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程來分,白血病有急性、慢性兩種。妊娠合並急性白血病者,容易造成流產、早產、死胎或胎兒發育遲緩等,很少能達到足月分娩的。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宜妊娠,以免加重病情和影響治療。慢性白血病因病程長,病情進展緩慢,應在醫生嚴密監測下繼續妊娠,大多數可維持到足月。
自血病的特征是白細胞及其幼稚細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組織中異常增生,而周圍血液的白細胞則發生量和質的變化。血液中成熟粒細胞減少,病人的免疫功能減退,故極易感染,血小板常在50×109/升以下,各髒器及皮膚黏膜出血是常見的症狀。為避免出血和感染,白血病患者應盡量爭取自然分娩,避免一切手術操作(包括會陰切開術)。因為任何手術導致的創傷、出血和感染的危險性是很嚴重的,所以,沒有明顯的手術指征時,不應做剖宮產術。
對有剖宮產指征的孕婦,術前必須準備新鮮血及必要的藥物,如宮縮劑、止血藥、凝血因子等。手術後宜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嚴密監測重要髒器的功能。
妊娠後,由於子宮、胎盤的增長及血容量的增加,血紅蛋白紅細胞數也要隨之增加,這需要補充足夠的鐵。此外,胎兒生長發育,分娩時出血,加之哺乳時的消耗,所以整個妊娠期需要增加的鐵在克以上。如果膳食中缺少鐵,又不注意補充含鐵的藥物,孕婦就會貧血。
如果孕婦有痔瘡、牙齦出血、鉤蟲病、慢性腹瀉等情況時,更容易貧血。孕婦偏食、挑食也是造成妊娠期營養不良和貧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1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以滿足孕婦本身及胎兒的需要。動物的內髒、綠色蔬菜、動物蛋白及植物蛋白類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維生素。用鐵鍋炒菜也可補充鐵。由於鐵的吸收率低,尤其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吸收率更低,故許多學者建議孕婦在懷孕4個月以後可補充硫酸亞鐵03克,每日一次,配合用維生素C吸收更佳,以預防缺鐵性貧血。同時建議懷孕4個月以後每日補充葉酸5毫克,預防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2要及時治療慢性失血,如痔瘡、牙齦出血、鼻出血、鉤蟲病等疾病。如有慢性消化不良時,要及時治療,以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
再生障礙性貧血為嚴重的進行性貧血,係因骨髓造血抑製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
妊娠雖不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但妊娠可使病情惡化。因為,紅細胞減少引起的貧血及血小板減少和質的異常引起的出血均能使病情惡化。特別是白細胞減少以及淋巴組織的衰竭,使孕婦防禦機能低下,可造成致命的感染,這是妊娠合並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主要死亡原因。
那麼,受孕後的孕婦是否一定要做流產或引產呢?這要根據不同情況做決定。如孕前已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在妊娠3個月以內血紅蛋白大於60克/升者,可繼續妊娠;而血紅蛋白低於40克/升及妊娠初期發病者,可做輸血準備,予以人工流產,流產後需給予有效抗生素治療。
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婦女,受孕後是否能繼續妊娠,要根據不同情況而定,若繼續妊娠者,應注意以下問題:
1妊娠合並再生障礙性貧血雖屬少見,但屬嚴重的合並症之一,故孕婦應定期做產前檢查,嚴密監測有關化驗指標。
2積極采取支持療法,並給予抗生素治療。
3貧血嚴重者輸入紅細胞,血小板少者輸入血小板,也可輸入白細胞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4臨產中應加強觀察,做好輸血準備,使血紅蛋白達到80:克/升,盡可能陰道分娩。應適當縮短第二產程;產後及時使用催產素加強子宮收縮,以防產後出血;如有產科指征需做剖宮產者,最好將子宮一並切除,以免產後出血、感染。不論是否手術,臨產前後均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5重症患者在妊娠35周左右必須加強對胎兒的監護,一旦出現胎兒宮內窘迫,則以剖宮產為宜,並輸新鮮血、血小板。產後加強新生兒監護。產褥期,應繼續對產婦采取支持療法,應用宮縮劑加強子宮收縮,應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患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的孕婦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由於感染、藥物過敏和血液病等所致;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發病多屬此種。臨床表現以黏膜和皮下出血為主,血小板低於00×109/升。
