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一代婦科名醫張兆智

許金翔張科進樓樟友

張兆智(1910—1989),婺城區羅店人。1989年12月6日,他在家人與親朋好友的淚水中仙逝。他的靈堂設在家中,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12月10日,在遺體告別儀式上,花圈、花籃、挽聯數不勝數,前來悼念的人們紛至遝來。當他的骨灰送回羅店時,滿街盈巷的男女老幼等候相迎,表達對這位聲名遠播、一生為民解除病痛的名醫的崇敬心情。其一幕幕感人場麵,20年來在金華尖峰山麓蕩漾。

婦科診治專聲譽全國揚

張兆智醫師15歲隨父學醫,20歲在羅店村獨立懸壺濟世。他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學習,認真實踐,虛心求教,不斷總結,在中醫各疑難雜症,特別在婦科領域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成為聲名遠揚的婦科專家。

張兆智擅長婦科。求診病人中,婦科占80%左右,因而他在婦科方麵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張兆智認為,中醫學的臨床技能不僅僅表現在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操作上,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也非常重要。他說:“診療過程中多聽病人說幾句,多給病人講幾句,既能獲取更多的信息,又融洽了與患者的溝通,有利於診斷病情,對症下藥。患者則容易在交流中增加對醫師的信任並積極配合治療,更有效地解除病痛。”張兆智對學徒強調說:“病人述說病情時,醫師要好好聽,絕不能打斷就開處方。如若不聽好就開處方,這種診斷往往導致診斷質量下降甚至誤診,患者對醫師的信任大打折扣,加劇醫患關係的緊張……”

張兆智治療不孕症獲效不計其數,民眾稱讚他為“北山神仙”。20世紀50年代中期,張兆智根據祖傳經驗,結合他本人的臨床心得,撰寫了《中醫婦科經驗錄》,全書手稿大約7萬多字,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張兆智在中醫婦科方麵的學術思想和成果。他在總論中說到:“大凡治病,務須觀察體質之強弱,明性情之柔剛,審表裏之虛實,辨邪正之輕重,較陰陽之微甚,分髒腑之旺衰,察疾病之急慢,決攻補之先後,勿使傷正……則能藥到病除。”他在婦女經、帶、胎、產等方麵的辨證論治都獨具慧眼。

一切為病人但願人皆健

張兆智不僅以精湛的醫術贏得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尊敬,而且還以崇高的醫德博得人民群眾對他的信賴。他生前曾多次當選為縣(市)人大代表。1956年至1987年連任7屆縣(市)政協委員。盛名之下,他仍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張兆智常說:“一個人生了病來找我們,就是對我們醫師寄予極大的希望,把性命交給了我們。因此,我們必須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哪怕隻有1%的希望,也要滿足他。”

張兆智聲名遠揚之後,工作量極大。20世紀五六十年代,城市醫院掛號限號,張兆智則不然。盡管診務繁忙,許多從北京、江西、河南、山東、天津、上海、遼寧及本省各地遠道而來的病人來金華求治,當天應診病人他從不推到第二天。有時日門診量多達200人,常常是推遲中餐或中午不休息,也不讓病人久等。

張兆智曾為羅店附近部隊駐地軍官、家屬看病30多人次。1957年4月上旬,在部隊駐地為中央首長夫人看過病,並受到在金華視察工作的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彭德懷的接見。

羅店地處農村,北山一帶常有病人親屬來求出診,張兆智不論酷暑嚴寒,有求必應,經常白天醫院門診,晚上出診。在門診中他在開處方時,總是為病人著想,采用藥效顯著而價格較低的藥。他常說:“中醫自古講究‘驗、便、廉’,還要注意安全。我們做醫師的,既要療效明顯,還要病人少花錢。”

張兆智一生中有兩次因病倒下。1976年,他因下肢靜脈曲張而住院動手術,出院後尚需在家裏臥床休息。有一日,他聞知羅店醫院有許多病人等他去看病,便不顧走路困難,拄著拐杖去醫院,等看完病人,他的腿已腫痛得不能走動了,隻得由他人用擔架把他抬回家中。另一次在1978年,他持續高燒半月有餘,診斷是胸膜炎,大病初愈,即又投入繁忙的中醫門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