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然腹痛,出現發燒、白細胞數增高等異常情況,且腹痛逐漸局限在右側腹部。
2早孕期闌尾壓痛點與非孕期相同,如此處有明顯壓痛、反跳痛、肌緊張,應考慮闌尾炎,但要與宮外孕及流產鑒別。
3妊娠中、後期闌尾壓痛點改變,妊娠4個月時位於髂脊下兩指,6個月時與髂脊水平,8個月以後可接近膽囊部位,產後0天回到非孕期部位。
4因闌尾可移位至子宮右後方,腹部症狀可不明顯,但可有後腰部壓痛及肌緊張感。
5孕婦右側臥位時,妊娠子宮移到右側,疼痛明顯,向左側臥位時,腹部的壓痛點仍在右側不變。
綜上所述,妊娠期出現急腹症時,應想到發生闌尾炎的可能性,隻要認真仔細地鑒別,是可以及時診斷的。如延誤處理,闌尾穿孔造成腹腔感染時,預後較差。
妊娠合並闌尾炎時應及時確診,這是涉及預後的關鍵。
處理妊娠期急性闌尾炎的原則是:一旦診斷明確,不論孕期早晚,均以手術切除闌尾為妥。手術時動作要輕柔,手術後應給予保胎、鎮靜處理。妊娠晚期行闌尾切除時,若無產科的適應證不應同時行剖宮產,以免引起生殖係統感染;但如果子宮大影響手術時,可做腹膜外剖宮產,再行闌尾切除。手術後要用抗生素控製感染。
如果闌尾炎穿孔,可並發腹膜炎,病情危重。因此,妊娠期間如有腹痛不能緩解,並伴有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孕婦發生腰椎問盤突出症為什麼
當孕期出現腰酸腿痛時,人們會認為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腰痛加重,以致發展到難以忍受時,就屬於異常的生理現象了,很有可能是發生了腰椎間盤突出症。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腰椎間盤彈性很大,能夠承受巨大的外力而不會被損害。婦女妊娠以後,由於內分泌發生了改變,致使腰、骨盆、骶髂關節的韌帶變得鬆弛。有資料表明,妊娠婦女恥骨聯合的間隙大於5毫米,上下移位也在5毫米以上,同時骶髂關節有輕度滑脫,使骨盆前屈,加之妊娠以後,體重大幅度增加,由於身體姿勢改變,致使腰椎前屈變大,可引起椎問盤後移,在重力作用下,就可能引起纖維破壞和髓核向後外側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主要感覺是腰痛和坐骨神經痛。腰局限痛常在骶骨附近,並向一側或雙側下肢區放射,疼痛沿大腿後、小腿外放射到腳跟或腳背外側。每當咳嗽、久站、久坐或排便時,腹壓增高,疼痛就會加重。患了腰椎間盤突出症怎麼辦呢?
可采取理療、局部打封閉針、骨盆牽引,以及使用孕期支具等方法加以治療。從分娩前3周起,要臥床休息。臨產時,最好接受剖宮產手術,這樣可以防止經產道分娩引起脊神經髓鞘內壓力增高而加重病情。大部分患者在分娩以後症狀可以緩解,但少數病人需要根據情況進行手術治療。
由於靜脈回流受阻,其表淺或深層靜脈發生迂曲擴張,稱為靜脈曲張。孕婦之所以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是因為孕婦原來就有靜脈瓣膜缺陷的緣故。在正常情況下,靜脈瓣膜還可阻止靜脈血液倒流,但在妊娠時,由於妊娠子宮的影響和增大了的子宮刺激甚至壓迫的作用,使下肢靜脈瓣膜功能出現障礙,不能阻止靜脈血倒流,因而形成了靜脈曲張。當髂外靜脈受累時,表現出下肢表淺靜脈呈蚯蚓狀,迂曲擴張。當髂內靜脈瓣膜功能障礙或受壓時,也可在外陰及陰道內、大腿背部形成靜脈曲張。特別是在妊娠晚期,由於膨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血液回流受阻,靜脈曲張加重,局部可形成迂曲。擴張的靜脈在皮下或黏膜下突起,形成腫塊,呈青紫色。
產婦在產後有時因並發靜脈血栓,或血栓性靜脈炎,而繼發形成靜脈曲張。
靜脈回流受阻,靜脈血淤積是形成靜脈曲張的主要原因。因此,盡可能改善靜脈血回流,避免靜脈血淤積的因素是處理孕婦靜脈曲張的基本原則。
1妊娠早期已有靜脈曲張患者,應減少站立時間,臥床時要抬高患肢,以促進靜脈回流。
2下肢用彈力繃帶包紮,顯著的外陰部靜脈曲張可用彈性月經墊,以減輕靜脈曲張程度。
3在分娩時要重點保護好會陰,避免裂傷,減少出血。
4妊娠期盡量不做大隱靜脈結紮術或切除術,因為容易複發。
