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社會美、自然美,或者是藝術美,無一不是從形象中表現出來的。“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帆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隻覺越發滑膩可愛了。”朱自清先生的《歌聲》裏的毛毛細雨,以它獨有的韻味,展現給人們以極致的美。
再如,“泰山”這個詞對於一個對泰山一無所知的人來說隻是一個抽象概念,他體會不出泰山的美。而對一個曾登臨泰山且感慨萬端的人來說就大不一樣了。漢武帝對泰山的壯美發出了這樣的讚歎:“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此是實實在在高聳在漢武帝眼前的一座雄偉峻美的高山,而決非僅在深宮內院從書中知曉的泰山。泰山的美具體到實實在在的形象上,對漢武帝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力!在美的形象性這個特征方麵,藝術美尤為突出。如前麵提到的“細雨”。再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這是多麼美的風景畫啊!吟哦兩遍,詩的意境幾乎可以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麵前。湛藍湛藍的晴空,翠綠翠綠的柳樹,黃鸝白鷺婉轉地歌唱、輕盈地飛舞,朝遠望,那高山峻嶺之上,堆積著千百年久積不化的皚皚白雪,往近看,門前浩渺的大河裏,停泊著迢迢萬裏遠道而來的江浙商船。整首詩包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用那呼之欲出的形象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博大胸懷和飽滿激情。
美的形象性可以歸結如下:一是千姿百態的美歸根到底都有它的具體可感的形象,如果不具備形象,就談不到美,就表現不出美,美就無所依附。無論是“細雨”還是“泰山”還是“白鷺”、“翠柳”,這些都是具體的、生動的、鮮明的、直觀的形象,我們感覺到的美都是由它們自發而成。二是美的形象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內容決定著形式,形式表現著內容。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以它獨特的音響、節奏、旋律,塑造出一位以頑強的意誌與命運搏鬥、用寶貴的生命與黑暗抗爭的英雄形象,在這裏,內容是“搏鬥”是“抗爭”,形式是“旋律”是“節奏”,它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之後,才使得這部作品傳達出聞之有聲、觸之有物的美的形象,使人肅然穆然。三是美的形象離不開感性物質。譬如,去欣賞洞庭秋月,我們看到了波光閃閃、月影重重的月下洞庭,水麵好似明鏡一般,這時候我們所體驗的美是具體的、感性的,而不隻是關於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曆史沿革的詳細介紹,因為那些抽象的概念數據無法使我們得到美的享受。
第二,美的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說由於美是具體的可感的形象,因而有著天然的怡情悅性、牽動人心、令人愉悅的特征。美為什麼會有感染性呢?因為“美的形象中,具有某種能引起人們想起人及人類生活的那種東西”(車爾尼雪夫斯基語)。“那種東西”,指的是人的本質力量。隻有當一個事物的形象體現了人的本質的積極方麵,體現了它的宜人的感性的核心內容,能以情感人、以情悅人,能使人在精神方麵得到很大的愉快和滿足,這時,它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讚譽大英雄劉裕的詞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使人感動,令人敬仰;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深深地打動了列寧,使列寧激動不已,讚歎道: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它更重要的東西,這是絕妙的、超越人力的音樂,人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這說明藝術美更具感染性。
自然形象的感染性同樣是因為它和人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觀鬆柏而感其剛毅,見鬆梅而想其高廉”,正是告訴我們自然對象的形象特征和人的情感、道德發生聯係時,才具有感染性。《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作者愛蓮,不僅愛它外在形式的宜人,更愛的是它“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等自然屬性和人的高雅正直的品格的相通之處,我們之所以被它打動的不也正是這些嗎?美的感染性是可以超越時空的。大約創作於公元前4世紀的愛與美的希臘女神維納斯的雕像,直到今日,仍在世界各地得到人們廣泛的喜愛,為什麼?就因為她洋溢著青春活力,展現了女性的純潔和健美,體現了人類的教養與美德,因為她令人感到親近和喜悅,令人產生對完美對自由的向往,總之,因為她包含的美的內容太豐富太具感染力了!
