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刺世貶謔篇(2)(1 / 3)

唐代杜牧《清明》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此“清明”乃廿四節氣之一,是時間名詞。

書生則因其與兩個朝代連稱相同,用雙關法賦予“清明”以新意——借指“清朝”和“明朝”,又將“雨”改為“兩”(形似字),巧妙地譏諷了其叔的變節行為。

嘲醫祭文

宣統辛亥十一月,某醫生死去,有人作祭文以嘲之曰:

公少讀書不成,學擊劍又不成。學醫自謂成,行醫三年,無問之者。公忿,公疾,公自醫,公卒。嗚呼!公死矣!公竟死矣!公死而天下之人少死矣!

四句排比,活畫其人,井然有序。“嗚呼”以下,感慨係之,亦祭文之定格;末句妙議,乃點睛之筆。全篇抑揚變換,一波三折,敘事寫人,感歎議論,言簡而意賅,深得為文之法。

大概或者也許是

某校學生把該校校長的口頭禪集在一起,編成一詩,以諷其說話總是模棱兩可。

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恐怕不見得。

然而個人以為是,但是我們不敢說。

四季不宜

怕讀書者,視四季俱不宜,有人做詩嘲之雲:

春季豈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多蚊蟲冬又冷,一心收拾到明年。

吃菜比人大不同

一人貪吃,上桌如風卷殘雲,盤中菜頃刻而盡,同桌有一文士,笑吟詩雲:

三生有幸與君逄,吃菜比人大不同。

象箸飛來忙似箭,銀牙咬去快如風。

眈眈虎視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

更有高招人不覺,眼睛不住望盤中。

顛倒歌

自古以來,民間流傳著許多顛倒歌,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是非顛倒的怪事。漢代的民歌是這樣唱的: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大意是說:被舉薦的秀才,腹內空空,不懂得詩書;被推舉的孝廉,與父分居,不贍養老人;自稱寒素清白一塵不染的人,卻是濁如泥汙的偽善者;那些居於大宅高堂的所謂良將,卻是膽小如雞的怕死鬼。

後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也用顛倒歌來訴說自己的不滿,反對社會的不公:

泥瓦匠,住草房;

紡織娘,沒衣裳;

賣鹽的,喝淡湯;

種田的,吃米糠。

編涼席的,睡光床,

當奶媽的,賣兒郎。

強烈的對比,產生十分有力的諷刺效果。

集俗語詩

清代有人把七字的俗語集在一起,編了一些絕句詩,借以反映社會和諷刺人世,摘錄幾首如下:

其一:

小人得誌亂癲狂,不管旁人說短長。

千丈麻繩終有結,一身做事一身當。

其二:

今日人心最不平,不圖來世有人生。

黃狼鑽在雞棚裏,吸盡黃河洗不清。

其三:

寅年要吃卯年糧,光打精來精打光。

東手接來西手去,一雙空手見閻王。

其四:

創業容易守業難,日求三飽夜求安。

得閑且過今朝事,坐吃山空海要幹。

其五:

事無難易在誠心,哪怕山高水又深。

如把工夫加十倍,何憂鐵尺不成針。

其六:

火燒尾巴尚從容,燈盡油幹命運終。

開好天窗說亮話,外頭好看裏頭空。

其七:

終日奔波假作忙,前人種樹後人涼。

吃了黃連無處話,好似雪上又加霜。

其八:

滿地黃金又白銀,橫財不賦命窮人。

當光吃淨誰來問,少了銅錢斷六親。

百姓遭殃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張之洞擔任湖北省總督,官署設在江夏(今武漢市)城裏。這年農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後的萬壽(清朝稱皇帝、皇太後的生日為萬壽)。

為了表示熱烈慶賀,全城各個衙署都大肆鋪張,到處懸燈結彩,火樹銀花,徹夜不熄,耗費的國庫銀兩數以萬計。

張之洞還請來了各國駐鄂領事,大擺筵宴款待。又召集軍界、學界的樂隊,演奏西洋音樂,齊唱新編的《愛國歌》助興。

當時,張之洞的一位幕僚,素有“怪人”之稱的名士辜鴻銘也在席上陪宴,他對張的親信梁鼎芬說:“滿街都在唱《愛國歌》,怎麼聽不到有人唱《愛民歌》呢?”

梁鼎芬說:“您何不試編一首?”辜鴻銘捋了捋髭須,略一沉思,便對梁說:“我已經有了妙詞四句,您是否願意聽一聽?”

梁一麵點頭回答“願聽”,一麵揮手示意,讓客人們安靜下來。隻聽辜鴻銘用高朗的福建官話吟誦道:

天子萬年,

百姓花錢;

萬壽無疆,

百姓遭殃!

四句詩剛剛誦畢,頓時滿堂嘩然。那位總督大人張之洞,更是驚愕得張大了嘴巴,久久合不攏來。

尼姑嫁人

饒州有尼姑還俗,嫁一士人張生,鄉人戴宗送以詩雲:

短發蓮扣綠未勻,袈裝脫卻著紅裙。

於今嫁與張郎去,贏得僧敲月下門。

勸知足

世上人多不知足,一位士人做詩雲:

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來。

衣食兩般皆滿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和住宅,出入無轎缺馬騎。

嘲貪食者

數人同桌而食,一人特別貪吃,飯未到而菜先空,席中一人歎道:

菜來飯未到,飯來菜已空。

可憐飯與菜,何日得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