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疾病防治預防(四)(2 / 3)

子宮肌瘤常多發,多發性子宮肌瘤可影響子宮收縮,增加難產度,並使產後出血量增多。

妊娠合並卵巢腫瘤較非妊娠時更易發生扭轉和破裂,因此應給予高度的重視。

妊娠後發現卵巢腫瘤時,應首先鑒別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腫物,以及病理性腫物屬良性或惡性。發現卵巢腫瘤後不必急於手術,尤其妊娠期間的黃體囊腫可能性較大,妊娠中期及分娩後黃體囊腫可消失。卵巢腫物直徑若小於5厘米,無不適症狀,可定期複查;若腫瘤大於5厘米,但無扭轉或急腹症,可待妊娠4個月時行手術治療。因為在4個月時胎盤已形成,不流產,且子宮不十分大,不影響手術視野。畸胎瘤發生蒂扭轉,保守治療不緩解或為惡性腫瘤,則應以孕婦生命安全為第一,要即刻手術。

妊娠後期發現卵巢腫瘤時,若無急性指征,可不予處理,以自然分娩為宜;若較大的卵巢腫瘤、腫瘤阻塞產道或為搶救胎兒需做剖宮產時,應在做剖宮產的同時切除卵巢腫瘤。

宮頸糜爛是子宮頸炎症最常見的病變,宮頸局部呈顆粒狀紅色區。炎症初期宮頸表麵比較平坦,稱為單純性糜爛,病程較長者糜爛麵凹凸不平;呈顆粒狀或乳頭狀。按糜爛麵占整個宮頸麵積大小,又將糜爛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者糜爛麵占整個宮頸的1/3以內,中度占/3—2/3,重度占2/3以上。

重度宮頸糜爛由於改變了陰道的正常環境,可影響受孕機會,已妊娠的婦女宮頸糜爛對胎兒沒有太大的影響,在孕期可發生少量陰道出血或白帶內有血絲,尤其在性生活後容易出現。在臨產過程中隨子宮口開大宮頸糜爛麵可能有出血現象,表現為血露較多。分娩中如無其他原因而有少量持續陰道出血時,應檢查出血是否來自宮頸糜爛局部。

總之,宮頸糜爛是婦女的常見病,妊娠期不論輕、中、重度糜爛均可暫不治療,除非有較活躍的出血,否則無需用止血藥物。

陰部濕疹是婦女較常見的疾病,可引起陰道炎和外陰炎,其中在孕期最常見的是滴蟲和黴菌引起的炎症。因為孕婦的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升高,陰道酸性增強,這就有利於黴菌的迅速繁殖而引起炎症。另外,腎糖閾在孕期比平時降低,尿糖含量增高,也使黴菌加速繁殖;孕期陰道酸度增高,滴蟲繁殖也快,因此,這兩種病原體引起的陰道炎症最常見,並因此引起陰道濕疹。另一種外陰濕疹屬於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過敏原來自外界或機體內部,如化學藥物、化妝品等某種毒素,或蛋、魚、蝦、牛奶等異源性蛋白等,或體內病灶、腸寄生蟲、消化道功能失調等。當過敏性體質的人在機體處於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等情況時,其皮膚對各種刺激因子的易感性增高,因而誘發濕疹。

陰部濕疹患者均有局部灼熱、劇烈癢感,陰部出現彌漫性潮紅,無明確界限,並可發展為丘疹狀,甚至糜爛,並有滲出液。皮膚因搔抓導致破損或感染,日久皮膚粗糙肥厚,有鱗屑。患者也可因陰道炎性分泌物增多而出現排尿痛和性交痛。

綜上所述,有外陰瘙癢孕婦應到醫院檢查,以便確定病因,對症治療。

治療陰部濕疹時首先應查明病因,常見的滴蟲性陰道炎或黴菌性陰道炎根據白帶的性狀及顯微鏡檢查比較容易診斷。治療應以局部用藥為主,尤其在妊娠20周以前不宜全身用藥,如長期大量口服滅滴靈,可使胎兒致畸。

治療黴菌性陰道炎,陰道局部用藥可選擇製黴菌素栓劑等;滅滴靈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療效。應保持外陰清潔、幹燥,注意個人衛生,同時檢查男方有無尿滴蟲及黴菌,以防性交傳染。

