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孕期保健(一)(1 / 3)

如果孕婦每天能喝500毫升奶、吃1~2個雞蛋、肉或豆類食品100—200克、蔬菜500克、水果250克、主食200~300克,另加食一些花生、核桃、瓜子等於果,將能滿足營養需要。

胎兒“寄居”在母親的子宮裏既不吃飯又不喝水,怎麼還能生長發育呢?其營養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這是胎盤和臍帶的功勞。

胎盤就像一塊橢圓形的大海綿,吸附在母體的子宮內壁上,表麵有無數根絨毛深深地紮根於子宮內膜中,架起了胎兒與母體之間的橋梁。胎盤通過表麵那無數根植入子宮內膜中的絨毛,從母體中不停地吸取氧氣和營養物質,並進行合成、改造、濃縮、過濾及篩選等過程。然後再由無數根絨毛的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彙人臍帶血管,進而帶給胎兒,供其生長發育。臍帶是母親與胎兒之間聯係的紐帶,通常和胎兒一起漂泊在羊水中,與胎兒相依為命。臍帶長約55厘米,有條靜脈血管和兩條動脈血管。母親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經過胎盤轉換,從臍靜脈中輸送給胎兒,而胎兒的代謝廢物又通過動脈運給母體排出體外。

在整個胎兒期,由於胎盤與臍帶不斷供給營養,所以胎兒不吃不喝也能正常地生長發育。由母體輸送給胎兒的營養物質主要有以下幾種:

1糖類。葡萄糖作為胎兒主要熱能來源,它完全來自母體。葡萄糖是以微絨毛膜上的合體滋養層作為載體通過胎盤的。母體血漿中葡萄糖濃度足夠高時,有利於胎盤對它的吸取。在正常情況下,葡萄糖是胎兒大腦惟一的能量來源。而胎兒心髒和中樞神經係統的血流量相對比成人多,必須保證這些器官有足夠的葡萄糖供給。當胎兒近足月時,心髒的代謝能量由葡萄糖轉向脂肪酸,這樣能增加胎兒中樞神經係統葡萄糖供應量。

來自母體的葡萄糖既經胎盤輸入胎體,也在胎盤內形成糖原。胎兒需要時,胎盤糖原再分解為葡萄糖而輸入胎體。直到妊娠後期,胎兒肝髒逐漸成熟,使其合成及儲存糖原量逐漸增加而胎盤儲存糖原量則逐漸降低。儲存的肝糖原是調控胎兒期到新生兒早期生長發育的關鍵。臨床觀察到許多宮內發育遲緩新生兒的早期患病,常與肝儲存糖原減少引起的低血糖症有關。

2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質。氨基酸也是經胎盤主動脈運輸的,酸性氨基酸在胎盤中濃度最高,釋放速度最慢,堿性次之,中性較快。所有多肽幾乎不易通過胎盤,即使能通過,其速度極慢而且數量甚微。少數蛋白質可以通過胎盤,如清蛋白、運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等。蛋白質最終代謝的含氮物質可以自由通過胎盤,若母親因腎髒疾病而尿素氮增加,則胎兒血中尿素氮也會增加。

3脂類。一般認為,必需脂肪酸如亞油酸、亞麻酸能通過胎盤的單純擴散進入胎體;脂肪分解後的遊離脂肪酸也能通過胎盤;膽固醇經胎盤轉運至胎體不但速度慢而且數量少;磷脂可能是經胎盤降解後進入胎體再合成;脂肪氧化不全產生的酮體極易通過胎盤。

4無機鹽。無機鹽中的鉀、鈉及鎂,是通過簡單擴散轉運的;但鈣、鐵就不是這樣。妊娠過程中,胎兒血清鈣水平高於母血,反映胎兒能吸收母體鈣並貯存,最後沉積在胎兒骨骼中。

5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B、C很容易通過胎盤。胎兒血中維生素Bz較母血高4倍,維生素C的濃度亦高。維生素E在臍血中較低。胡蘿卜素能通過胎盤轉化成維生素A,並貯存於胎兒肝髒中。維生素K也能通過胎盤。

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料,都是從孕婦身體內吸取的。孕婦每天吃的食物,不僅要維持她自己身體的需要,而且還要用一部分養料來供給胎兒的生長,以及積累起來為將來哺乳做準備。

根據婦女在懷孕和哺乳期間需要從每日的食物裏取得營養的多少,營養工作者規定了幾種主要營養素的每日供給量。因為在懷孕期間的後5個月裏,胎兒生長得比較快,所以孕婦每日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都比懷孕之前要多。

胎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哪些營養素呢?

