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孕期保健(二)(2 / 3)

養峰,對維生素Bs最為需要,因而孕婦必須重視對維生素B。由腸吸收後須與蛋白質結合,鈷與蛋白質結合體才能貯於肝髒中,凡是未經結合的,迅速由腎排出體外。

維生素B2的生理作用是以輔酶的形式促進血紅蛋白、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並與神經係統的功能有關。維生素B。:缺乏可能影響到體內的所有細胞,對細胞分裂迅速的組織影響最為嚴重,如影響骨髓的生血組織,可使之產生巨幼紅細胞,從而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即所謂惡性貧血。神經組織也可能受到影響而引起神經纖維變性,在臨床上還會出現進行性的神經病。

缺乏維生素B,z或葉酸,孕婦會患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新生兒也可患貧血,而且胎兒畸變發生率有可能增加。

維生素B,z在烹調中損失不大,正常情況下腸道微生物也可以合成,所以,一般不至於缺乏。但是,長期嚴格素食的人,由於不進食動物性食物,又不經常食用酵母片,往往容易缺乏維生素B。

維生素B-z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如肝、瘦肉、蛋類及魚蝦等。多數植物性食物不含維生素B或含量甚少。

維生素C呈酸性,缺乏時可致壞血病,故又名抗壞血酸。生理學研究發現,維生素C與膠原的關係甚為密切。膠原為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它是細胞和細胞相聯結的粘合劑。人體內缺少維生素C,膠原就難以合成,細胞組織便處於鬆散狀態,種種危害便會由此產生。其中受害最明顯的是血管,血管壁變得脆弱易破,到處潛伏著出血的危機。這就是發生維生素C缺乏病的原因。相反,由於維生素C在細胞間起結合與強化作用,不論是小的傷口或大的手術切口,維生素C均有促進其愈合的作用。

維生素C不僅有軟化血管的作用,而且還有淨化血液的作用。它可以清除血中堆積的膽固醇,防止血中脂肪氧化,從而避免動脈硬化。它還能促進人體對食物中鐵的吸收,為血細胞生成提供必需的原料。

近年來發現,維生素C能促進體內幹擾素的形成,幹擾素是體內的一種可以抵抗流行性感冒及病毒性肝炎等病毒侵襲的免疫物質。維生素C還可直接破壞病毒中的某種核酸,從而使病毒失去活力。

最新的醫學研究和實踐證明,維生素C在恢複體力、消除疲勞和緩解緊張情緒方麵作用明顯。當人體受到外界異常刺激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就會增多,腎上腺中的維生素C也隨之大量消耗,從而導致過度疲勞或過度緊張。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後,身體及精神的平衡即可很快得到恢複。

孕初期嚴重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流產。妊娠期間孕婦缺乏維生素C會出現皮下出血、牙齦腫脹、流血、潰爛等症狀。長期缺乏維生素C容易患病毒性感冒,增加胎兒致畸的危險性。此外,維生素C有助於食物中鐵的吸收,孕婦大量攝入能預防孕期缺鐵性貧血。

妊娠期間胎兒必須從母體取得大量維生素C來維持骨骼、牙齒正常發育以及造血係統正常功能等,以致母體血漿中維生素C含量逐漸降低,至分娩時僅為孕初期的~半,故應適當增加供給量。

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是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在常量元素中,需要量過多,通過膳食不易滿足的無機鹽就是鈣。鈣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人體99%的鈣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1%存在體液內。鈣對血液的凝固、心髒和肌肉的收縮及神經細胞的調節,都有重要關係。骨中的鈣和血液中的鈣保持動態平衡。正常血鈣為225~275毫摩爾/升,如低於125毫摩爾/升,則可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增高,從而手足抽搐。胎兒及嬰幼兒在生長發育時期,如果缺少鈣就容易患佝僂病,因此,在增加維生素D的同時,還應補充適量鈣質。

鈣不僅是長骨頭的原料,鈣還有參加血液的凝固、肌肉和心髒的收縮、抑製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等重要生理功能。兒童因為生長發育旺盛,對鈣的需要量比較多,因此缺鈣時骨骼的發育就要受到嚴重影響,產生軟骨病。因孕婦要把一部分鈣轉移給胎兒,所以對鈣的需要量也很高,哺乳母親體內的鈣通過乳汁輸送給嬰兒,因此對鈣的需要量也很大。所以,孕婦和產婦如果嚴重缺鈣也會發生骨軟化症。

