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藝術美同自然美、社會美相比,有其獨特的魅力。青少年認識藝術美、理解藝術美應當全麵把握其特征,係統了解其含義、分類及不同藝術形式的規律和優勢。藝術美對於審美教育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青少年應當自覺加強自身藝術美的修養。
藝術美的形式與功能
社會生活是紛繁複雜的,作為社會生活藝術再現的藝術美也是豐富多彩的。藝術美從不同的側麵來表達人們不同的審美情感,從不同的層次來展示人們不同的審美體驗,這便構成了藝術美不同的表現形態。下麵,給青少年介紹幾種主要的藝術美表現形態。第一,崇高美。崇高美是指藝術作品所展示出來的巨大、粗獷、雄偉、豪放的美。這樣的藝術作品給人以雄偉壯麗、雄渾勁健的感覺。
在音樂作品中,《保衛黃河》就是這各種崇高美的優秀代表。“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整個音樂作品,充滿了戰鬥的氣息,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這樣的作品,以其雄偉豪放、英勇不屈的神采,使人驚心動魄、奮發向上,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在文學作品中,蘇軾的《赤壁懷古》也充滿了雄渾的陽剛之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樣的文學作品,氣勢磅礴,使人蕩氣回腸、心靈震撼。
第二,秀麗美。秀麗美是指藝術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柔和、典雅、秀婉的美。崇高美表達的是雄偉,秀麗美表達的則是婉約。
在音樂作品中,《春江花月夜》是秀麗美的優秀代表。它沒有《保衛黃河》中的雄壯、奔放,但是,其典雅、柔和的曲調,給人展現了一幅迷人的景色。秀麗美的藝術作品,使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之餘,借以調劑生活,陶冶性情。
在文學作品中,以秀麗美著稱的不勝枚舉。例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杜甫在這首詩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秀麗無比的圖景,令人陶醉,使人神往。
第三,悲劇美。悲劇美是藝術家通過對正麵人物悲哀、悲痛、悲慘的描寫,使人們在感受其痛苦、犧牲之後而激起勇氣和信心的一種美。因此,悲劇美也是一種激蕩人心的崇高美,不過,它不是直接表達而是曲折表達的崇高美。
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們知道,代表正義、進步的力量,在初期往往處於弱小的地位,被支配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它與代表反動、罪惡的力量進行較量,免不了歸於失敗。正麵的人物遭到不幸,美的東西被毀滅,會使人悲痛,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會令人落淚。但是,悲劇美就美在這裏,即在美的毀滅中讚揚美、肯定美,在正麵人物的不幸中頌揚他、讚美他。美雖然被暫時毀滅了,但是烏雲遮不住太陽,正義的、進步的力量終有一天會戰勝罪惡與反動。
悲劇美以其獨特的魅力,使人們在為之落淚之後,激起為正義、為真理而戰的信心和勇氣,使人們獲得一種激蕩的美、崇高的美。1998年話劇《商鞅》在北京演出,朱鎔基總理在觀看中,被故事的情節打動,不覺潸然淚下。改革的事業,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改革是有風險的。但是無論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對於忠於祖國和人民的改革者來說,都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四,滑稽美。滑稽美是藝術作品通過對有趣可笑形象的展示,使人在捧腹大笑之後獲得的美感享受。滑稽美的特點是嘲弄假惡醜,頌揚真善美。
俄國偉大作家果戈理在《欽差大臣》中描述的一群地方官,個個都是荒唐可笑的滑稽形象,他們明明是醜,卻要裝美,使人們感到滑稽而可笑,這種笑聲是一種對醜的嘲諷。戲劇《七品芝麻官》,通過機智、風趣、詼諧、滑稽的芝麻官形象,引起人們捧腹大笑,而這種笑聲,則是對真善美的讚揚。
相聲、小品是同學們愛看的節目,在這些藝術形式中,有著豐富多彩的滑稽美。趙本山在《昨天今天明天》中的傑出表演,使人在大笑之中感受著生活的情趣。別外像其《賣拐係列》的小品,通過對騙局的提示,提醒人們警惕,讓人在捧腹大笑之餘收獲知識。
以上講述的是藝術美的幾種主要表現形式。下麵就藝術美的功能進行一些分析說明。
藝術美的功能是多方麵的。欣賞藝術美,可以豐富知識、美化心靈、陶冶性情、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等。
一是豐富知識。青少年正是長知識的時候,不僅要從學校課堂、教師那裏獲取知識,還要學會從各種藝術作品中獲取知識。藝術作品是對社會生活的揭示與反映。通過欣賞藝術作品中典型的藝術形象,可以使我們更深入、更全麵、更係統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學到豐富的知識。
二是美化心靈。藝術美中,無論是崇高美、秀麗美,還是悲劇美、滑稽美,我們都可以從這些感人的藝術形象中,學會分辨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是與非。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到德國美學家席勒,從中國古代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無不強調藝術美在美化人們心靈方麵的特殊重要性。藝術美就像一麵鏡子,可以讓我們看到世間萬象。藝術美又像一座熔爐,可以使我們得到心靈的冶煉和淨化。
三是陶冶性情。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在這紛紜擾攘的世界中,我們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費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奔波勞碌,很機械地隨著疾行車流轉,一日之中能有幾許時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還論怡養!凡是文藝都是根據現實世界而鑄成另一超現實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麵是現實人生的返照,一方麵也是現實人生的超脫。在讓性情怡養在文藝的甘泉時,我們霎時間脫去塵勞,得到精神的解放,心靈如魚得水地徜徉自樂。”
