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梅雨季節,張兆智叫藥房工作人員翻曬中藥,有時他自己也參與這項工作。他說:“隻有提高中藥質量,才能提高臨床用藥療效,讓百姓服用放心。”
張醫師自身生活儉樸,廉潔自律。每天早晨四五點鍾起床,鍛煉身體。為病人服務的征途上,他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他時常接濟困難的病人,高溫季節,他在羅店與市區之間的祝豐亭設茶水攤,備驅暑藥,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使用。
名師出高徒後繼有傳人
張兆智為了讓中醫發揚光大,薪火相傳,始終傾心中醫教育事業,傾囊傳授自己畢生所學,勤為中醫培養人才。幾十年來經他帶教過的學生有30餘人,其中他一手帶出師的學生就有10餘人。他帶徒期間,一是嚴格要求,每日他總是一大早就來到醫院給學徒上課,晚上到醫院解答學生們在書中和臨床上遇到的問題。二是以身作則,以“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座右銘,言傳身教,教導學生。三是關心備至,平日飲食起居事事關心。學生將要出師自主行醫時,他總是千叮萬囑,語重心長,並贈送學生一雙布鞋、一把雨傘和一支手電筒,要求學生以病患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為重,治療要不怕山高路遠,不怕風霜雨雪,不論白天黑夜,一切都要為人民群眾健康著想,全心全意地為病人服務。
在張兆智的教導培養下,至今他的學生中有15人獲高級職稱,被評為中醫主任醫師與副主任醫師,成為各地中醫界的骨幹。較為突出的有:
徐珊:浙江中醫藥大學科研處處長,教授,主任中醫師,省級名中醫。
張華山:主任中醫師,1995年被評為金華市第一批名中醫,曾任金華市中醫院副院長。
黃航華:浙江師範大學醫院院長,副主任中醫師,婺城區第一屆政協委員。
樓樟友:金華市中心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曾在我國香港地區、美國、德國雜誌發表醫學論文。
張丹山:金華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1998年被評為金華市名中醫。2007年被評為金華市十佳醫師。2008年推薦為浙江省優秀醫師。
張兆智是一代名醫,也是位慈愛的父親,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家長。他的家是兄弟兩戶人家一起生活的大家,20多年來家庭團結和睦,是和諧家庭的楷模。他的哥哥於1951年春不幸病故,留下嫂子與3個侄子。他和夫人商水芝把嫂子看成親姐妹,把3個侄子當成自己的子女,供他們讀書,幫他們立業成家。子女與親屬也不負其望,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建樹。
張兆智的家族中有13位醫務工作者,有5位教育工作者。其中大兒子張仲山,金華市中醫院外二科西醫主任醫師、教授,市名醫;大媳婦童征毅,金華市中醫院副主任護師,曾任多年手術室護士長;
大女兒張秀禾,大連鐵路衛生學校高級講師,曾是全國優秀護士;大女婿黃昌炎,大連造船廠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外孫女黃曉清,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護士;
二女兒張惠香,羅店鎮西吳村赤腳醫師;
小兒子張丹山,金華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
嫡孫張科進,金華市婦幼保健院醫師;
孫媳婦孫巧,金華市婦幼保健院婦科助產師;
侄子張華山,金華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
侄孫張科發,金華市中醫院醫師;
外孫女許虹,杭州師範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外孫婿楊勇,杭州市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張丹山原任羅店醫院副院長,自幼受其父親嫡傳,秉承父業,1990年至1991年又到浙江中醫學院深造。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傳承其父的精湛醫術,解除了成千上萬婦女的病痛,拯救了不計其數因不孕不育而瀕臨解散的家庭,人稱“送子觀音”。如今,張丹山又將其醫術經驗手把手地傳給他兒子張科進……長江後浪推前浪,婦科專家的子孫正將張兆智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發揚光大。
此文刊載在2009年12月04日《金華日報》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