1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機體各組織和細胞的物質基礎。胎兒各組織細胞增殖或細胞增大,都需要有充足的熱能和蛋白質,否則,將會引起胎兒細胞分化停止,而使某些器官細胞數目減少。5個月的胎兒對蛋白質的需要量明顯增加,胎兒在6個月時,其體重為母體的1%,而蛋白質含量則為母體的3%;足月胎兒體重為母體體重的8%~9%,約含蛋白質437克,是胎兒自身體重的5%,占孕婦整個妊娠期蛋白質貯存量的45%左右。由此可見,蛋白質是胎兒發育所必需的、極為重要的營養素。

2脂類。孕婦妊娠過程及胎兒的發育,均需要有脂肪貯備。在胎兒腦及神經係統發育過程中,需要適量必需脂肪酸構成其固體成分。妊娠期間如缺乏脂類,將推遲胎兒腦細胞的分裂與增殖,還可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但由於孕婦的血脂較未妊娠時增高,如供給脂肪量過多,將使非生理性體重增加,故脂肪總量不宜增補過多。

3鈣、磷和維生素D。這是胎兒牙齒和骨骼生長所必需的。如果供給不足,嬰兒不僅出牙時間推遲,體質虛弱容易得病,而且患佝僂病的可能性大。

4鐵。鐵質要充足,胎兒利用鐵製造自身的血液和肌肉組織,同時還要在肝髒中適量地貯備,以供出生後6個月內消耗。孕期母體有300毫克鐵就能滿足胎兒和胎盤的需要,如果母體貯備不足,就會影響新生兒儲鐵量,使嬰兒較早出現缺鐵性貧血。

5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胎兒常在肝髒內貯存一定數量的維生素A,以供出生後的需要。

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腦神經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對外界事物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再將信息發給全身各器官。腦是控製智力發育的器官,最重要的是大腦皮質細胞。

胎兒腦和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過程是怎樣的呢?通常在孕期8—20周,神經母細胞增殖,少突神經膠質細胞形成,髓鞘化開始,大腦細胞生長進入高峰期;第26孕周,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達到第個高峰,神經細胞的分裂達到高峰;第20~40孕周,早期神經母細胞分化;第20孕周至出生後第2年,神經膠質細胞增殖;出生後4年,晚期神經母細胞分化。第25孕周至1歲,早期髓鞘形成;~5歲,晚期髓鞘形成。

概括地說,孕晚期至分娩前後階段是胎兒大腦皮質神經母細胞生長高峰期,此時大腦神經母細胞分裂和增殖極為旺盛,同時也提示該階段是大腦神經細胞對營養不良的敏感期。小腦的神經膠質細胞生長高峰遲於大腦皮質的神經母細胞。前者生長高峰一般在出生以後。顆粒細胞、星狀細胞、籃狀細胞等小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也較大腦皮質神經母細胞晚。

由此可見,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是胎齡3個月至出生後2周歲,而最關鍵時期是懷孕後期3個月至出生後頭6個月(主要是哺乳期)。

孕婦營養不良,可嚴重影響胎兒的腦發育,如生產小樣兒。小樣兒是足月而體重低於2500克者。導致小樣兒的原因甚多,主要是胎內營養不良。小樣兒形體消瘦,皮下脂肪缺乏,全身各器官的發育也受到影響,在嬰兒期往往多病,死亡率也較高。熱能和蛋白質的供應不足,可造成嬰兒出生時腦細胞數量不足,影響嬰幼兒智力發育。

大腦及神經係統發育需要多種營養素,其中起重要作用的營養素有:脂肪、維生素C、鈣、糖、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A、E等。前4種尤為重要。

1脂肪。腦重(除去水分)的50%~60%是脂肪,其中有40%~50%不能由人體本身在體內製造。這種脂肪稱為“結構脂肪”,特別應該提供不飽和脂肪酸,具體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亞油酸、亞麻酸及花生四烯酸等。研究證實,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人腦細胞的組成成分。它存在於腦細胞的線粒體、突觸體和微粒體中,是構成腦磷脂及腦細胞膜的基礎,是大腦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對於腦的神經傳導功能和突觸的生成發育有重要作用。如果二十二碳六烯酸缺乏,那麼,腦細胞膜的形成、腦細胞的生長發育,以及神經傳導功能都會受到損傷。一般魚類及貝類食品含有較豐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其他的不飽和脂肪酸包含在麻油、玉米油、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鬆子以及動物腦、心、肺及瘦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