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孕期檢查(1 / 3)

母親可使40%一60%的嬰兒受染,而e抗原也陽性時,感染率可達85%一95%。大部分受染嬰兒將成為終身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其中一部分到成年會成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j為了保護嬰兒,不僅要化驗孕婦乙型肝炎表麵抗原,在計劃免疫中也規定每個新生兒都要接受乙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對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產婦的嬰兒要加大注射劑量,停止喂母乳,並要注意母嬰隔離。

孕期除檢查肝功能、血紅蛋白外,還應查血型,主要原因是:

1為輸血做準備。對分娩時有出血可能的孕婦,應提早備血,對臨產時因某種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應及時輸血,否則產婦會很快進入休克狀態,甚至危及產婦生命。若事先已測好血型,就可即刻配血、輸血,否則臨時查血型會延誤搶救時機。

2預防新生兒溶血症。血型是由父母雙方遺傳的。如母為0型、父為A或B型,子女可為A、O型或8、O型;人類還可通過多種途徑接觸自然界的A、B血型物質而在血液中產生抗A或抗8抗體。如孕婦與胎兒血型不合,0型血的孕婦血內的抗A、抗8抗體可通過胎盤到胎兒體內,使胎兒紅細胞凝集、破裂,發生溶血。紅細胞破壞過多,胎兒或新生兒可出現黃疽、貧血,即新生兒溶血症,重者可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疽,並能損傷腦組織引起核黃疽、腦癱,造成終生殘疾或出現心力衰竭而死亡。

凡O型血的孕婦,或有過新生兒溶血史的孕婦,都要在分娩前盡早測定血清血型抗體的濃度。濃度較高者應進行治療,方可減少或中和抗體,以預防新生兒溶血或減輕溶血程度。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種血細胞,有止血和凝血功能。當血管遇到損傷時,血小板迅速聚集在破傷處,並釋放促凝血物質,與血液中其他凝血因子共同作用形成血塊,達到止血目的。當血小板減少或小血管功能不正常時,出血時間就會延長。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如嚴重肝炎使凝血因子生成障礙,羊水栓塞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都可引起出血不止,這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妊娠合並血液病,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均會發生出血、凝血時間延長和血小板減少的現象,而且大多有皮膚、黏膜出血和貧血症狀。如不警惕,容易誤認為缺鐵性貧血或維生素C缺乏,從而延誤診治。產前常規檢查出血、凝血時間和血小板,這有助於發現凝血障礙,以便及早進行處理。

血紅蛋白(血色素)是血液中紅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蛋白和鐵結合而成。紅細胞輸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主要通過血紅蛋白完成。

孕期血容量約增加50%,紅細胞約增加30%,血液相對稀釋,過去稱“生理性貧血”,即以血紅蛋白低於l00克/升以下為準。現在世界衛生組織製定血紅蛋白低於ll0克/升為貧血,而我國孕婦約半數以上有貧血,這是值得重視的。

血紅蛋白中的蛋白來源於膳食,鐵來源於膳食和每日正常破壞的紅細胞,由於孕期中母體和胎兒對鐵的需要量增加,鐵若供應不足會引起貧血。貧血的孕婦紅細胞數目少,帶氧能力低,各器官組織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為了多輸送氧來滿足母、胎的需要,隻能依靠加快呼吸、心跳次數來補償,嚴重貧血時可出現頭暈、眼花、心慌、氣短、無力、浮腫,容易並發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胎兒宮內缺氧、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早產等。並可在分娩時對出血的耐受力減低,即使出血不多也能引起出血性休克;產後陰道、腹部傷口愈合也慢,容易患產褥感染。

孕婦應每l—2個月複查一次血紅蛋白,妊娠後半期除了膳食供給蛋白和鐵以外,還需要補充鐵劑,以防貧血。同時,對貧血孕婦要積極予以治療。

尿常規檢查包括尿液顏色、透明度、酸堿性、密度、蛋白質、糖以及顯微鏡下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等。產前查尿著重於後5項。正常孕婦尿液不應有或僅有微量蛋白,不含糖,顯微鏡高倍視野下,不得超過5個白細胞,不應有紅細胞及管型。

孕婦首次做產前檢查時,除詳細詢問孕婦有無腎炎、泌尿係統感染病史外,還應做尿常規檢查。如尿液中出現較多白細胞、紅細胞、管型或多量的蛋白並伴有血壓高及腎功能減退時,就不應繼續妊娠。

蛋白尿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三個主要征象之一,為了預防及掌握病情變化,每次產前檢查都要查尿蛋白。尿蛋白的出現,表示腎髒有組織和功能上的損害。根據尿蛋白多少分為“一”(正常)、“±”(微量)、“+”、“++”、“+++”、“++++”。凡尿蛋白等於或大於“++”時,應住院觀察、治療;尿蛋白在“+++”以上時說明病情嚴重,應綜合臨床、化驗、B超、胎心監護等考慮終止妊娠,以免胎死宮內。

正常婦女陰道內雖有多種細菌存在,但不發病。當陰道黏膜受到損傷、受化學刺激或月經等血液分泌物淤積時,破壞了陰道正常狀態,細菌則大量繁殖,常會引起陰道炎。另外,陰道毛滴蟲、黴菌引起的陰道炎也很常見。近年來,患淋菌性陰道炎者也屢見不鮮。

陰道炎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但大多有白帶增多,呈膿性,有臭味,外陰、陰道黏膜發紅等表現,並有瘙癢、灼熱、疼痛等不適感。

各種陰道炎對孕婦、胎兒均有危害。陰道滴蟲可引起泌尿係感染;黴菌在陰道黏膜表麵形成白膜,胎兒娩出時若接觸黴菌可引起黴菌性口腔炎(鵝口瘡),嬰兒可因疼痛影響吸乳,還可發展成黴菌性肺炎;淋菌也可迅速傳染給新生兒,最常見的是淋菌性眼結膜炎,治療不及時可導致失明。

孕期陰道炎還可以使宮頸處的羊膜和絨毛膜發炎,使其堅韌度下降,容易導致胎膜早破而引起早產、流產、胎兒宮內感染,甚至使胎兒死在宮內或發生新生兒敗血症等。若檢查發現白帶有異常時應及時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