婦女懷孕時,下肢和外陰部靜脈曲張是常見的現象,且往往隨著妊娠月份的增加而逐漸加重。靜脈曲張常伴隨較多不適,如腿部有沉重感、熱感、腫脹感、蟻走感或疼痛、痙攣等。這些不適可由於站立、疲勞和天氣炎熱而加重,在黃昏時更為嚴重。為防止或減輕靜脈曲張,可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休息,不要久坐或承重,要減少站立和走路的時間。
2養成每天步行半小時的習慣,穿合適的鞋,避免穿高跟鞋或靴子。下班回家後,換上拖鞋可改善足部血液循環,並使肌肉得到鍛煉。
3午休或晚問睡眠時兩腿宜稍微抬高,可在腳下墊一個枕頭或坐墊,使足部高於心髒30厘米以上,以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
4盡量減少增加腹壓的一切因素,如患有咳嗽、便秘等症時應積極治療,要保持大便通暢,蹲廁的時間不宜過長。
5避免使用可能壓迫血管的物品,例如太緊的襪子和鞋,禁忌用力按摩腿部。
6已有靜脈曲張的孕婦應避免靠近熱源,如暖氣片、火爐或壁爐等,因為受熱能加重血管擴張。此外,應禁止日光浴。
7避免用太熱或太涼的水洗澡,用與人體溫度相同的溫水洗澡最為理想。
8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需要臥床休息,用彈力繃帶纏縛下肢,以預防曲張的靜脈結節破裂出血。
9少吃高脂肪食物,少吃糖,少吃鹹食。
分娩後靜脈曲張會自然消退。有時靜脈曲張發展嚴重,則應采用手術治療。
孕婦外陰靜脈曲張多見於妊娠晚期,治療上以局部治療護理為主要原則。如采取局部冷敷,或施以冷水坐浴,可使外圍部曲張的靜脈血管收縮,使症狀減輕或消失;也可局部塗擦氧化鋅軟膏(再撒上一些爽身粉),這有利於局部靜脈血管的收縮。
患有外陰靜脈曲張的孕婦,要注意外陰清潔,應穿柔軟、寬鬆的棉質內褲,防止局部摩擦,避免皮膚潰破。發現小潰瘍要及早治療,防止繼發感染。
妊娠期間常見的皮膚疾病有以下幾種:
1皮膚瘙癢症。表現為皮膚瘙癢,一般不需治療。
2妊娠癢疹。多發生在孕3—4個月,表現為軀幹上部、四肢等處出現散在、綠豆大小結節或丘疹,常伴劇癢,夜間尤甚。在產後3周內皮疹可消退。
3妊娠皰疹。多見於孕4~5個月,表現為四肢、手足、頭部出現紅斑、水皰,皰破後結痂,常伴有發熱及劇烈瘙癢。可根據病情,給予藥物治療。
4妊娠多形疹。大多於孕35~40周出現,常在腹部妊娠紋處出現斑塊、多環狀疹塊或水皰,一般不須特殊治療,對症處理即可。
5皰疹樣膿皰病。多出現於妊娠後3個月,表現為成群的小膿皰,周圍有紅暈,排列成環狀,皰破後結痂,新膿皰反複出現,有時可導致敗血症,須及時就醫治療。紅斑狼瘡屬於結締組織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至今不明,好發於生育年齡婦女,臨床表現為多個器官受累,血中可測得高濃度的自身抗體。
一般來說,結締組織病本身對患者的生育能力沒有什麼影響,妊娠後結締組織病大多可緩解,但產後可惡化。輕型紅斑狼瘡對妊娠及分娩影響不大,可在嚴密監測下繼續妊娠;或經控製疾病長期穩定,處於緩解期,又無其他合並症者,也可繼續妊娠。而重型患者,特別有免疫複合物性腎改變者,胎兒死亡率增高,也可能引起孕婦病情惡化,故不宜妊娠。
在孕期中,患紅斑狼瘡的孕婦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重型患者,在孕早期應做人工流產,以避免病情惡化。
2輕型患者受孕後,應在孕早期做產前檢查,嚴密觀察病情的發展,防治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並定期檢查血小板計數。
3如孕前服用強的鬆有效者,孕期可服用0~20毫克作維持量,產時改為氫化可的鬆肌注或靜滴。產後仍可口服強的鬆,以防病情加重。
4由於紅斑狼瘡的某些gG抗體可通過胎盤,使胎兒患一過性紅斑狼瘡,故胎兒出生後應給予適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出生後靜注地塞米鬆2毫克,以後口服潑尼鬆25毫克/日,3天後改為25毫克/日,4天後停藥。
5注意防治產後出血及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