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自然美,還會促進青少年的美育發展。對青少年美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大自然為審美教育提供了無比豐富的題材,它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課堂。
我們知道,自然美是側重於形式美的。欣賞自然美,則是培養青少年審美感受能力的基礎工作。看到垂直豎線,會使人產生挺拔的感受;看到水平橫線,會使人感到平衡;看到曲線,會使人感到流動。看到紅色,會使人感到溫暖;看到綠色,會使人感到生機;看到藍色,會使人感到寧靜;看到白色,會使人感到純潔。
自然美以其形態、線條、色彩、聲響組成美感。對自然美的欣賞,對於發展和形成青少年對美的感受能力,最直接、最簡明。
欣賞自然美,對幫助青少年增強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也十分明顯。我們知道,自然美也是藝術產生的重要源泉。許多藝術大師就是在自然美的啟迪下,產生靈感,進行藝術創作的。青少年對自然美進行審美實踐,也必然會促進審美創造能力的提高,增強藝術欣賞能力。
總之,欣賞自然美,對青少年一代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錘煉高尚的品德、意誌、性格,促進心身健康發展,豐富知識,啟迪智慧,調節生活,發展美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讓我們投身大自然,在了解自然美、發現自然美、欣賞自然美的實踐中,培養高雅審美情趣,豐富審美修養,做一個高素質的合格接班人。
體會自然美
兩首《沁園春》中的自然美 毛澤東同誌在兩首《沁園春》的詩詞中對大自然的美進行了完美的描繪,一個是長沙秋天的景色,一個是北國冬天的風光,詩詞中這樣寫道: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可愛的中國》 方誌敏烈士非常熱愛祖國和人民,他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把祖國比作可愛的母親,他對祖國的一山一水都充滿了深情。他在文中這樣寫道:“中國土地的生產力是無限的;地底蘊藏著未開發的寶藏是無限的;廢置未曾利用起來的天然力,更是無限的……至於說到中國自然風景的美麗,我可以說,不但是雄偉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蕩,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稱羨,其實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黃河與長江 在大自然中,江河的美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我國是世界上河流眾多的國家之一。黃河名揚天下,就像一條生機勃勃的大動脈,搏動在中華大地上,它金濤滾滾,浩浩蕩蕩,形成九曲回環。黃河以其壯觀雄渾的氣勢和中華民族文明搖籃的地位,被稱為“母親河”。
長江是祖國母親腰際的一條藍色飄帶。它來源於神話般的晶瑩世界,經過深峽激流,來到一望無際的長江中下遊平原。正如《長江之歌》所唱:“你從雪山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向東海流去,濤聲震響在天外。”美是生活
關於社會美
社會生活中的美 我們知道,自然美是指存在於自然領域的美。在我們生活的社會領域裏是否也存在美呢?如果存在,社會美有什麼特征?青少年應該不應該了解一些社會美的知識呢?作為社會的成員,青少年當然應該了解一些社會美的知識,這對於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加強審美修養,對於純潔語言、規範行為、維護環境、淨化心靈,都是大有益處的。
所謂社會美,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生活中的美。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凡是積極的、健康的、進步的,能促進社會進步的,有利於人民的事物都屬於社會美的行列。由於社會生活的五光十色、豐富多彩,社會美也就是千姿百態的。
社會美是怎樣產生的呢?社會美來源於人類的勞動和社會實踐,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人類出現以前,宇宙的萬物早已存在,並按照自身的規律而存在發展,當然,這種存在隻是一些純粹的自然存在物而已。
人類出現以後,原始人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地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在長期的實踐、勞動過程中,他們的上肢變成了能夠創造和使用工具的手,下肢變成了能夠支撐全身運動的腳,大腦變成了能夠進行思維活動的人腦,聲帶能夠發出用以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語言。
人類運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促進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也逐漸產生。社會美正是人類在同自然界作鬥爭、在不斷的勞動中產生的,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那麼,社會美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關於這一點有不同的歸納方法。有的人認為主要是人的美、勞動美和產品的美;有的人認為主要是人的美、勞動美和環境美;有的人認為社會美的主體是人體美、行為美、人格美和勞動美;有的人認為社會美的具體形式主要是性格美、行為美、環境美;還有的人認為社會美的主要內容是生活美和工藝美兩大類。
這些劃分方法雖然不同,著重點也有區別,但是,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內容。而人的美可以分解為外在美與內在美兩個方麵。外在美可以分解為人體美、裝飾美、風度美等,內在美可以分解為語言美、行為美、人格美等。
另外,勞動美和環境美也是社會美的重要方麵。
因此,社會美雖然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五光十色,但是,從宏觀上看,可以劃分為四個方麵,即人的外在美、人的內在美、環境美和勞動美。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生活是紛繁複雜的,並不是所有的社會生活全是美的。我們的社會生活領域裏還存在不少假惡醜的東西。那麼,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用什麼標準來判斷呢?社會美首先應當是具有進步性。所謂進步性,就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對人類的進步和繁榮起推動作用。例如,就國際範圍講,人類發展到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那麼發動戰爭,挑起爭端,強權政治,以大欺小,危害人類和平與發展的行為,就是不符合社會美的標準發展要求的,是應該反對的。一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的行為則是具有進步性的,是應該讚成的,即是美的。
社會美其次還應當符合先進的倫理道德要求。凡是符合先進的倫理道德要求的行為就是美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切勇敢、善良、正直、誠實、虛心、熱情的行為,是我們提倡的。一切膽怯、凶殘、虛偽、狡猾、傲慢、冷漠的行為是我們反對的。因為前者符合先進的倫理道德要求,是美的,後者是違背先進的倫理道德要求的,是醜的。
另外,符合社會美的事物,往往在心理上能引起人產生積極感受,在理智上能給人以啟發,在形象上能給人以喜悅,因此,我們還可以把是否能引起人們心理上產生積極感受來作為衡量事物美醜的一項標準。