妊娠本身雖不加重其病情,但對母兒有一定危險性。孕婦可有出血傾向,發生流產、胎盤早剝、胎死宮內、產道出血及血腫、產後出血、腹部傷口出血及血腫,嚴重者可有內髒出血,危及生命。
胎兒可由於母血循環中的抗血小板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迅速破壞胎兒血小板,出現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症,而發生顱內出血,圍生幾死亡率達10%~30%。因此,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孕婦能否繼續妊娠,應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如孕婦患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年,在早孕期病情穩定,血小板高於50 X 10。/升,且出血傾向輕,僅表現血小板值偏低或略有波動者,妊娠後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常不需特殊治療,可以繼續妊娠。
在孕中、晚期臨床症狀加重,並有出血傾向,可用激素治療;若激素治療無效且症狀明顯甚至危及生命時,可在妊娠6個月前施行脾切除術。若此兩種方法皆無效者,應終止妊娠。
1妊娠期要精心監護,即經常檢查、定期化驗血小板計數。當病情緩解,血小板高於50×109/升,一般不需治療。
2對於妊娠期首次發病及妊娠期複發、妊娠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未得到控製者,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病情嚴重者,可輸新鮮血或濃縮血小板懸液。
3妊娠期不宜施行脾髒切除術。因為脾切除術隻用於激素失效而不可控製的大出血危及生命時,最好在孕6個月前施行,因妊娠晚期手術野暴露困難,不宜采用。
4在胎兒娩出時,軟產道撕裂應注意縫合止血,仔細檢查傷口有無血腫,並加強產褥感染的防治。
5很多藥物如噻嗪類、阿司匹林、青黴素、鏈黴素等,皆可作為抗原誘致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故孕婦用藥要慎重,一旦發生紫癜應及時停藥。
6應常規查新生兒血小板計數,如血小板低於50×109/升,應給予激素。新生兒應人工喂養,避免乳汁內抗體進入兒體使血小板減少。
孕婦在妊娠期間因體內分泌功能發生改變,加上某些組織器官的生理變化,容易發生消化道出血,嚴重時可危及母、胎的生命。
婦女在受孕之後,內分泌功能發生明顯改變,血液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濃度急劇上升,加上胎盤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使胃黏膜充血、水腫。如果孕婦對進入血液中的胎盤絨毛碎屑產生過敏,引起劇烈的變態反應,就會加劇胃腸道黏膜的炎症,甚至使黏膜血管破裂而出血,可出現嘔血、便血等現象。醫學家們認為,孕婦到了妊娠後期,由於胎兒增大,胃腸道受子宮的推擠,胃向右上方移位,同時旋轉45度,形成程度不等的水平位,容易使胃的內容物反流到食道,使食道、賁門等部位發生炎症、水腫或潰瘍,從而易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尤其妊娠後期,孕婦由於受孕激素的影響,胃腸道功能減弱,胃排空與腸道輸送食物的時間延長,也是使胃黏膜受損而引起出血的原因之一。孕婦發生胃腸等消化道出血,可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和生命安全。若出血過多,胎兒會因缺血、缺氧而死亡,同時也危及孕婦生命。
因此,為預防孕婦消化道出血,應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類食物,以保護消化道黏膜,增強血管彈性,不吃辛辣等帶刺激性食物,飲食宜細軟而有營養,並細嚼慢咽。妊娠後期宜少食多餐,有嚴重消化道潰瘍病的婦女應節食。一旦發生胃疼和胃出血要及時就醫治療。
患消化道潰瘍病的孕婦,在孕期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患消化道潰瘍的婦女在懷孕後要保持輕鬆愉快的情緒,不要過度勞累,避免精神過度緊張,以防誘發潰瘍麵出血。
2合理飲食,少吃多餐,少吃高脂肪、高蛋白及過甜、過鹹、過硬、酸辣的食品。
3在醫生指導下,用一些對胎兒無毒副作用的藥物治療潰瘍病。
4如果發現孕婦貧血時,必須抓緊治療。同時要適當到戶外散步,做些輕鬆簡單的保健體操。
5定期做產前檢查,如發現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大便潛血不斷增加時,說明潰瘍病變在繼續發展,需立即就醫,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
急性闌尾炎是闌尾部位的急性炎症,有紅、腫、熱、痛等表現。其典型症狀是急性腹痛,伴有惡心、嘔吐,且腹痛逐漸轉移到右下腹,在闌尾點(即肚臍與腕骨間中、外/3交界處)有壓痛、局部肌肉緊張及體溫升高、白細胞數增多等表現。診斷本病對於外科醫生來說並不難,但在孕後,因子宮增大,使闌尾向上、向外及向後方移位,闌尾壓痛點改變,而且因腹壁鬆弛,肌肉緊張不明顯而常造成診斷困難,甚至誤診。因此,妊娠期間凡有下列情況時要想到患急性闌尾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