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孕期保健(三)(2 / 3)

(5)避免油膩、炒菜味及其他刺激。

2安排好生活

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每夜睡8—9小時,中午睡1~2小時,避免勞累和性生活。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清潔衛生,可適當外出散步。

3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去人多雜亂的地方,保持情緒穩定,不要顧慮重重,家屬要盡量給予鼓勵,使其順利度過早孕反應期。

若上述方法不奏效或仍出現妊娠劇吐時,應去醫院檢查治療,以保證母子身體健康。

嚴重的妊娠劇吐應去醫院接受適當治療,症狀較輕的妊娠嘔吐可以采用簡易自療法,效果很好。具體方法是:

1取生薑汁50毫升,蜂蜜100毫升,加水150毫升,同放碗內,調勻,上屜蒸熟後一次服下,每日2~3次。

2取重約500克的新鮮鯉魚一條,去鱗及內髒,置盤內(勿放油、鹽及調料)上屜蒸熟,一頓吃完。

3食醋60毫升煮開,加白糖30克,待溶化後,再打人個雞蛋,上屜蒸熟後食用,每日次。

4糯米250克,生薑汁150毫升,放鍋內同炒,至糯米爆裂,晾涼後將其研成細粉,每日早晚各服50克,用開水調服。

5鮮橘皮個,切成細絲;生薑1塊(約3克),切成細末;白糖適量,共放碗內,用沸水衝泡,代茶頻飲。

胎位是指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的位置。具體地說,胎位表明了胎兒先露部與母體骨盆的關係,是以母體骨盆與胎兒的先露部(先露出母體的部分)的關係為指示點而命名的。胎兒的先露部是指最先進入骨盆上口的胎兒部分,包括頭先露、臀先露、肩先露、麵先露等。頭先露又以胎頭俯屈的程度不同、胎兒枕骨與母體骨盆的關係劃分不同的先露部。

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胎兒逐漸長大,羊水量相對減少,自妊娠26周開始,可以從孕婦的腹部摸到胎兒。如胎兒頭後部的枕骨位於母體骨盆左前方,其胎位叫作枕左前位;胎兒枕骨位於母體骨盆的右前方,胎位即是枕右前位。在母體骨盆前方的枕左前位和枕右前位為正常胎位,這種胎位進骨盆後所占的體積最小,容易順利分娩。妊娠30周前,約3/4以上的胎兒頭在子宮上方,而臀部在下方,即臀位。妊娠30周以後,大部分胎兒自動轉成頭位(胎頭朝下),隻有3%~4%仍為臀位直到分娩。其他胎位如額先露、麵先露、橫位、高直位等均少見。

最常見的正常胎位為枕左前位,其次是枕右前位,臨產開始時之枕左橫及枕右橫位還屬正常,如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後位均為異常胎位。妊娠26周前因羊水相對較多,胎位還不固定,26周或以後可用手法來測定。

檢查胎位時,檢查者站在孕婦的右側,采取以下手法:

第一步手法。目的是檢查子宮底部的胎位,檢查者的雙手在子宮底部交替活動,以了解胎位。胎頭的特點為圓、硬、浮球感;臀部的特點較軟、無浮球感、不很圓;有時有伸腿的動作。

第二步手法。目的是檢查子宮左、右兩側的胎位。以一手向對側推孕婦的腹部,用另一手觸摸胎兒部分,胎兒脊背為平坦麵;再推向對側腹部,換另一手觸摸胎兒四肢及手、腳等不平坦部分。

第三步手法。目的是查明恥骨聯合上的胎兒部分是頭還是臀。

第四步手法。目的是查明胎兒的先露部是否已入骨盆,檢查者麵向孕婦的足部,以兩手交替摸清先露部。

絕大多數孕婦的胎位是正常的,但也有少數(約5%)孕婦的胎位不正,常見的不正胎位有枕橫位、枕後位、臀位。也有因胎頭俯屈程度不同的異常頭先露,如額先露、麵先露,以及橫位、複合位先露等不正胎位,但均少見。

有些胎位不正是可以糾正的,如枕橫位、枕後位、臀位、橫位等。一般橫位應隨時發現及時糾正,臀位在妊娠7個月後糾正,枕橫位則需在臨產時宮口開大到一定程度或接近開全而產程受阻時再糾正。

