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山下奉文找來第14方麵軍副參謀長小沼治夫少將,派他去搜羅一切可能派往前線的兵員。小沼走遍了日軍的各個單位,把那些航空地勤人員、船舶修理工以及其他所有能拿得動槍的閑散軍人都叫到一起,編成一個步兵營,準備在美軍突破薩拉克薩克附近陣地時,派他們去堵“窟窿”。
於是,日軍在薩拉克薩克方向總算是頂住了美軍的進攻,但山下奉文司令部的駐地碧瑤卻麵臨著隨時失陷的危險。
美軍對碧瑤的進攻主要是沿著羅劄裏歐通往碧瑤的公路進行的。日軍第23師和第58獨立混成旅在這個方向精心修築了防禦工事,死死守住了這條在山澗、河穀中蜿蜒盤旋的通道。3月下旬,美軍發動的第一次攻擊行動在憑借險峻地形頑抗的日軍麵前然而止。
1945年4月上旬,美國人卷土重來。這一次他們帶來了山嶽叢林地帶作戰的新武器,這就是推土機。
動力強大的軍用推土機揮動鐵鏟,把大樹、灌木叢成片地清除掉,在密林深處開出一條急造公路,隨後美軍坦克和大炮便沿著這條公路逼近日軍陣地。4月17日黎明,美軍坦克終於把擋在麵前的日軍士兵逐出陣地,推進到距碧瑤僅10公裏的地方。
此時,山下奉文已率領躲在碧瑤的方麵軍機關人員和日本僑民撤退到班班地區,仍留在碧瑤的日軍拚死發動反擊,絕望的日軍士兵甚至駕駛著隻剩最後一升油的輕型坦克撞向美軍大型坦克。可這些瘋狂的舉動已然難以挽回日軍注定失敗的結局。
1945年4月24日,山下奉文被迫放棄碧瑤,下令損兵折將的第23師撤往地形更加險峻的高地——賓羌西北部地區。
美軍占領碧瑤後,重新調整兵力,把巴雷特山隘作為進攻的重點,而這一次推土機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為了克服日軍依恃的險峻地形和清除日本人借以隱蔽的熱帶叢林,美軍差不多把昔日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變成了一個大工地,推土機的轟鳴聲終日響徹雲霄。守衛巴雷特山隘的日軍第10師和坦克第2師經過連日激戰,此時隻剩下幾千人,其中大多數人缺彈少食,戰鬥力迅速下降,實在頂不住美軍的步步緊逼。
6月1日,巴雷特山隘上終於升起了美國的星條旗。日軍“尚武集團”東、西部據點的相繼失陷,打破了山下奉文依托其險峻地形長期抵抗的夢想,特別是美軍根本沒有給他喘氣的時間,隨即派出水陸坦克衝向卡加延河穀方向。
這個方向可是山下奉文長期抵抗計劃的關鍵所在,日軍的軍需儲備和糧食都來自卡加延河穀,無論如何他也要拚死保住。
山下奉文立即調集第103、第105兩個師,在位於卡加延河上遊的巴加巴古占領陣地,向美軍發起反擊,企圖擊潰其水陸坦克部隊。然而,他匆匆組織起來的反擊卻沒有成功,原因是日軍第103、105師沒有運輸車輛,多日來餓得頭昏眼花的士兵們僅靠雙腿穿山越嶺,等他們趕到巴加巴古附近的奧裏翁嶺時,美國人早已進入巴加巴古了。
★山下奉文的選擇
此時,擺在山下奉文麵前的是一個兩難選擇:要糧食,還是要持久作戰。
山下奉文考慮到,如果選擇前者,日軍就應當全力保住卡加延河穀,那裏豐富的糧食足夠幾萬日軍生存下去,問題是把兵力集中在相對平坦的河穀地區,卻無險可守,在擁有飛機、大炮和坦克優勢的美軍進攻下,必然要全軍覆沒。
如果選擇後者,他就要放棄河穀,鑽進深山老林,憑借險峻的地形與美軍周旋。這樣可以支持較長時間,但那裏山高林密,沒有糧食儲備,沒有彈藥補充,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就算士兵們勒緊褲腰帶,能支撐多久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結果,山下奉文還是咬咬牙選擇了後者,他在山區腹地構築防線,企圖持久作戰。
山下奉文選定了阿信河上遊和普洛古山區周圍東西約50公裏、南北約80公裏的盆地。其最高點為普洛古山,海拔2900米,山上隻有少數土著民族內格裏特人出沒,這也是菲律賓的最高峰。
負責防守這道防線的有日軍第19、第23、第105師、坦克第2師和第58混成旅。日軍第10、第103師以及沒有一架飛機的第4飛行師,在卡加延河上遊地區的戰鬥中被分割成許多部分,失去了與方麵軍的聯係,指望不上了。即使參加戰線防禦的日軍各部隊,也是嚴重減員,每個師隻有5000—6000人,第58混成旅隻剩下2000多人,還大部分是病號。他們用來守衛新陣地的主要武器就是步槍和機槍,還有用卡加延煤礦儲存的炸藥製成的簡易手榴彈,除了第19師,其他部隊連一門火炮都沒有。
從這時起,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呂宋島上便很少發生大規模激烈的戰鬥,但戰鬥一直在進行著。
日本侵略者在狼狽逃往阿信河上遊和普洛古山區周圍盆地時,既被美軍追擊又忍受著饑餓的折磨。
當時,美軍已經逼近。日軍後有追兵,頭頂還有美國飛機。日本士兵紛紛跑到山洞裏去躲避,他們隻有躲進山洞,才能有一線活著的希望。美軍坦克炮聲震耳,這時,天空突然陰雲密布,電閃雷鳴,暴風雨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