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活動,為某些酶的正常活動提供適宜的條件。鉀的最突出作用是維持心肌細胞正常的興奮性、自律性和傳導性。低血鉀和高血鉀對人體的損害都是很嚴重的,輕者可導致疲倦、煩躁,嚴重的可造成心律失常,甚至突然死亡。因而,臨床上對血鉀的變化都給予高度的重視。正常成人每日鉀的供給量為2~3克。一般動植物食品中都含有鉀,特別是各類蔬菜、水果及蘑菇類食物中含鉀豐富。
鈉能加強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缺鈉時,機體表現出食欲降低、惡心、頭痛、渾身無力、心跳加快及血壓下降等,嚴重時還可導致虛脫。特別是在烈日高溫下進行大運動量活動,出汗很多,造成鈉的大量丟失,就容易出現上述情況。正常成人每日鈉需要量為6克。飲食中的鈉含量一般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致缺乏。
除了上述各自的功能外,鉀和鈉在調節酸堿平衡、維持滲透壓及保持水平衡方麵,也都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營養學家認為,鈉、鉀兩種元素在日常食物中應保持平衡,其比例大約為2:1。就是說,如果人體每日需要4克鈉,那麼,鉀的攝人量就應為2克。倘若鈉量超過正常比例,就會導致機體缺鉀。
維生素B
為了防止缺鉀,孕婦不要吃過多的鹽醃製品,要多吃水果、鮮果汁及新鮮蔬菜。這是補充鉀的最好途徑。
在孕期,由於孕婦和胎兒的雙重需要,孕婦必須食用多於平時約25%的含蛋白質食物。所有的動物類食品,如肉、魚、蝦、蛋、奶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胎兒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另外,核桃、花生及有根莖的蔬菜中也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孕婦也應適量食用。
魚、蝦和有根莖的蔬菜還含有較多的鎂。孕婦多食這類食物,可以預防由於體內缺鎂而引起的先兆子癇。這種病症會使孕婦出現高血壓、水腫和蛋白尿,嚴重者可出現抽搐和昏迷,甚至造成孕婦死亡和死胎。
人體較易吸收各種動物的瘦肉和肝髒中含的鐵,吸收率約為20%;而對一些穀類食物中的鐵吸收率隻有百分之幾。原因是動物體內的鐵,其存在形式更易於被人的小腸細胞吸收和利用,且人體對它的吸收不受食物中其他成分的影響。
另外,動物肌肉中存在著能促進非動物鐵吸收的物質,對食物中的非動物鐵有促進吸收作用。若單獨吃玉米膳食,則鐵的吸收率隻有2%,而與牛肉共食,鐵吸收率就能達到8%。孕婦在懷孕期鐵的需要量驟增,共約需鐵000毫克。這是很難從一般飲食中得到滿足的,因此孕婦多吃些瘦肉、肝髒和動物血,不但可以補充大量的鐵和促進非動物鐵的吸收,而且還可以補充必需的動物蛋白質,從而在較快的時間內提高孕婦的血紅蛋白水平,改善或防止貧血。
人體內的免疫係統是抗感染的重要防禦係統。免疫功能一旦下降,則機體抵抗細菌和病毒侵襲的能力就下降,受感染的機會就增多。
營養素對胎兒免疫器官的發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都有比較重要的影響。
1脂肪:脂肪過多會抑製機體的細胞免疫。脂肪酸的不飽和程度也有影響,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愈多對免疫功能的抑製作用愈大,特別是對體液免疫的抑製。
2維生素:維生素A可以維持上皮和黏膜表皮的完整陛,這些部位是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徑。因此,機體缺乏維生素A會對感染的敏感性增加。維生素E可使機體的抵抗力增強,如抗感染作用、特異性抗體應答、脾空斑形成細胞數、淋巴細胞在體內對有絲分裂原的增殖反應、網狀內皮係統清除率和吞噬指數等都有增進作用。
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需要維生素Bs。因此,缺乏維生素Be時胸腺退化,胸腺、脾和淋巴結中的淋巴細胞數減少,血液中的淋巴細胞數低於正常,抗體的產生亦減少。缺乏葉酸時,機體對細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抗體產生減少,T和B淋巴細胞的功能都受到損害。由於吞噬細胞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因此維生素C缺乏可影響吞噬細胞的殺菌功能。