由於孕婦自身及胎兒、胎盤對鈣的需要增加,故宜及時補充。當孕婦膳食中鈣攝人量輕度不足或暫時減少,可以加速母體血液中含鈣水平降低,但由於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強,可以加速母體骨骼中鈣鹽的動用,保持血鈣濃度正常,不致影響胎兒骨骼鈣化過程。但如果長期缺鈣或缺鈣程度嚴重,不僅可使母體血鈣降低,誘發小腿抽筋或手足抽搐,還可導致孕婦骨質疏鬆,進而產生骨質軟化症,胎兒也可能發生先天性佝僂病和缺鈣抽搐。

鈣和磷是構成胎兒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物質,婦女懷孕後對其需要量大大增加。如果鈣、磷供給不足,除了會使孕婦牙齒鬆動外,還可因骨盆變形而增加難產的機會,並使胎兒的骨骼發育不好,嬰兒出牙時間延遲,容易發生齲齒。

嬰幼兒骨和牙齒發育的好壞主要決定於胎兒期和出生後第一年的營養。因為在孕3個月時,胎兒的乳牙就開始鈣化,到出生前全副(20隻)乳牙基本形成,同時恒牙的胚體層也早在胎兒發育4個月時已產生,離開母體前第一對恒牙已鈣化。所以,要使兒童牙齒長得堅實、整齊,必須注意母親孕期中鈣和磷的供給。一般來說,孕婦每天需要鈣500毫克、磷700毫克。為了促進機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每天需要供給維生素D 400—800單位,同時還要加強戶外運動,多曬太陽。

婦女從受孕起,經過0個月的懷胎到分娩,這個特殊生理過程的完成需要充足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母體需要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研究發現,我國有相當多的孕婦膳食中缺乏蛋白質、鐵和鈣,其中缺鈣最為嚴重,幾乎達100%。孕婦的膳食中缺鈣,將會使兩代人產生不良的結果。母體缺鈣易患骨質疏鬆症,故在民間有“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的說法;胎兒缺鈣,則易發生骨骼畸形。為了母體的保健需要,並給胎兒提供正常生長發育的條件,在妊娠期

一、幹淨的飲食。從我國大多數人口的飲食習慣來看,需特別重視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鈣富含於羊奶、牛奶等食物中,其他一般食物中含量較少,且植物性食品中的鈣不易被人體吸收。如1杯牛奶的含鈣量相當於29個蘋果、5個胡蘿卜、31片全麥麵包或2千克烤牛肉中鈣的含量。

鈣的食物來源以乳及乳製品為最好,不但因乳中鈣的含量多,而且人體容易吸收利用。此外,蔬菜和豆類特別是大豆及芝麻醬、瓜子、發菜、海帶、小蝦米等含鈣也多。骨粉或蛋殼粉中含鈣20%以上,吸收率可達70%左右,都是鈣的良好來源。

我國營養學會建議,在妊娠期每日攝人鈣500毫克,而根據多數中國人的食譜,這個生理需求量是不容易達到的,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吃含鈣豐富的食物。每100毫升羊奶含鈣40毫克,每100毫升牛奶含鈣20毫克;如果每日能飲鮮牛奶500毫升,可獲得鈣600毫克。奶中的鈣易於吸收,這是補鈣的主要措施之一。孕婦也可吃些軟骨和蝦皮等含鈣較多的食品。

2服用鈣片。服用鈣片是補鈣的有效途徑,但有相當多的人對鈣片的“含藥量”與“含鈣量”的概念混淆了。實際上,以含鈣最多的乳酸鈣為例,1片05克的藥片僅含鈣60毫克,如果每日分次服10片乳酸鈣,才獲得鈣600毫克。這一概念問題人們需要弄清楚。

3少吃食鹽。鈣與食鹽中的鈉,都通過腎髒的腎小球濾出,由腎小管重新吸收。如吃鹽過多,由於鈉和鈣在腎小管重吸收時相互競爭,會增加尿中鈣的排出。所以,少吃食鹽可有效地預防鈣在尿液中流失。

4吃足量的蛋白質。有利於食物鈣的吸收。

5盡量少吃醃製和加工的食物。因這些食物含磷很多,且這種物質會阻止鈣到骨骼中去。

6加強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紫外線照射,以增強人體對鈣的吸收。

鉀和鈉是人體內兩種極為重要的常量元素,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它們都是陽離子。鉀位於細胞內液,鈉位於細胞外液,兩者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