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美
藝術美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藝術美的照耀,我們的生活將顯得暗淡無光,而有了豐富多彩的藝術美的裝扮,我們的生活便變得絢麗多姿、五光十色。藝術美在美的形態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美學研究的重要對象。藝術美既是對現實美的反映,又是一種觀念形態的美;既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又是藝術家智慧、技巧在藝術作品中的感性顯現。換言之,藝術美就是人們在對現實美的感受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創造出的更典型、更強烈的藝術形象的美。對於青少年來講,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加強自己的美學修養,必須對藝術美這個重要的審美領域有所了解。
什麼是藝術美呢?簡單地說,藝術美就是存在於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按照美的規律所創造的美。藝術美是怎樣產生的呢?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也就是說,人們的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對物質世界的一種反映,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
運用這一哲學道理來分析藝術的產生,就會知道,生活屬於社會存在的內容,藝術屬於社會意識的內容。因而生活決定藝術。有什麼樣的社會生活,就有什麼樣的藝術內容和形式。反過來說,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
現實生活中,無數的事例也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著名畫家徐悲鴻喜歡畫馬。他說:“畫馬必以馬為師,我愛畫動物,皆對動物用過極長的功。即以畫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著名畫家李可染喜歡畫牛,他把自己的畫室起名字叫“師牛堂”。由於他對生活的深入,對牛的觀察十分仔細,所以他畫的《牧牛圖》筆墨純厚質樸,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有人會問,既然藝術的來源是生活,那麼,為什麼《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呢?實際上,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也沒有完全脫離社會生活。這些形象也是作家以生活實踐為依據,經過一定的想象、幻想加工而成的,從孫悟空、豬八戒等形象中仍然可以看到現實生活的影子,並不是作家脫離實際,憑空臆造的。這個想象、加工,說明了藝術產生的第二個方麵,即藝術高於生活。
前麵我們講,藝術來源於生活,以現實生活為源泉。但是,並不是說藝術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機械照搬。實際上,藝術是對現實生活的升華,是對現實生活的選擇、加工、提煉,藝術來源於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關於這一點,蘇聯的著名作家高爾基在《論文學》中講得很明確,他說:“藝術的目的是誇張美好的東西,使它更加美好;誇大壞的——仇視人和醜化人的東西,使它引起厭惡,激發人的決心,來消滅那庸俗貪婪的小市民習氣所造成的生活中可恥的卑鄙齷齪。”藝術高於生活的道理,我們還可以從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與演出過程中得到證實。歌劇《白毛女》的演出非常成功,以至於扮演反麵人物的演員被觀眾怒罵打傷。為什麼這個歌劇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劇的創作人員沒有機械地按照當地流行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去創作,而是對這個流傳的故事進行了加工、整理、提煉和升華。
“白毛仙姑”的故事說的是晉察冀邊區西北部有一個老佃農的女兒,為了躲避惡霸地主的迫害,躲進山洞,幾年不見陽光,靠偷吃奶奶廟的供品維生。因為常年不見陽光,不吃鹽,變得毛發全白。由於人們不明真相,誤以為她是神仙妖怪。後來,她被八路軍救出,又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1944年,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整理和加工,不斷修改、豐富、補充,增加了喜兒的反抗、王大春的參軍、趙大叔的敘說紅軍故事等情節,刪除了故事中關於封建迷信的成分,終於把它改編成了一個反映兩種社會兩重天、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優秀藝術作品,揭示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道理。從這個故事的改編過程可知,藝術不僅來源於生活,同時,藝術經過藝術家們的加工、整理又高於生活。這就是藝術美產生的兩個主要方麵。
現在,我們知道了藝術美的產生和來源,那麼藝術美的構成是什麼呢?一般來說,藝術美的構成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一是再現的美,二是表現的美,三是形式的美。
什麼是再現的美呢?它是指藝術家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所描繪出來的生活美。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幅美術作品與原物毫無差別時,我們會驚歎畫家的技藝,讚譽這幅作品的逼真。這種逼真的美就是再現的美。在文學作品中,我們也常常可以欣賞到作家對生活、對場景逼真的描寫,這些都是藝術美中的再現美。
什麼是表現的美呢?它是指藝術家根據自己的情感和體驗,采用一定的誇張等手法來表現生活的美。再現的美追求的是逼真,而表現的美則追求的是神似。表現的美要求藝術家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側重於主觀的情與意的抒發。在這個方麵,漫畫這種藝術,往往采用誇張的手法,同樣給人以美的享受。
什麼是形式的美呢?它是指藝術家根據一定的法則對事物進行加工,使之更好地表達其本質特征。無論是再現的美,還是表現的美,藝術家總要運用某種形式將其表達出來,這樣才能被人感知到。
下麵,我們進一步談談藝術美與真善的關係和藝術美的分類。
1.真是藝術美的基礎。高爾基在《論文學》中說:“文學是巨大而重要的事業,它建立在真實上,它所接觸到的一切都要求真實。”不僅文學是這樣,其他的藝術形式也要求真實,常言道,真實是藝術的生命,講的就是真與藝術美的基本關係。藝術的魅力,在於真實地表達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質。如果弄虛作假,內容空洞無物,即使用華麗的外衣包裝,也隻能令人厭惡。藝術的真,一方麵要求真實地反映客觀生活,另一方麵,要求藝術家的真情湧現。缺乏真情實感的作品,從來不可能打動人、感染人,因此,根本談不上藝術的美。2.善是藝術美的前提。在藝術美中,除了要求藝術的真,還要要求藝術的善,這樣才能充分地展現出藝術的美。如果一件藝術作品,宣揚的是反動的、落後的、頹廢的、淫穢的思想和意識,其社會效果不是引導人們走向善良、誠實,而是邪惡和墮落,這樣的作品是與藝術美絕緣的。隻有美和善和諧統一,在作品中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這才是真正好的藝術作品。