外陰濕疹若因過敏性炎症所致,則病因較複雜,需做變態反應確定過敏原。此類患者通常有過敏性體質,除避免接觸過敏原外,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也可以誘發陰部濕疹,這是因為其神經及內分泌係統發生相應變化,從而影響了皮膚對各種刺激因子的易感性。因此,精神愉快、心胸開闊、勞逸結合、生活規律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皰疹病毒可分兩種類型:型是口型,可引起口腔、唇、眼,腰以上皮膚、腦等感染;型是生殖器型,主要引起生殖器和腰以下皮膚的皰疹。皰疹病毒患者皮膚黏膜病灶、唾液和糞便中含有病毒,靠直接接觸及飛沫傳播。Ⅱ型皰疹病毒可感染外陰、陰道、宮頸,通過性生活傳播。皰疹病毒可長期潛伏體內成隱性感染,並可複發。

孕婦生殖道皰疹感染絕大部分為無症狀的慢性感染,但可對胎兒和新生兒造成嚴重損害。病毒經胎盤或從生殖道上行感染胎兒。孕早期感染流產率較無感染者高3倍,並可引起胎兒畸形,如小頭、小眼、脈絡膜視網膜炎,發育遲緩、智力低下等。妊娠後半期感染者早產率明顯上升,且能引起胎死宮內。胎兒娩出時可使半數的新生兒發生皰疹感染。

目前認為巨細胞病毒是最常見的導致宮內感染的病毒。成年人感染症狀不明顯,隱性感染或局部感染患者可不斷從唾液、尿液、宮頸分泌物排出病毒。

孕婦患此病對胎兒、新生兒可有嚴重危害。在我國,巨細胞病毒感染相當普遍,婦女中巨細胞病毒特異性抗體gG的檢出率達80%~99%,宮頸分泌物中常能分離出巨細胞病毒。妊娠後,由於機體免疫力減低,病毒活動力加強,可使隱性感染變為活動性感染,並可從以下兩個途徑傳給胎兒及新生兒。

1宮內感染。病毒從母血經過胎盤侵入胎兒體內,在孕早期可導致多種先天畸形及流產。受感染新生兒常有體重低、肝脾腫大、黃疸、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即使出生時沒有症狀,也可以在出生後出現進行性的智力發育遲緩及聽力障礙等。

2產道感染。妊娠後3個月,由於宮頸巨細胞病毒的排出率增加,分娩時胎兒通過產道受感染,感染率可達40%。從受感染新生兒的尿液、唾液、眼淚、咽喉分泌物中均可分離出巨細胞病毒,尿液中有時數量較多。新生兒的尿布、分泌物、血、尿均有傳染性,應注意消毒隔離。

衣原體是一種在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有沙眼包涵體結膜炎衣原體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腫衣原體。在我國,主要為沙眼衣原體感染,除了性傳播外,還可通過手、眼、毛巾、盆、衣服或汙染的遊泳池水接觸感染。

大多數生殖道衣原體感染一般都沒有症狀,但可引起前庭大腺、宮頸、子宮內膜、輸卵管、盆腔等炎性變化,導致不育的幾率較高。一旦孕婦受感染,在分娩時胎兒接觸陰道便能引起急性化膿性眼結膜炎。急性化膿性眼結膜炎類似淋菌性新生JH曼炎,但症狀較輕,用磺胺醋酰軟膏局部治療可以治愈。

宮外孕是指受精卵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著床發育,又稱異位妊娠。根據著床部位可分為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

近年來,將宮頸妊娠、宮角妊娠等也都歸到宮外孕範圍之內,所以確切地應稱宮外孕為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胎兒很難正常發育至足月,孕婦常在早期(孕6~8周)發生破裂出血,引起急性腹痛,嚴重者可因腹腔內大出血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官外妊娠最常見的是輸卵管妊娠,約占宮外孕的98%,受精卵著床於輸卵管內並生長發育,造成輸卵管破裂。

正常情況下,受精卵靠輸卵管內膜上皮纖毛的擺動和輸卵管肌層向子宮角方向的蠕動,被運送到子宮腔內著床發育。如果此過程受到阻礙,即易形成輸卵管妊娠。

慢性輸卵管炎是造成輸卵管妊娠的最常見的原因,當輸卵管發炎時,黏膜皺襞發生粘連,纖毛脫落,管腔雖未完全閉塞,但管腔已經狹窄,阻礙了卵子的順利通過。

輸卵管外有腫瘤壓迫,影響輸卵管通暢;或輸卵管先天性細長、過度彎曲、有憩室形成等,都是造成輸卵管妊娠的原因。在輸卵管未發生破裂之前,與宮內早期妊娠一樣,有早孕反應。當輸卵管破裂或流產後,出現一側下腹劇痛或蔓延到整個下腹部或全腹部。由於血液刺激可出現肋部或肩胛部疼痛,肛門部墜痛,便意頻頻;腹腔內出血量多,往往出現頭昏,麵色蒼白、出冷汗,甚至休克。此外,常見的症狀是持續、少量、暗紅色的陰道出血,一般多發生在腹痛後,也有與腹痛同時或在腹痛前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