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孕期生理心理(一)(1 / 3)

人的生命是從一對生殖細胞(即卵子和精子)的結合開始的。經過十月懷胎,然後瓜熟蒂落,新生命誕生人間。

簡單地說,受孕包括受精,受精卵的發育、運送和著床、胚胎發育等過程。

成熟的卵子從卵巢排出到腹腔,常常落在輸卵管口附近,輸卵管把卵子吸入到管腔內。在這時夫妻如性交,精子通過陰道、子宮頸管、子宮腔,進入輸卵管壺腹部與卵子相遇。此時許多精子圍繞著l個卵子,由精子頂部分泌出來的酶活躍起來,溶化了卵子的透明帶,其中1個精子深入到卵子內,精子和卵子結合成為受精卵,經過l分為2、2分為4的細胞分裂,新的生命便開始形成了。

受精卵一邊分裂增殖,一邊緩慢地移向子宮,大約在受精4天後到達子宮腔內。受精卵分泌出來的蛋白酶用35天的時間把子宮內膜溶化出一個小缺口,然後進入到子宮內膜,這就叫著床。

從此胚胎就在這裏與母親血肉相連,並逐漸發育成長。人類的胎兒成熟期,從受精那天起,應該是265天左右,但如自停經之日算起正好280天。以28天為一個“妊娠月”,恰好是10個月,或者40周。若想懷孕,有幾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孕期生理心理。

1健康的精子及卵子。男方的精液裏的精子必須有質,即健康而有活動能力;有量,即發育成熟的正常男子每天睾丸中能產生幾億個精子,一次射精有6000萬~l億個以上精子,總數不能低於2000萬個,否則不能懷孕。女方卵巢能產生和排出成熟而健康的卵子,即健康的成年女子每月可從卵巢排出l個成熟的卵子。

2正常而又通暢的生殖道。夫婦間性交時,男子必須將精子排人女子陰道。整個精子的必經之路,包括男子附睾、輸精管、尿道;女子陰道、子宮頸管、子宮腔和輸卵管等必須暢通無阻。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壺腹部相遇,並結合受精,成為受精卵。受精卵再借助輸卵管的蠕動被送到子宮腔。

3合適的子宮內環境。子宮內膜必須是分泌期,才能適合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則不能懷孕。

有的年輕婦女,還不到20歲就生孩子。由於母體發育還不成熟,妊娠不僅影響自身健康,也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青春期孕婦易患高血壓、風濕熱、心髒病、腎髒病等l0餘種疾病,說明年輕的婦女身體不足以承擔孕育的重擔;臨產和分娩時又易出現子癇、產程長、出血、胎盤早剝等20多種險情。不僅孕婦死亡率高,而且所生的孩子中低體重兒及死於1歲以內者占6%,為非青春期孕婦所生嬰兒死亡率的25倍。

即便是順利渡過了懷孕生育關,年輕的父母身上壓上了養育兒女的重擔,除了影響工作、學習外,往往不能妥善處理嬰幼兒的教育問題,而這種早期教育對孩子智力的開發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提倡晚婚晚育,但決非是越晚越好。

一般不主張35歲以後再生育,原因是35歲以後懷孕的機會少,易流產。隨著年齡的增長,卵細胞逐漸老化,加上長期受感染、放射線等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影響,卵子分裂時染色體容易產生變異,因而容易生下畸形兒,特別是生先天愚型兒的幾率增多。有大量資料證明,35歲以上的婦女分娩出的嬰兒,發生先天性缺陷的幾率較25~30歲的婦女多2倍以上,這種幾率伴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45歲以上則為10倍以上。另外,高齡初產婦(35歲以上)其子宮頸和陰道的彈性差,骨盆關節鬆弛性差,子宮收縮力弱,分娩時間會延長,難產的危險性也增加,還容易發生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並發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也高。所以,年齡越大,產後身體恢複就越慢,而且育兒方麵的體力和精力也不及年輕女性。

所以,生孩子應當在35歲以前,而且最好在30歲以前。

許多已婚育齡婦女,往往因沒有早孕反應而忽視了懷孕的可能,有哪些現象可以提示懷孕呢?

