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戰役中,1.7萬名日軍被擊斃,美軍傷亡6575人,其中死亡1010人。但損失最大的要屬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死亡人數多達10萬人。整座城市隻有4棟公共建築僥幸保存下來,不過已被濃煙熏得發黑。
在馬尼拉的槍炮聲尚未停息下來的時候,麥克阿瑟已經把注意力轉向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
巴丹半島上修築有堅固的防禦陣地,美軍估計那裏大約有6000至8000人防守。科雷希多島控製著馬尼拉海灣,不奪取它就無法使用馬尼拉灣錨地及甲米地和馬尼拉的港口。
況且,這兩個地方也是幾年前美軍在菲律賓最後堅守的陣地,直到美國國旗插上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上之前,呂宋島的戰鬥就遠遠談不上結束,麥克阿瑟也不會甘休。
1月29日,收複巴丹半島的戰鬥打響了。艾克爾伯格麾下的第38師配屬第34團戰鬥群在呂宋島西海岸登陸。這支部隊從巴丹半島的根部切斷了它與呂宋本島的聯係,另一個團級戰鬥群,則在巴丹半島西南海岸登陸,合擊位於半島中心的日軍。
後來的事實證明,美軍的情報官對巴丹半島守敵的實力估計過高了,那裏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鬥。相反,美軍指揮官們以為科雷希多島上隻有900多人,因此嚐試用空降部隊和兩棲部隊聯合作戰,一舉占領這個戰略要點。等到戰鬥打起來以後,才發覺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自從1942年日軍奪取科雷希多以來,這個封鎖著馬尼拉灣入口的要塞長時間沒有啟用。1944年9月,隨著菲律賓防務形勢的日益緊張,日本海軍匆忙編成了以板垣昂海軍上校為司令官的馬尼拉灣口部隊,其兵力約為5400人。
在美軍登陸呂宋島前夕,大本營寄予重望的自殺性水麵進攻利器——“震洋隊”的40餘艘特攻艇,也被編入這支部隊。
1945年1月下旬,為了配合對馬尼拉的進攻,美國航空兵開始對科雷希多實施轟炸。10多天後,美國第7艦隊也加入到攻擊該島的行動中,用大口徑艦炮向島上傾瀉了上千發炮彈。
對此,板垣昂的回擊手段就是對美軍艦艇發動“海上特攻”,以阻止美國人使用馬尼拉港。
3.被解救的戰俘
鑒於科雷希多要塞是卡在馬尼拉灣咽喉的一根大刺,麥克阿瑟決心不惜代價拿下該島。其具體的計劃是:派第503傘兵團在島上實施空降,另外派兩棲部隊在海岸登陸。
由於科雷希多島海灘狹長,上岸後就麵臨高聳的懸崖,對登陸部隊極為不利,美軍決定把空降部隊作為一支奇兵。但島上缺少合適的空降場,隻有該島東端還有一塊稍為平坦的地麵,另一個地方就是托普錫德閱兵場附近的一個雙洞高爾夫球場,不過它周圍都是懸崖硝壁。
於是,指揮科雷希多戰鬥的克魯格將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高爾夫球場空降。這樣做的唯一理由是日本人做夢都不會想到那裏會有傘兵從天而降。
2月16日,2000名傘兵在高爾夫球場綠茵茵的草地上降落,同時1000多名步兵從懸崖底部的狹長海灘上了岸。
結果,這次進攻的確完全出乎日本人的意料。但是,出乎意料的還有美國士兵。
美軍發現自己麵對的敵人根本不是幾百人的小股部隊,而是躲在堅固隧道和岩洞裏的近5000人的死士,他們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準備與美軍同歸於盡。
克魯格急忙又向島上增援了1000名傘兵,並派重型轟炸機用凝固汽油彈幾乎炸平了科雷希多的大部分地區,海軍驅逐艦也盡量駛近小島,對島上的岩洞和隧道入口處進行直瞄射擊。
麥克阿瑟最擔心的是日本人過於狂熱自信,死守在隧道中不出來,那樣戰鬥就會長期拖延下去,幾個月也結束不了。好在幾天後,洞內的日軍指揮官決定猛衝出來,並過早地點燃了數噸炸藥,炸死了上千名日軍。另一處彈藥堆的爆炸則炸塌了部分隧道,迫使剩餘的日軍從洞中走出來,進行分散的敢死隊式的進攻。
瘋狂的日本人不惜點燃炸藥與美國人同歸與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星期,直到最後一名日軍戰死,美軍付出的代價是1000多人傷亡,其中大部分是空降部隊的官兵。
2月28日,隨著日軍的最後一隻“特攻艇”在猛烈的爆炸聲中化為灰燼,美軍也結束了“震洋隊”的垂死掙紮。幾天後,美軍運輸船隊順利停靠碼頭,開始全麵啟用馬尼拉港口。
3月2日,科雷希多島上的戰鬥基本結束,麥克阿瑟乘坐魚雷艇象征性地來到島上,他乘坐的交通工具也與當年離開時的一樣。
麥克阿瑟自稱在島上渡過一個“戲劇性和浪漫的時刻”。他查看了麵目全非的隧道和其他熟悉的標誌物,回憶了昔日在島上堅守的難忘日子,最後走到飽受炮火摧殘的兵營大樓前。一根孤零零的旗杆依然樹立在那裏,同3年前離開時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