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點頭說:“這兩句續得好。”
唐伯虎接著說:“後來他們又做了兩句‘遠看一座山,近看山一座’。我續的是‘幽穀生白雲,飛瀑從天落’。”
縣官鼓掌說:“好詩,妙極了!”
唐伯虎最後說:“他們做的梨樹詩是,‘遠看一棵樹,近看兩股杈’。我續的是‘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
縣官一聽,知道唐伯虎有學問,連忙下堂來,向他作揖致敬,把兩個酸秀才嗬斥一頓,趕走了。
邵康節的數字詩
宋代理學家邵康節曾寫過一首五言詩:
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這首別具一格的詩裏,巧妙地運用了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寥寥幾筆便描繪了景色宜人的鄉村畫麵,成了一首絕妙的數字詩。
解放前,有人有感於乘坐公共汽車的困苦,就仿照上麵那首數字詩,改動了幾個字,對那破爛陳舊而速度又慢如蝸牛的電車進行了嘲諷:
一去二三裏,拋錨四五回。
上下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夏衍笑變曆史教訓
明末清初,有一首傳誦一時的打油詩:
聞道頭須剃,而今盡剃頭。
有頭皆要剃,不剃不成頭。
剃自由他剃,頭還是我頭。
請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
1974年,夏衍在獄中偶然想起,把它改為:
聞道人該整,而今盡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是由他整,人還是我人。
請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依樣畫葫蘆
傳說清朝時候,有一個文人路過太行山,在葫蘆崖下歇息,在石壁上題詩一首:
人見太行愁,我見太行喜。
我不喜太行,家住太行裏。
後來,又有一個文人路過這裏,讀完這首詩,他也想寫一首詩作留念,但東想西想總想不出來,後來便在這個人的詩側邊這樣寫道:
人見葫蘆愁,我見葫蘆喜。
我不喜葫蘆,家住葫蘆裏。
過路人看了這先後兩首詩,都議論紛紛,不知是誰在這後一首詩上麵加了批語:
葫蘆崖下套詩文——依樣畫葫蘆。
剝皮詩
“剝皮詩”即擬古,是舊瓶裝新酒。它是按前人有影響的詩篇的骨架,改動部分詩句,賦予新的內容的一種詩體。它表現了一種藝術上的翻新,較原作為佳者亦不乏其例,仍不失為一種創作。有時,剝皮詩自成一格,能達到諷刺嘲弄的目的。
宋朝程顥有七絕《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清人仿擬此詩,隻改動了6個字,戲作《懼內即景》詩,對怕老婆的人挖苦得入木三分。詩雲:
雲淡風輕近晚天,傍花隨柳跪床前。
時人不識餘心苦,將謂偷閑學拜年。
時文歎
清代詩人徐大椿的《時文歎》諷刺讀書人可是別開生麵,令人捧腹:
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
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作欺人技。
三名承題,兩句破題,
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裏買新科利器。
讀的來肩背高低,口角口角噓唏。
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的晦氣。
諷僧詩
宋代詩人莫子山有一次遊寺廟,想起一首唐人的絕句: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可他在與寺廟主持僧的交談中發現其庸俗淺薄,不學無術,與昏醉者無異。臨別時主持僧還讓他做詩留念。莫子山便將那首詩顛倒了一下次序:
又得浮生半日閑,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終日昏昏醉夢間。
這樣,由原詩是抒發作者忙中偷閑,在春盡時遊寺廟的閑雅趣,變成了諷刺庸僧的詩。
絕句
杜甫有一首《絕句》傳世: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胡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詩句簡練,諷刺辛辣。
諷刺詩
諷刺詩貴在有味,辛辣嘲諷,入木三分,像重慶火鍋,越辣越有味。諷刺詩貴在精巧別致,意味深長。
中國最早的諷刺詩可能要數《詩經》中的部分篇章,如《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皮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皮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另有無名氏一詩,也堪稱諷刺詩之精品: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這些詩作一直流傳至今,可見其生命之強。
不見泰山
歐陽修,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崇拜者眾。
有一窮書生自恃讀了幾本詩書,會謅幾句歪詩,因而不把歐陽修放在眼裏。一日,這位窮書生聽說歐陽修來到此地,就挾著幾首自己的得意之作去會歐陽修。途中他遇見一株枇杷樹,頓時來了雅興,順嘴謅了兩句:
路旁一奇樹,兩朵大丫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