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刺世貶謔篇(2)(2 / 3)

遇盜

有貧士家徒四壁,盜入其室,無物可取,臨去,貧士沉吟曰:

風高月黑衣迢迢,辜負諸兄走一遭。

尚有破書三五冊,也堪拿去送兒曹。

小郎娶少婦

相傳封建時代有山陰趙荔泉,九歲娶妻,新娘已二十歲,蔣箸超為之詠詩二首。

其一:

九歲兒童孔口黃,啼啼哭哭做新郎。

衣朱哪曉琴和瑟,逼著新娘吃奶漿。

其二:

誰家少婦不知春,父母緣何不諒人。

九歲兒郎知什麼,白天猶自弄泥神

好了歌

清代偉大的作家曹雪芹,在《紅樓夢》裏寫了一首好了歌。語言明白易懂,內容卻豐富深遠。對這首歌的評價是後人感興趣的紅學話題之一。

全文如下: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秀才與花農

從前,有個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愛作打油詩來炫耀自己。這天趕集,他看見一個農民挑兩籃花來賣,便上前搖頭晃腦地胡謅起來:

小籃也是籃,大籃也是籃,

小籃放到大籃裏,兩籃共一籃。

花農一聽,心想這算什麼詩。看路旁有個棺材鋪,便隨口諷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

秀才放到棺材裏,兩材共一材。

秀才聽後,十分沒趣,隻好垂頭喪氣地走了。

監生進文廟

清朝末年,公開賣官爵。除正式考試由科舉而取得功名者外,目不識丁的人隻要有了銀子就可以取得功名。“監生”這個功名就是賣銀子的。不過,用銀子買來功名,是被科舉出身的舉人們所瞧不起的。因此,文廟祭祀,監生們沒有資格參加。

四川南溪縣有一個土匪名陳元卿,便買了監生這份功名。有一次他鑽進文廟,意欲參加“祀公大典”。被舉人秀才發現了,群起哄他,有個解元還要打他。結果,這位監生抱頭鼠竄逃出文廟。有人為此吟打油詩曰:

監生進文廟,孔子駭一跳;

顏淵喊出去,子路叫灌尿。

不知何事要商量

一位先生常穿團花馬褂,逛蕩街頭,如有人問他:“何往?”他總說:“某大人找我商量事情。”其實並無此事。

於是有人以詩相諷:

團花馬褂走街坊,無事居然有事忙。

直說太爺在請我,不知何事要商量。

五字皆錯實可笑

從前,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偶然從一所村學門口經過。他聽到村學老先生大聲教學生:“都都平丈我。”他聽了莫名其妙,不知這句話出於何處。

因此,他虛心地向那位老先生請教,才知道老先生把5個字都念錯了。他向學生們糾正說,應該讀成:“鬱鬱乎文哉。”那些學生一聽,都嚇跑了。

塾師不學無術,誤人子弟甚矣!這位有學問的人見此情景,提筆在桌上寫了一首打油詩:

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

鬱鬱乎文哉,學生都不來。

寫完詩,大笑,拂袖而去。

江上吟詩贈“盜”

晚唐詩人李涉為人正直,潔身自好,曾任幾年太學博士,因常寫詩抨擊權貴,譏諷朝廷,因此被罷黜官職。

在他坐船返鄉的一天晚上,於皖口江上遇上一夥綠林豪客。首領聽說是李涉博士,就帶著歉意插劍入鞘說道:“我們眾兄弟混跡江湖,劫富濟貧,專殺貪官汙吏。既然是李博士,我們知道你的為人,決不會為難你。不過,久聞李博士詩名,今日巧遇,請李博士留詩一章。”

李涉驚喜交集,頓時在腦海中浮現出近年來官家橫征暴斂,逼得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的情景。於是,他欣然吟詠了一首七絕: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日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眾豪客一聽無限感慨,齊聲呐喊:“謝李博士贈詩。”

唐寅續詩戲秀才

有一天早上,唐伯虎路遇兩個酸秀才。那兩人不知他是有名的大詩人,隻顧胡扯亂談。忽然前麵有一盞燈,兩人便要以燈為題,賦詩聯句,一個秀才說:

遠看一盞燈;

另一個秀才半天才憋出一句:

近看還是一盞燈。

第三句便沒有詞了。

唐伯虎笑著對他們說:“我替你們續兩句如何?”

秀才問:“你能續什麼好句?”

唐伯虎說:

一個糠布袋,一個死蒼蠅。

兩個秀才聽了很是不滿。又往前走,看見一座山,兩個秀才又要做詩。一個說:

遠看一座山;

另一個說:

近看山一座。

唐伯虎說:“我再給你們續兩句吧!”

山上石頭掉下來,兩個腦瓜都砸破。

兩個秀才聽了,覺得十分惱火。再往前走,又看見一棵盛開梨花的梨樹。一個秀才說:

遠看一棵樹;

另一個說:

近看兩股杈。

唐伯虎續道:

一股叉著你,一股叉著他。

兩個秀才大怒,拉唐伯虎去找縣官評理。縣官聽了兩個秀才的訴說後,問唐伯虎:“秀才講的可是事實?”

唐伯虎說:“我是好心好意給他們續詩。”

縣官又問:“你是怎麼續的?”

唐伯虎說:“他們前兩句是‘遠看一盞燈,近看還是一盞燈’。我續的是‘清光驅暗影,長夜伴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