妊娠30周前,大部分胎兒為臀位,30周後多數可自動轉為頭位。即使是臀位,也沒必要在30周前糾正,30周後仍為臀位或橫位者,應考慮糾正。

糾正胎位可采取膝胸臥位,艾卷灸至陰穴和三陰交穴,激光穴位治療,手法倒轉,側臥位等方法。以上方法均在產前應用。若臨產時胎位仍無變化,醫生可在消毒情況下采取陰道內手轉胎頭或內倒轉術。

產前糾正胎位要持之以恒,手法倒轉胎位等要做到動作輕柔,以免用力過大傷及胎兒和孕婦。

胎位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分娩是否順利。分娩本屬正常生理過程,如能順其自然從陰道自然分娩,這對胎兒和產婦都是有利的。因此,如能在產前及時發現異常胎位並給予糾正,就可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使難產變為順產。

發現胎位異常時,一般來說,孕婦可以自我進行糾正。糾正胎位的方法較多,但有些要由醫務人員做,在此介紹幾種孕婦或其家屬能幫助做的方法。

1膝胸臥位。此方法一般用於妊娠30周後,胎位仍為臀位或橫位者。孕婦可在飯前或進食後2小時,或早晨起床及晚上睡前做。糾正胎位前應先排盡尿,解開腰帶,孕婦雙膝稍分開(與肩同寬)跪在床上,雙膝胭窩成90。角,胸肩貼在床上,頭歪向一側,雙手下垂在床兩旁或放在頭的兩側,形成臀高頭低位,兩者高低差別越大越好,以使胎頭頂在母體橫膈處,借重心的改變來糾正胎兒體位。每日做2次,每次5~20分鍾。

2側臥位。對橫位或枕後位可采取這種方法。孕婦在側臥時還可同時向側臥方向輕輕撫摸腹壁,每日2次,每次15—20分鍾,也可在睡眠時注意側臥姿勢至陰穴。此方法可配合膝胸臥位同時做。孕婦可自己做,或由家人協助,用點燃的艾卷熏至陰穴(即雙側腳小趾外側距甲角1分處),每日2次,每次0分鍾左右。

孕婦在孕期采用膝胸臥位的作用如下:

糾正臀位。在懷孕30周前,胎兒臀位大多可自轉成頭位。孕30周以後仍為臀位時,可采用膝胸臥位方法來糾正。此法借助胎兒重心的改變及孕婦橫隔阻力,增加胎兒轉為頭位的機會。一般7天為~療程,可連續做兩個療程,有效率為60%~70%。有少數孕婦在做膝胸臥位時出現頭暈、惡心、心慌現象,可改用其他方法糾正胎位。

目前有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臀位自行矯正法,約92%的臀位在1周內即可矯正為頭位,其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孕婦平臥床上,腰骶部墊高20厘米(1~2個枕頭),雙小腿自然下垂在床沿。每E早晚各做次,每次0—15分鍾,3天為一療程,一般兩個療程即可收效。

注意事項:矯正時間安排在妊娠30~34周內效果最佳;矯正宜在飯前進行,矯正時要平靜呼吸,放鬆肌肉;墊子應柔軟、舒適,高度適中;如出現陰道流水、流血或胎兒心音突然改變(有條件者可監聽)時應停止矯正,必要時應去醫院谘詢。

胎動是胎兒在子宮裏活動時衝擊子宮壁的動作。人們常把胎動情況作為妊娠的診斷依據和胎兒在宮內情況良好的表現。胎動除了孕婦自己能感覺到外,在妊娠月份較大時或腹壁極鬆弛的孕婦,他人也可從腹部觸摸到或看到胎動的征象。

在孕1112周通過B超檢查,就可見到胎兒和孤立的肢體活動;2~6周有胎頭、軀幹、四肢的聯合活動。孕16周就能在腹部聽診到胎動;孕18周以後,孕婦自己就能感覺到胎動。胎動易受孕婦的性格、敏感程度、腹壁厚薄、羊水多少等因素的影響。

胎動隨著孕周的進展而增多、增強,在孕32周時達高峰,以後逐漸減少。一般早晨胎動最少,晚8~11時胎動最活躍;平臥時胎動多,坐時次之,站立時最少。孕婦在感覺有無胎動或計算胎動次數時,最好采取臥位,晚間8—10時進行。懷孕婦女,由於缺乏經驗,往往把腸蠕動或腹主動脈搏動當作胎動,隻要注意力集中,可盡早辨別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