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打響後,美艦炮口的閃光就成為日艦的最佳瞄準點。日艦對美軍的巡洋艦立即實施了魚雷攻擊。美軍旗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正在進行艦炮齊射,忽然被兩條魚雷命中,艦首被炸毀,船艙大量進水,航速銳減。
在“明尼阿波利斯”號後麵的“新奧爾良”號為了避開失去控製的旗艦,急速右轉,左舷正好撞上一條魚雷,爆炸隨即在“新奧爾良”號上發生。爆炸波及到了它的彈藥艙,於是引發了更為劇烈的爆炸,艦上裂開的破口一直到延續到二號炮塔。“新奧爾良”號航速銳減到5節,幾乎失去戰鬥力。
美軍“彭薩科拉”號巡洋艦為了避開前麵的受傷友艦,向左急轉,正夾在日艦和受傷起火的兩艘美艦中間,它在火光的映照下,分外醒目,馬上成為日艦的攻擊目標。“彭薩科拉”號巡洋艦被一條魚雷命中,機艙進水,全艦多處起火,因主炮失去動力而無法開火。
“檀香山”號巡洋艦吸取了“彭薩科拉”號巡洋艦的教訓,向右急轉,從兩艘起火的友艦右側通過,使自己沒有暴露在日軍的火力範圍中。“檀香山”號一麵用主炮射擊,一麵向薩沃島方向撤退。
美軍的第5艘巡洋艦“諾思安普頓”號也隨著“檀香山”號從受傷友艦的右麵通過,邊打邊撤。21時48分,諾思安普頓”號被日艦“親潮”號發射的兩條魚雷擊中,機艙進水,艦體傾斜,艦尾燃起熊熊大火,於次日淩晨沉沒。
美軍後衛的兩艘驅逐艦遭到己方巡洋艦的誤擊,便迅速撤出戰鬥。
賴特因為旗艦受傷,就指定在“檀香山”號上的蒂斯代爾少將代理其指揮。蒂斯代爾沒有集合各艦,而是隻率領“檀香山”號繞著薩沃島搜索日艦。蒂斯代爾少將後來沒有發現敵情,就指定了驅逐艦開始打撈落水人員,並率領其餘軍艦撤離了戰場。
日軍驅逐艦將所帶的魚雷發射一空後,沒投放鐵桶的日艦又駛近瓜島,直至將鐵桶投放完畢後,田中才率領編隊於次日1時30分返航。
在半個小時的海戰中,田中痛擊了比自己強大的美軍艦隊。此次海戰也被成“塔薩法隆格海戰”。
這次海戰,是日美雙方為爭奪瓜島而進行的第6次較大規模的海戰,也是雙發在瓜島爭奪戰中進行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
其實,這一次美軍兵力占有較大優勢。美軍以5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迎擊日軍的8艘驅逐艦,而且事先得到情報,專程前來截擊。美軍艦隊也裝備有新型雷達,在戰鬥中還是先敵發現,可謂占盡上風,但他們卻在戰鬥中被擊沉重巡洋艦1艘,重創重巡洋艦3艘,日軍僅被擊沉驅逐艦1艘。
★美軍失利的原因
如果要說到其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應該是由於臨戰指揮上的失誤:
一方麵,美軍的戰術過於呆板,他們發現日艦後,沒有及時派出前衛驅逐艦實施魚雷攻擊,以打亂日軍隊形,巡洋艦再以艦炮火力予以支援,而是將驅逐艦束縛在巡洋艦隊列中,不但沒有能發揮驅逐艦應有的作用,還使巡洋艦遭到了巨大損失。
另一方麵,美軍指揮也過分猶豫,當美軍9時06分發現日艦到9時20分進行攻擊,足足耽誤了14分鍾的寶貴時間,他們把裝備新型雷達所帶來的優勢在猶豫不決中給喪失掉了。如果美軍能派裝備新型雷達的驅逐艦前出,進行早期警戒,就能更早發現日軍,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然後立即組織前衛驅逐艦實施魚雷攻擊,就可以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次,讓日軍田中少將取得了以劣勝優的戰果,還順利完成了“鐵桶運輸”的任務。
但一次海戰的勝利,僅僅是局部的勝利,美軍可以憑借其巨大的工業能力,迅速彌補損失的艦艇,而瓜島上日軍的被動局麵,也還是絲毫沒有改變。
瓜島上的日軍由於補給匱乏處境越來越困難。12月3日,第8艦隊司令三川又派10艘驅逐艦裝載1500個鐵桶,執行運輸任務,這支驅逐艦編隊在途中隻遭到兩次空襲,而且沒有損失。他們於當天深夜將全部鐵桶投放到塔薩法隆格附近海域,但瓜島日軍隻得到310個,其餘大多被美機在次日擊沉。
12月7日,日軍再派出11艘驅逐艦進行鐵桶運輸,途中遭到美軍飛機和魚雷艇的阻擊,未能到達瓜島就被迫返航。11日,田中再次率領10艘驅逐艦進行鐵桶運輸,投放了1200個鐵桶後,在返航途中遭到美軍魚雷艇的攻擊,旗艦“照月”號被一條魚雷擊中,彈藥艙爆炸而沉沒,田中負傷落水。田中和艦長等17名軍官、139名水兵遊上瓜島,瓜島日軍也僅撈起220個鐵桶。
經過這些努力,日本海軍感到對瓜島陸軍的支援已經是力不從心了,而陸軍仍不願正視現實,還想盡一切努力來挽回敗局。今村決定在1943年1月將第6和第51師團投入瓜島,2月中旬發起總攻,一舉奪回瓜島。
此刻,美軍由於基本控製了瓜島的製海權和製空權,可以順利地向瓜島運送援軍和物資。1942年12月初,美軍海軍陸戰隊第2師和陸軍第25步兵師被運上瓜島,接替了疲憊不堪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