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村言妙趣篇(1)(2 / 3)

龐振坤行酒令

清代“中州才子”龐振坤,多才善謔,穎悟過人。相傳龐振坤少年時期,有一次曾與三位表嫂共餐。表嫂們提出行酒令助興,要求是:第一句組合成字,第二句將一字拆三字,第三句重複所拆三字,最後以起問句收尾。

大嫂先說:

豆頁為頭(今簡化為“頭”),犇字三牛,

牛牛牛,不知趕來多少頭?

二嫂接著道:

屍至為屋,森字三木,

木木木,不知能蓋多少屋?

三嫂也念:

水酉為酒,品字三口,

口口口,不知該罰誰喝酒?

三位表嫂指向龐振坤:“你也說幾句吧!”

龐振坤不甘示弱,隨即念道:

田心為思,奸字三女,

女女女,不知何人害相思?

行酒令中,運用了漢字離合法,其中犇(奔的異體)、森、品、奸皆為品字形結構,酒、頭(頭)、屋、思等都是合體字,為左右、半包圍、上下結構。

張打油

唐代南陽地方有個張生愛作俗語詩,其詩俚俗淺露,引人開心,人們稱之為“打油詩”,張打油也因此而出名。

有一天,大雪紛飛,他脫口吟道:

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這首詩雖算不得高明,卻形象而風趣地描繪出雪中景物特點。

第二年冬天,南陽的參政巡視鄉間,適逢大雪難歸,便住在一個敗落的官宦家裏。郊野之地,無甚觀賞,住了一日,便覺無聊,於是有人想到張打油,若讓他前來詠詩取樂,豈不逍遙?

參政即刻派人把張打油叫來,問道:“你能做些什麼詩?”

張打油回答說:“看見什麼,或想起什麼,就寫什麼,沒個定準。”

參政說:“現在大雪紛飛,那就以此為題吧!”

張打油稍加思索,即口吟誦起來:

六出飄飄降九霄,

街前街後盡瓊瑤。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掃帚的使掃帚,

使鍬的使鍬。

頭兩句頗有詩味,“六出”即雪花呈六角形;後麵幾句雖然俗氣,但快口說出,一氣嗬成,也還不錯。於是,參政賞給白銀二兩。

後來,安祿山發動叛亂,攻打南陽,把整座城池圍得水泄不通。朝廷遲遲不發救兵,南陽城形勢危急。這時,張打油正在城裏一個親戚家讀書,麵對緊張的局勢,張打油以時事為題,吟道:

天兵百萬下江南,

也無救兵也無糧。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打油詩屬於下裏巴人之類的作品,多是觸景而作,不注重修飾,形式活潑動人,通俗而樸實,易於讀者接受喜愛。

除非貓不吃魚

父子倆打算戒酒,可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見效。

有一天,吃飯時,桌上又放了一壺酒,父子倆都想多喝點,各自悶著想主意。沉默片刻,父親先開口:“今天喝酒有個規矩,各做詩一首,開頭結尾都要有酒字,做不好,就不能喝!”

“行!”兒子十分回答幹脆:“那就請父親先作吧!”

父親略加思忖,說:

酒,酒,酒,

左邊三點水,

魚在水中遊,

貓在岸上守,

除非貓子不吃魚,

老子今生不戒酒!

兒子瞪著眼睛,望著正把手伸向酒壺的父親,大口大口的涎水直往肚內吞,活現出一副饞相,急切地念道:

酒,酒,酒,

三點加上酉,

阿婆在屋內,

阿公門外守,

除非阿公不進屋,

小子一世不喝酒。

“妙,妙,妙!”父親豎著大拇指,連聲讚歎。隻見酒壺來來往往,二人酣暢的對飲起來!

《關公辭曹》唱段

《關公辭曹》是寫三國的戲,內容是說關羽打聽到了劉備的下落,謝絕了曹操的各種美意,義無反顧地辭別了曹操。

河南梆子《關公辭曹》裏,有關、曹二人爭辯的場麵,曹操擺關羽不該走的理由,關羽擺應該走的理由。曹操的唱段非常生活化,並且出現了夫人“曹大嫂”:

在曹營我待你哪樣不好?

頓頓飯四個碟兩個火燒,

綠豆麵拌疙瘩你嫌不好,

廚房裏忙壞了你曹大嫂。

七不嫌

古代窮人有“七不嫌”之說,講的都是人生活中的實在事。有哪些不嫌呢?

饑餓得粗食,不嫌;

徒行得劣馬,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