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改變,所以可形成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其中多數為完全性葡萄胎,其胎盤絨毛全部變為水泡狀,這種葡萄胎無胎兒、臍帶或胎膜存在。少數為部分性葡萄胎,其胎盤絨毛隻有部分發生水腫變性或血管內見有核紅細胞,常有胚胎、胎兒或臍帶。

葡萄胎一經確診患者不必驚慌,早期治療是可以預防其惡變的。為此,患者首先要聽從醫師的指導,遵從治療方案。總的原則是一旦確診為葡萄胎,就應盡快地清除葡萄胎。

清除葡萄胎的方法有吸宮術,即用吸管將葡萄胎吸出宮外,這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另一方法為子宮切除術,此法減少惡變的機會,對年齡較大、無生育要求者可用此法。預防性化療是在清除了葡萄胎後,作為預防性治療,但須有一定指征,患者必須聽從醫師的指導。

葡萄胎術後管理對於防止和早期發現惡性滋養細胞病極為重要。出院後要定期去醫院檢查,特別是要測定尿或血內HCG含量。同時要注意,如若有不規則陰道出血、咳嗽或咯血等症狀時,應立即去醫院診斷檢查,千萬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