藝術的種類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標準劃分,大致有以下幾種:
以審美感官為根據,可以把藝術劃分為三類:一是視覺藝術,包括工藝、建築、雕塑、繪畫等;二是聽覺藝術,主要指音樂;三是視聽類,包括舞蹈、戲劇、電影、文學。
以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為標準,可以把藝術劃分為三類:一是空間藝術,如繪畫、雕塑等;二是時間藝術,如音樂、文學等;三是時空藝術,如舞蹈、戲劇、電影等。
以藝術形象的展示方式為標準,可以把藝術劃分為兩類:一是靜態藝術,如繪畫、雕塑等;二是動態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
此外,以反映生活的方式為標準,可以把藝術劃分為表現藝術與再現藝術;以藝術的功能不同為標準,可以把藝術劃分為實用藝術與美的藝術;以媒介或材料的不同為標準,可以把藝術劃分為造型藝術與語言藝術等。
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講,無論對藝術進行如何分類,都應對於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工藝、文學、戲劇、電影、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所了解和認識,知道它們的特點和規律,了解它們的特長和局限。對藝術美的欣賞和理解,離不開對上述藝術形式的了解和把握。
藝術美的特征
藝術美和自然美、社會美一樣,也是美的基本形態之一。作為美的一種形態,藝術美具有美的一般特征,即感染性、社會性、功利性、形象性等。但是藝術美又有自己的獨特特征,比如:典型性、情感性、獨創性、統一性等。了解藝術美,理解藝術美,離不開對藝術美特征的掌握和認識。那麼,藝術美的特征有哪些呢?
第一,藝術美的典型性。藝術美的典型性是指藝術家通過塑造典型的藝術形象來表達美。藝術美中的形象與一般人們所說的形象有所不同。一般人所說的形象是指客觀事物的具體外形。而藝術形象則具有特別的含義,它既是個別的,使人可以具體感受,又是抽象的,具有概括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一部作品中藝術美的高低,是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決定的,藝術美屬於典型的藝術形象。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成功地塑造了阿 Q這個典型的藝術形象,顯示了這部作品極高的審美價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精神勝利法是普遍存在的。統治階級身上有,被壓迫的勞動人民身上也有。魯迅先生通過阿Q這個典型的、具體的人物形象,暴露了國民的弱點,具有極大的震撼力。
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的美是分散的,彼此孤立,缺乏內在聯係,而藝術作品反映生活則可以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帶普遍性,這是藝術美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第二,藝術美的情感性。
藝術美的情感性是指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投入了真摯情感,藝術形象無不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藝術就是情感。”
青山綠水等自然美本身是無情感的,語言美和行為美等社會美更多的是理智因素,藝術美則不同。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表達情感,他說:“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裏重新喚起這種情感,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情感,使別人也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藝術美是由藝術家強烈的情感熔鑄而成的,藝術家的情感越強烈、越深厚、越真摯,就越能打動人、吸引人。
第三,藝術美的獨創性。
藝術美的獨創性是指藝術家獨立地創造藝術的美。任何一門藝術,都貴在獨創。一件美的藝術品,體現著藝術家獨特的感受、新穎的構思、個性的理解和不俗的手法。在藝術的聖殿,照抄照搬,簡單模仿,因襲守舊,不敢創新,永遠不會創造出偉大的藝術品。
藝術美的獨創性要求藝術家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現實生活中,模仿別人的作品隻能叫人反感。比如有的電影,情節雷同,看了開頭,就知結尾,根本無法產生吸引力。
第四,藝術美的統一性。藝術美的統一性是指藝術家在創作中對內容美和形式美的共同追求、統一把握。我們知道,自然美的特征之一是形式重於內容,社會美的特征之一是內容重於形式,而藝術美則要求內容美與形式美的內在統一。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不僅在內容上是美的,而且在形式上也是美的,二者缺一不可,是有機的統一。
唐詩宋詞是青少年非常熱愛的。在北京音樂廳舉辦的大型唐詩宋詞音樂會,不知使多少人為之傾倒。唐詩宋詞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象征,一方麵是由於它豐富的內涵、深遠的意境,另一方麵是它具有優美的語言和完美的藝術形式。
第五,藝術美的恒久性。
藝術美的恒久性是指藝術家所創造的美好作品,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澤。這裏有兩層含義:一是藝術美通過物化以後可以長期保留,供人們欣賞;二是藝術美所體現的普遍審美價值可以越超時空的限製。
現實中許多美的事物是變動的、易逝的、時生時滅的。春光下的桃花,鮮豔無比,可是一場風雨過後,則是花落知多少。人的身材、膚色和相貌,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一步步失去昔日的光彩。但是,藝術美則可以衝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躲避風霜雪雨的摧殘。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可以把端莊稍帶嫵媚的眼神、輕盈中又帶神秘的微笑這一現實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神韻,凝鑄在畫幅上,永遠保留,傳之久遠。在1998年夏季的大洪水中,廣大軍民奮力拚搏,勇戰洪魔,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壯麗凱歌。我們的攝影師搶拍的一幅幅動人的抗洪畫麵,能永遠激勵我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這就是藝術美的恒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