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決戰(2)(3 / 3)

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曆是創作的源泉,薛海翔的人生也相當富有傳奇色彩。他生於上海一個幹部家庭,1966年文革爆發時他讀初中二年級,他參加紅衛兵長征隊,徒步三千裏走到北京,見到過風暴中心的毛澤東、周恩來、林彪,那年他15歲。之後去了廣西十萬大山的壯族山村插隊落戶,在亞熱帶的烈日下揮汗耕作兩年後,他去了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在一支野戰軍裏當上了炮兵,中蘇之間剛剛在那裏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血腥軍事衝突。操作加農炮衛戍邊疆五年後他退伍回到上海,在上海激光研究所當上了一名開發固體激光器的科研人員。

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他考入了上海師大中文係,就此開始了文學創作,小說、詩歌、散文不斷見諸報刊雜誌。1980年被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吸收入會;外出采訪,體驗生活,參加筆會,一時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容,幾年下來,他感覺困惑:“這就是作家的生活嗎?年紀輕輕的沒有了自身的真實生活,進入了一種虛擬的人生狀態。”於是他離開上海,去深圳創辦了一家民營公司,成了國內最早下海經商的文人中的一員,讓真實的喜怒哀樂又充滿了所有的時間。

1987年,薛海翔再次出發,自費留學,進入了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踏上美國時他隻帶了30美元,“那幾乎是一次人生的歸零。”他說,“我是故意的,我就是想看看,把自己赤手空拳地扔進一個陌生世界,會發生什麼故事。”他做過清潔工,送過外賣,當過管家,當過反刑事犯罪局的調查員。到美國的第4個年頭(1990年),薛海翔在丹佛創辦了一家華文報紙《美中時報》,搜羅人才組織班底,並出任總編輯。之後,薛海翔又在丹佛創辦了一家“美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國際商務谘詢服務業,從此開始了太平洋兩岸往返穿梭的“海鷗”生涯,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每年在東西半球平均分配一半時間,身上仿佛裝著兩套係統,一到中國,就是徹底的中國生活方式,騎自行車,在擁擠的人潮裏早晚奔忙,好像從來沒有出過國;一到美國,便在信息高速公路和汽車高速公路上遨遊,對後工業時代駕輕就熟、安之若素。”

也許正是這樣豐富的閱曆,他腦子裏故事特別多,思維格外敏捷。聽說他最新的劇本《我為你辯護》即將在寧波開拍,我對他說:“我要采訪你們這個海歸劇組。”他說:“來呀,到寧波來,正好我也在。”於是我就去了寧波,我想看看傳說中的開機儀式;想看看銀幕下演員們真實的一麵;還想看看編劇和導演如何呼風喚雨。

除了寫小說和劇本,薛海翔最喜歡旅遊,他踏上過除了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連北極都去過了。薛海翔還有一個很值得自豪的運動特長──打乒乓球。2009年他在“美國全運會”(State Games of America)上決賽登頂摘金奪銀。他少年時代打過中學校隊;青年時代打過野戰軍一級的代表隊;之後30年沒有碰過球拍,這期間,先後迷上了拳擊(大學時代)、滑雪(出國留學時代)和遊泳。直到2005年世乒賽在上海舉行,他現場觀看了決賽,一下子被喚醒了沉睡已久的乒乓球愛好。他的教練李振恃和張立都是世界冠軍,當過美國國家隊教練,有名師指點,他說:“乒乓球帶給我的是生命中無法替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