四是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對藝術美的欣賞。藝術美對人們審美能力提高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美的形態所不能替代的。比如:隻有音樂才能引起人們的音樂感,隻有欣賞音樂,才能培養起人們對音樂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總之,藝術美和社會美、自然美一樣,都有著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與作用。我們青少年一代,不僅要學會欣賞自然美、創造社會美,還要學會欣賞藝術美、創造藝術美,從中吸取營養、美化心靈、怡養心情。
事 例
曹不興急中生智 在藝術美的形式中,繪畫是一種獨立的重要藝術。繪畫的藝術形象具有視覺上的真實性,有時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在三國時期,東吳皇帝孫權有一次叫畫家曹不興作畫。曹不興不慎將一點墨汁濺到了畫絹上,他心中非常緊張。因為他素知孫權脾氣很壞,汙損畫絹非同兒戲,弄不好會招致殺身之禍。
但是曹不興急中生智,揮筆點染,立刻成畫。當孫權看畫時,見畫的是一籃楊梅,個個逼真,可是旁邊卻有一隻蒼蠅。孫權用袖去拂,蒼蠅卻一動不動,他定睛一看,原來是畫上去的,不禁對曹不興的畫技大加讚揚。
保爾·柯察金 保爾·柯察金是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其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主人公。保爾的英雄形象不僅在蘇聯人民中喚起了最美好、最進步的感情,而且對我國的讀者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保爾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同白匪軍殊死搏鬥,在和平的年代拚命工作,他在對待友誼、愛情、家庭問題上表現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特別是他的那段名言激勵了無數人奮發向上。“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培養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各種現象與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趣味性的評價。所謂表現出來的情感與趣味性就是指人們對某一事物喜歡或不喜歡、感興趣或不感興趣。比如人們對音樂、繪畫、鬆樹、菊花等表現出來的興趣和熱愛,都屬於審美情趣的內容。
審美情趣對人們的審美活動具有重大作用。人們往往是在審美情趣的驅使下,去積極地欣賞與自己審美情趣和諧一致的事物,而排斥和疏遠與自己審美情趣不一致不和諧的事物。比如,審美情趣高雅的人就喜歡聽雄壯高遠的旋律,而排斥靡靡之音。反之,意誌衰頹、精神萎靡的人則對靡靡之音或感傷詩感興趣。
人們往往受審美情趣的驅使,接近或欣賞不同的事物。審美情趣高雅的人,接近或欣賞高雅的事物,久而久之,在這些美好事物的影響下,自己的誌趣變得更加高雅。相反,審美情趣低俗的人,接近或欣賞低俗的事物,久而久之,在這些醜陋事物的影響下,誌趣、意誌、精神將變得更加庸俗、更加消沉、更加萎靡。
由此可知,審美情趣對人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我們一定要從小培養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
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必須對審美情趣的特征有所了解。那麼,審美情趣有哪些特征呢?第一, 審美情趣具有仿效性。所謂審美情趣的仿效性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當他認為某一事物或現象是美的,就會產生一種模仿的心理。比如,每當你看到別人的某種姿態、裝束、服飾等很美時,就會產生仿效別人這種姿態、裝束、服飾的想法。因此,也有人把審美情趣的仿效性叫做感染性。
社會生活是非常複雜的,既存在著美,也存在著醜。因此,審美情趣的仿效性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當你仿效、學習生活中真正美的事物時,這個仿效性就是積極的。當你仿效、學習生活中看上去美而實際是醜的事物時,這個仿效性就是消極的。
在古代,有個美女叫西施。有一次她心口痛,按著胸口,皺著眉頭在路上走。鄰居中有一個姑娘叫東施,長得很醜,想學習西施的樣子,使自己變得美麗。當她看見西施皺著眉頭、按著胸口走路時以為很美。在審美情趣仿效性的驅使下,自己也皺著眉頭、按著胸口走路。
結果,留下東施效顰的千古笑話。
正因為仿效性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一定要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的審美情趣、審美風尚,自覺抵製封建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形形色色的不健康的審美情趣,做一個具有高雅審美情趣的人。
第二,審美情趣具有可變性。審美情趣作為一個人個性的一個方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性並不是不可改變的,而是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比如,一個人年齡的增長會引起生理、心理的變化,而生理、心理的變化必然引起他的個性的變化。因而,作為個性內容一個方麵的審美情趣是可以改變的。著名作家鬱達夫曾說過,一般人在少年時代愛看偵探冒險的作品,在青年時代愛看戀愛的作品,在中年時代愛看描寫人生疾苦的作品,最後在老年時代愛看回憶的、哲學的、神秘的作品。著名電影導演謝晉也說過:“就拿欣賞名著來說,我少年時代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同學議論,都願去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另外,隨著知識的增加、修養的提高、閱曆的豐富,一個人的審美情趣也會逐步提高、升華,會更加遠離不健康的作品或事物。
第三,審美情趣具有差異性。人的個性的千差萬別決定了人的審美情趣的差異性。隱逸者頌菊,剛毅者愛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生活條件、文化素養、社會經曆、性格氣質都是不一樣的,再加上年齡、心境、環境、出身的不同,就形成了千差萬別的人的個性。這個差異性反映到審美活動中,就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審美情趣。比如:有的人愛李白,有的人愛杜甫;有的人愛壯美,有的人愛優美;有的人喜陽剛之美,有的人愛陰柔之美;有的人喜聽進行曲,有的人喜聽抒情曲;有的人愛看喜劇,有的人愛看悲劇。產生這樣千差萬別的審美情趣是正常的,在審美活動中,應當允許人們有不同的審美情趣,不能運用行政的方法去強行統一。在審美活動中,應當提倡百味齊全、百花齊放,這才是符合審美活動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