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村言妙趣篇(1)(1 / 3)

打你這傾國傾城帽

錢牧齋曾身穿滿洲服裝頭戴清朝帽子出門,途中遇一老叟以拐杖敲擊他的頭說:“我是個多愁多病身,打你這傾國傾城帽。”

錢牧齋即錢謙益,明朝官至禮部尚書,卻降清稱臣。王實甫《西廂記》張生有兩句唱詞:“小子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老叟借此二句唱詞,改易數字,便以開玩笑的方式給這叛逆一次敲腦袋的教訓。

十七字詩

明武宗正德年間,有一個善作十七字詩的鄉民。一年,天旱不下雨,太守多次求雨無效,那鄉民便作十七字詩雲:

太守出祈雨,萬民皆喜悅。

昨夜推窗看:見月!

有好事的人告知官府,太守派人把他捉進衙門訓斥道:“大膽刁民!你真善作十七字詩嗎?現在作來,誦出佳句可免受皮肉之苦。”太守訓完,以自己的別號“西坡”命題。那鄉民隨即吟道:

古人號東坡,今人號西坡。

若將兩人較:差多!

太守令人打他十八大板,鄉民哎喲一陣之後,又倔強行吟;

做詩十七字,被責一十八。

若上萬言書:打殺!

太守聽了,怒不可忍,以誹謗罪將那鄉民發配鄖陽充軍。上路之日,他的一目失明的舅舅來送行,二人相扶而泣。哭了一會兒,那鄉民詩癖又生:

發配赴鄖陽,見舅如見娘。

兩人齊下淚:三行!

據載,張士誠當權時,重用其弟張士信。張士信荒淫無恥,平時,隻與奸諂邪佞之徒黃敬夫、蔡彥夫、葉德新三人聚謀,經常欺上瞞下。當時有人作十七字詩曰:

丞相做事業,專用黃蔡葉。

一朝西風起:幹癟。

後來黃、蔡、葉三人被斬殺於南京,屍體吊在木杆上風幹一個月,真正成了“黃菜葉”。

現在民間流行的“三句半”,就是由這種十七字詩發展來的。最末兩字往往是其核心內容,語含譏刺,詼諧風趣。

縣官聽了,連聲稱讚,真的當堂釋放了她的丈夫。

顛倒歌

北京地區流傳著一首悖理民歌:

太陽起西往東落,聽我唱個顛倒歌。

天上打雷沒有響,地下石頭滾上坡。

江裏駱駝會下蛋,山裏鯉魚搭成窩。

臘月酷熱直流汗,六月暴冷打哆嗦。

姐姐房中頭梳手,門外口袋把驢馱。

這類民歌在各地都有,它所描寫的事物都是逆情悖理的,但人們讀後不僅不會去追究它的真實性,反而覺得新奇有趣。在特定的場合,這種詩歌會給人們的生活增添情趣。有時,給兒童念念,用來測試孩子的理解力、辨析力,也是生動有趣的好材料。

丈夫想念妻回文

相傳有一位出門在外的丈夫,思念家中妻子,特地寫了一封家書,其中有詩一首。詩曰: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妻子收到信後,將此信顛倒過來抄了一遍,又托人捎給外出的丈夫,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兒子思念父親的詩了,讀作: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此回文詩,讀之流暢,切情切景,實為難得。

緊蒙密釘,晴雨同音

曾有一則20字的製鼓歌訣:

緊緊蒙張皮,密密釘上釘。

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樣音。

後來,在傳誦中被改作12字:

緊緊蒙,密密釘。

晴和雨,一樣音。

最後,又被刪減成八字訣:

緊蒙密釘,晴雨同音。

至此,字比原來少了12個,但原意未失。

寫一篇好文章,應反複推敲,力求言簡意賅,簡潔明了。正如鄭板橋所說:“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無字家書

有一個人外出謀差,不久,托人帶回一封家書,妻子拆開一看,竟是一張白紙。起初,妻子感到很吃驚,隨後,多情的妻子很快就理解了丈夫所表達的含義,於是寫了一首念郎的恨別詩:

碧紗窗後啟緘封,盡紙從頭徹尾空。

應是仙郎懷別恨,憶人全在不言中。

一紙無字家書,卻流露出無限的思念,此乃無聲勝有聲。

寫家書,卻一切盡在不言中,真是達到了最高境界。這種家書不是人人都能悟透,隻有雙方很默契,心有靈犀,才能感應出其中的千言萬語,體會出對方的傾訴。

當然,這隻適用於極為親近的人彼此表達某種感情而已,倘若不分對象,隨便寄去這種“天書”,恐怕沒有人能猜出它的含意,豈不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