社會美的特征 青少年不僅要了解什麼是社會美的產生、分類及標準,還應當了解一些社會美的具體特征。這樣我們可以對社會美有一個較全麵和深入的把握,使我們的言行更加符合社會美的要求。
社會美具有哪些特征呢?一般來講,社會美的內容重於形式,它是以人為中心的,是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反映。社會美還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明確性、穩定性等特征。第一,社會美的內容重於形式。
這一特征與自然美正好相反。前麵我們講過,自然美是以形式取勝的,它是以形狀、線條、色彩、聲響等因素構成美的。社會美則是以內容取勝。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部名著中的兩個人物形象得到說明。一個是《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一個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卡西莫多是一個敲鍾人,獨眼、跛子、駝背,外貌奇醜。但是他心地善良,心靈很美。兩方麵相比較時,誰都會認為卡西莫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比起那些外表好看肚子裏全是糟糠的“繡花枕頭”式的人物要美得多。再看看保爾,這個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人,乍看起來,肯定沒有健康的人美。但是,就是這個殘疾的人,具有鋼鐵般的意誌、無私無畏的品質、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他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同白匪殊死搏鬥,在和平年代拚命工作。他承受了一次又一次人生的打擊,在對待友誼、愛情、家庭關係上表現了崇高的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就是這個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人,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因為他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保爾雖然殘疾了,但他是美的,他的身上永遠閃耀著光輝。
第二,社會美要通過分析才能獲得。
我們知道,自然美是通過人的感官去直接感知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一眼望去,心曠神怡。但是社會美的發現往往要通過大腦的分析、思考才能揭示。比如前麵講到的保爾·柯察金的人格美,是不能用肉眼發現的。隻有當我們了解到他堅強的性格、執著的追求、高尚的奉獻精神時,我們才能感覺到他的內在美、心靈美。
第三,社會美是以人的美為中心的。
社會美是存在於社會生活領域中的美。社會生活離不開人。因此,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
從社會美的內容看,無論是語言美、行為美、人格美,還是環境美、勞動美等,都是以人的美為中心的。所以,沒有人的美,就沒有社會美。
第四,社會美是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反映。
社會生活是複雜的,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有光明的一麵,也有陰暗的一麵。社會美則是對社會積極、光明因素的展現。例如:古代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羿射九日”等神話傳說,我們說是美的,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力量的顯示,表現了一種積極、肯定的生活形象。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中,還有許多刻苦讀書、追求知識的故事,如“頭懸梁、錐刺股”、“程門立雪”、“鑿壁借光”等,這些故事都很感人,都反映了人類追求知識的不懈努力,是社會生活中一種積極因素的展現,因此,也是美的。在我們向現代化進軍的今天,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那些勤勞致富、文明守紀的行為都是美的。相反,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為撈錢財不擇手段的行為都是醜的。因為這些行為都是社會生活中陰暗、消極因素的反映。
第五,社會美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
社會美的時代性,是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對社會美的評價是不同的。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打製出一把粗糙的石斧,就算是美的。經過曆史的發展,今天不會再有人把粗糙的石斧當成美。再比如,魯迅先生在《風波》中描寫九斤老太對長辮子的迷戀,反映出清朝以留發梳辮為美。隨著曆史的發展,現在人們的發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社會美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對社會美的評價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國人請西方人到家中做客,做了許多可口的飯菜,還會講飯菜不多。西方人看著滿桌子吃不完的飯菜會不理解,為什麼做了這麼多的菜,還說是“準備不周”呢?這是民族性的差異。中國人喜歡謙虛,西方人則更坦率。這說明,由於曆史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經濟、性格、氣質、風俗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對美的理解、評價也不一樣。
社會美的階級性是指不同階級的人對社會美有不同的評價。我們知道,社會的人是由不同階級和階層組成的。不同階級有各自階級的立場、觀點,因此,對社會美也就有各自的審美標準。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中說,農民對女性美的評價是體格強壯、健康勻稱,而上流貴族社會對女性美的評價則是手足纖細、弱不禁風。由此可見,不同的階級對社會美有不同的評判標準,這就是社會美的階級性。
第六,社會美具有明確性和穩定性。
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時,要運用想象的力量。而從自然物聯想到社會意義時,往往隨時而移,因人而異,朦朧隱晦,遊移不定。例如:同是竹子,有人認為它虛心有節,值得讚揚;有人卻認為它投機鑽營應當鞭撻。同是觀花,心情好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觀盡長安花”;心情不好時,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欣賞社會美,很少有這種遊移不定的情況,而是明確、穩定的。比如,鴉片戰爭中,三元裏人民不畏強暴,同英國入侵者殊死搏鬥,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這壯美的一幕,幾經變遷都將流芳百世。這就是社會美的明確性和穩定性。
總之,社會美和自然美、藝術美共同組成人類世界的美。社會美同自然美、藝術美相比較,有其獨特的地方。青少年在認識社會美時,一定要把握其內容美重於形式美的重要特征,注重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修養和提高,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