3微量元素: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成分,許多重要的酶係統都含有鐵。鐵缺乏時,抗體產生減少,淋巴細胞對有絲分裂原和抗原刺激的增殖反應降低,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殺菌功能降低,經常伴發感染。硒與維生素E都是抗氧化劑,有協同作用,可防止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硒和維生素E缺乏時,機體對傳染病敏感,吞噬細胞的殺菌功能降低。
鋅是許多重要金屬酶的成分,對細胞代謝很重要,與脫氧核糖核酸複製有關。孕婦缺乏鋅可使胎兒生長停滯、感染增多。胎兒缺乏鋅時,T淋巴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亞群發生變化,T輔助淋巴細胞減少。
孕婦的膳食要多種多樣,如果隻盯著幾樣吃,就會因營養單一而出現營養不足。營養不足及營養過剩均不利於孕婦本身及胎兒的健康,所以營養應適度。也不能隻在孕期才注意孕婦的營養狀況,要早做準備,尤其是青春發育期以後的營養與孕婦體質有很大關係。許多女子為了“苗條”,養成了一種偏食、忌食的習慣,造成營養不良,懷孕後使自己及胎兒的健康都受到影響。有些孕婦專吃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如肥肉、奶油蛋糕、巧克力等,以為這樣營養就足夠了,但實際上某些營養素過高可以破壞營養平衡,可增加孕婦自身甚至胎兒患病的機會。為此,對孕婦來說,沒有絕對不適合的食物,隻要合理、平衡,食物種類越廣泛越好。除此以外,孕婦要忌煙、酒,因為它們可增加流產、早產、胎兒畸形、低體重兒的危險;辛辣食物對胃有刺激,不宜多吃;生冷食物容易受汙染,所以食物要幹淨,食具要清潔。
懷孕以後,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母體也會發生許多變化,出現一係列的早孕信息。孕婦可從這些征象中判斷自己是否已經懷孕了。
懷孕後,首先表現為月經停止,接著便開始感覺頭暈、乏力、困倦、嗜睡等。到停經40天左右,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愛吃酸辣食物、討厭油膩等表現,這些反應要持續6周,到停經3個月時才逐漸好轉。在這期間由於增大的子宮壓迫膀胱,孕婦還可出現小便次數增加的現象。同時可表現乳房發脹、乳頭觸痛且顏色變黑等。
在家庭中可采用下列兩種簡易方法判斷是否懷孕:
1測量基礎體溫。成年婦女體溫的波動與月經息息相關,據此婦女可以方便可靠地進行基礎體溫的自我監測,以此判斷有無排卵、掌握排卵期、發現早期妊娠。基礎體溫測量方法是:每天清晨醒來未起床前,不作任何活動用體溫表測量體溫並做記錄。一般來說,月經周期規則的婦女,如果月經到期未來,而基礎體溫保持在高水平(37。372℃)持續6天不下降,即有懷孕之可能;持續20天不下降時,即可確定為懷孕。
2自查晨尿。月經過期不來,取一幹淨玻璃燒杯,接晨尿1/3杯,滴入碘酒數滴,將燒杯放在爐上加熱,待尿液變成紅色後,停止加熱,自然冷卻。若冷卻後的尿液紅色消退,則表示已經懷孕;冷卻後顏色不變,則說明未懷孕。
必要時,可去醫院做尿妊娠試驗或超聲波檢查,以確定是否懷孕。
某些結婚多年不生育,而又朝思暮想有一個小寶寶的婦女,或是極少數絕經後與絕育後的婦女,雖然事實上根本未懷孕或不可能懷孕,但確信並堅持自己已懷孕,且在客觀上還可有類似懷孕的停經、惡心、嘔吐以及厭惡腥膩味、喜食酸辣等懷孕反應現象,甚至自覺小腹日漸膨隆,腹中似有胎兒陣陣活動,乳房脹大,乳頭著色,這種幻想或假想的懷孕,就稱為“假孕”。這種假象除了有體內性激素的變化因素外,一般是由於渴望懷孕或懼怕懷孕的矛盾心理等引起內分泌變化所致。所謂腹部增大,其實是由於脂肪堆積或腸腔脹氣所引起;自覺有胎動,則是腹主動脈搏動,或是便秘和腸蠕動增加所致。此外,少數是由於某些婦女盼子心切或以往有過流產,一旦月經過期數日,即認為自己已懷孕,迫不及待地要求安胎保子。如果醫生在沒有充分診斷懷孕的依據下,便給予黃體酮等激素保胎,就有可能在這些性激素作用下,發生一些醫源性“假孕”現象。假孕婦女隻要經過係統觀察、檢查,加之醫生耐心解釋和進行精神療法,就能消除誤會,辨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