1停經。平時月經正常的已婚育婦女,一旦停經,首先應考慮是否妊娠。平時月經不調的婦女,如超期兩個月,也應考妊娠可能。

2早孕反應。約半數婦女在停經6周左右出現頭暈、乏力、嗜睡、食欲不振,不同程度的惡心,偏食酸性食物等症狀,重者可出現清晨嘔吐。在妊娠l2周後上述症狀可自行消失。

3尿頻。因脹大的子宮壓迫膀胱出現尿頻,但無排尿痛、尿急等膀胱炎的症狀。

4乳房脹痛。有時伴有乳頭疼痛,以初次妊娠者較為多見,並且乳暈顏色加深。

有以上表現的育齡婦女,應盡早去婦科檢查,以確定是否懷孕。

婦女懷孕後,由於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母體的所有器官,都會發生連續性的生理變化。這種全身所有器官的生理變化,是為了供給胎兒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氧氣和養分。

懷孕後,全身增加代謝作用以補充額外的營養,一方麵供給胎兒養分,另外也是儲備養分應付分娩時母體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為了產婦坐月子中喂哺小寶寶所需要的各種能量和營養。

在懷孕婦女身上發生的種種生理變化是多方麵的,有的器官變化明顯,有的器官變化細微。但這種種變化也都是暫時性的生理變化,在懷孕分娩後,所有器官的變化都將逐步恢複到懷孕前的狀態。因此懷孕婦女不要擔憂,要明確一個概念,懷孕時身體各個器官的變化是一種有益身體需求的狀況,是婦女對社會人類繁衍生息、傳宗接代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懷孕”我們俗話常常把她說成“有喜了”。對婦女來說,一旦有喜,除了身體各個器官發生各種生理變化,心理上也會隨著喜事的降臨而有不同的變化。

要有健康的身心、愉悅的情緒,才能落實優生優育的計劃生育國策。懷孕雖然是一種很自然的生理現象,但它也是婦女一生的一個危機時期。懷孕亦是女性生命發展史中的獨特事件,也是家庭生活中的轉折點,因此也會帶來不同的壓力和焦慮。隨著懷孕期的各種生理變化也隨之帶來各個時期的心理變化。

在懷孕初期,幾乎所有的婦女都有驚訝的反應,對於原先未有打算懷孕的孕婦,懷孕對於她們是意外的驚訝,對於盼望懷孕的婦女,如果真的懷孕了,她也同樣會感到驚訝,因為沒有人計劃好什麼時候懷孕就能在那個時間懷孕。同時也有80%的婦女在懷孕初期有一種愛恨交加的矛盾感情,就是她既希望有孩子,卻不想懷孕,既享受懷孕的歡愉,又對自己懷孕不高興。尤其是有早孕反應的婦女,懷孕最初3個月,由於惡心、嘔吐、眩暈、食欲不振等因素而產生各種煩惱。擔心妊娠失敗甚至厭惡妊娠,害怕胎兒畸形,擔心胎兒流產及恐懼分娩的痛苦。這種“矛盾的心理”可能會正常地出現在整個懷孕期間。

隨著胎兒的成長,到了懷孕中期(3—7個月),因為懷孕引起的生理不適漸漸消失,孕婦對生理及心理變化產生了適應能力,食欲和睡眠也恢複正常。尤其是胎動的出現對孕婦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安慰,使孕婦真正感受到了胎兒存在的,且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驕傲。

到了懷孕末期(最後3個月),由於胎兒生長發育加快,孕婦會感到自己體重越來越重,且行動不方便,十分疲勞,她們會為分娩和胎兒的健康擔憂,同時渴望懷孕趕快結束,天天都數著“預產”的天數。此時的孕婦更加敏感,麵臨著嬰兒即將誕生,會產生憂慮和期盼的心理變化,一方麵害怕、擔心分娩的過程,但另一方麵會期盼見到自己的寶寶。

許多醫學資料證明,孕婦要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才能有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通過先進的科學手段檢測到:懷孕5個月的時候,胎兒的聽覺係統基本發育完善,到了6、7個月,胎兒能較細微地辨別母親的情感了。母親的心情愉快,胎兒在子宮內接受的就是動聽的音樂,母親發怒、生氣,胎兒接受的就是“噪聲”。

母親的精神和情緒,通過神經體液的變化,直接影響胎兒的血液供養、胎兒的呼吸、胎動等方麵的變化。寧靜祥和的情緒有助於孕婦分泌健康的激素和酶,起到調節血液流量和興奮神經細胞的作用,可以改善胎盤的供血狀況,增強血液中有益成分,使胎兒向著理想的方向發育成長,而孕婦情緒過度緊張、悲痛、憂慮,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和內分泌代謝功能就會發生改變,造成胎兒發育缺陷。

丈夫要理解、關懷、體貼妻子,使她情緒始終保持積極、愉快,心情舒暢,不要為腹中的孩子是男是女自擾不息,憂慮重重,因為這是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的。為了孕育一個聰明、健康、活潑的孩子,務必加強自身修養,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善於控製和緩解不健康情緒;不要去回憶以往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想那些辦不到的事;而多去想想好事、開心事。麵對逆境和困難,要處之泰然,處變不驚。丈夫要多給妻子美的熏陶,為妻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清潔的生活環境,聽聽輕快、柔和、平緩的音樂,到野外、郊外或公園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多看一些優美、素雅的圖畫和活潑、浪漫、歡樂的影視。多給孕婦一些良性的心理刺激,盡可能避免劣性刺激,這樣對胎兒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