第三,美的社會性。
因為美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存在和發展,都依賴於人類的社會生活。所以,美具有社會性。它的第一個含義,是指美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人類勞動實踐的產物,而不是自然物的固有屬性;第二個含義,是指美是一種社會共有的普遍的現象,而不是少數人的私有的個別現象。
美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美又是社會的,一刻也離不開人類的社會生活。所以,社會美有其社會性質,它的社會性是物質生活的功利性;藝術美有其社會性,它的社會性是精神生活的功利性;自然美也有其社會性,它的社會性是人類實踐賦予的,當自然成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時,自然美也必不可少地包含了它的社會性。
我們歌頌大地為“母親”,大地在我們心目中是美的,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給我們以生息繁衍的遼闊場所,它給我們提供了有用、有利、有益的一切,它包容著人類,哺育著人類,所以,大地對我們人類社會具備了審美特質,它的這種美也因此具有社會性。
第四,美的創造性。
人之所以感到事物是可愛的是美的,那是由於它的形象中蘊含了人的最珍貴特性——人的自由創造。隻有閃耀著人的創造性的美才是真正的有著勃勃生機的美。
美的創造性的特征,是推陳出新。它表現在內容上,是要有所創造;它表現在形式上,是要有所革新。
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之所以能長期繁衍下來,就是因為其不僅能適應自然環境,而且能自覺地、能動地認識和逐步改造自然環境,使它更好地為自己服務。在人類破壞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實踐活動中,本質力量是積極向上的。人們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使整個世界更有色彩、更具魅力。
美的創造性在自然美方麵表現得很突出,人們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通過美化環境,造福人類,逐步創造了自然美,淨化了人的靈魂,陶冶了人的情操。
藝術美中,創造性尤為重要。現實生活是美的,而如果藝術僅僅去模仿生活之美,這藝術就沒有美,齊白石大師畫的蝦,雖然酷似現實中的蝦,卻又不似現實中的蝦,他的蝦更有靈氣更有神韻,因為大師筆下的蝦被賦予了創造性的精、氣、神。此所謂源自生活、高於生活。
第五,美的時代性。
由於美來自勞動實踐,隨著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地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美也在不斷地變革。
在各種美的形態中,自然美相對穩定。“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蜜蜂嗡嗡叫,風吹動樹梢。啊,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春色之美,對於約翰·施特勞斯時代的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對於我們21世紀的人,何嚐不是令人歡欣鼓舞、心潮澎湃呢?“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這濃鬱的美麗的秋景,不要說令一代偉人毛澤東陶醉,就是放在世紀任何一個具備了基本審美能力的人的眼前,能不為之讚歎,感慨大自然有如此的造化,給我們人類呈獻如此壯美的景觀嗎?所以說自然美在時代變革中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
而社會美、藝術美的變化則較為顯著,它們的時代性就顯得非常突出。某種事物對於某一曆史時代來說是美的,到了另一時代卻不美甚至變為醜了。比如意大利中世紀流行騎士服裝,因為當時意大利存在著騎士階層,那種服裝符合那個階層人物的審美情趣,所以它得以流行,而現在它隻能在賽馬等特定場合出現,誰要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它招搖過市,肯定要鬧笑話。
當然,總的來說,社會美、藝術美畢竟是隨著人類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而發展的。美與人類的文明幸福緊密聯係在一起。比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社會美和藝術美方麵就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更講究儀表美了,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很快摒棄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藍灰色調,而且很快趕上了世界潮流,甚至在某些方麵還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第六,美的實用性。
但凡事物具備了實用價值之後,才給它的欣賞價值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換句話說,美的事物一般都具備其實用性。
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在長達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裏,人類最早發現的是事物的使用價值,如果我們承認它還有欣賞價值的話,那麼在最初階段,它還尚未從使用價值中提升出來,當然,那時的人類還沒有審美意識。而稍後的新石器時代,欣賞價值才被人類發現,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說明人類第一重視的是使用價值。從這個角度看,美隻有具備實用性,才是美的。
比如,祖國的錦繡河山,可以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高尚的情操,增強愛國主義觀念,寄托美好的理想,還可以使我們在美的享受中消除疲勞,得到休息。再如那些不朽的名著能塑造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認識能力,鼓舞人們去追求美、創造美。
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的對話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2000多年前寫下的《文藝對話集·大希庇阿斯篇》中記述了這樣一篇有趣的對話。
對話的主人公一個是深思善辯的蘇格拉底,一個是善於詭辯的希庇阿斯。蘇格拉底:“什麼是美呢?”希庇阿斯:“美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蘇格拉底:“一匹母馬、一個豎琴、一個繪有花紋的湯罐美不美呢?”希庇阿斯:“這些也是美的。美是恰當。”蘇格拉底:“煮蔬菜,木湯匙比金湯匙恰當。金湯匙就不美嗎?”
希庇阿斯無言以對。
蘇格拉底:“美是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