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刺世貶謔篇(1)(3 / 3)

這首藏頭詩初看是祝頌之詞,實則含嘲諷之義。若將每句首字連起來,即“真老烏龜”是也,含有咒罵之意。

考生刪詩刺考官

唐宣宗大中元年,魏扶出任主考官。為表明心跡,他題詩一首貼在貢院牆上:

梧桐葉落滿庭陰,鎖閉朱門試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前心。

由於魏扶評卷苛刻,致使諸多士子失望。有人落考後,氣憤地修改了魏扶所寫的七絕詩,塗去了每句開頭兩個字,變成了五絕:

葉落滿庭陰,朱門試院深。

昔年辛苦地,今日負前心。

這樣一來,刪掉了否定副詞“不將”,使原詩的意思發生了大轉變;“今日負前心”,成了對魏扶評卷過分苛刻的絕妙諷刺和指責。

夜半槍聲到客船

唐朝張繼《楓橋夜泊》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首詩膾炙人口,為世人廣為流傳,寒山寺也因此而家喻戶曉。

後來,日本鬼子入侵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大肆屠殺中國人民,奸淫擄掠,無惡不作,鬧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往日喧鬧的寒山寺,也是門庭院冷落,遊人罕至。有人見此慘狀,仿張繼詩道:

月落兒啼妻哭天,江南劫火不成眠。

姑蘇城外寒衣盡,夜半槍聲到客船。

這首詩通過仿擬法,對原詩略加修改,一首夜景詩,變為對日寇罪行的控訴狀。

酒令互揭

陳留人劉際明,進士出身,官至禦史大夫,為人風流倜儻,不拘小節。碰上一位姓高的縣令頗有才氣,一見麵就成了莫逆之交,於是略去堂屬之分,設宴飲酒,互相戲謔成為常事。

當時有位別駕,是個鄙俗糊塗之老,對高縣令不恭,高某心裏十分討厭他。一天,酒宴之間,別駕舉一酒令說:

左手相同絹綾紗,頭上相同官宦家。

若不是這官宦家,如何用得他許多絹綾紗?

語言實在俗不可耐,高縣令益發憎惡他,於是出口說道:

左手相同姊妹姑,頭上相同大丈夫。

若不是吾大丈夫,如何弄得你許多姊妹姑?

別駕大怒,罵座而起。劉際明見狀,忙續道:

左手相同糠秕糲,頭上相同尿屎屁。

不吃這些糠秕糲,如何放出許多尿屎屁?

劉際明意在解嘲,為他二人息怒,可是別駕愈發惱火,遂令互揭而去。

別駕,古代官名,明朝時州府掌管糧運和農田水利等事務的官,即通判。“秕”,“禾”旁在古代為“米”旁。

另傳,蒲鬆齡與王漁洋之間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第三者為畢際有,其解嘲令曰:

三字同頭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

都是左右友,請喝清淡酒。

勸解效果要好於劉際明的“尿屎屁”令,故酒後蒲、王、畢三人成了好友。

上述酒令,其雅俗且不論,從修辭上看,用的都是“聯邊法”,構思也都奇巧。

狂吹喇叭

明代散曲家王磐,江蘇高郵人。他厭棄科舉,終身不仕。雅好文詞,常與當地名流談詠其間。

明正德十五年,年輕皇帝朱厚照荒淫無度,墮於朝政,在北方玩膩了,又借故到南方閑遊。在一夥宦官的護衛下,浩浩蕩蕩,乘船駛向高郵。隨行官員沿途索取珍寶古器,百姓惶恐不安。

朱厚照諱豬,所至各地,禁止民間養豬,如有發現,屠殺殆盡。每到一處,就吹起喇叭、嗩呐,征集民夫替他們服役。

王磐見此情景,憤鬱不平,於是以眼前時事為題,作《朝天子?詠喇叭》一曲刺之。曲雲:

喇叭、嗩呐,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哪裏去辨什麼真和假?

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

隻吹得水盡鵝飛罷。

這首散曲巧用幾對反義詞,對皇帝之行加以深刻的披露。

小和大相對,寄寓此次南行是小題大做;來與往相對,表示動用的船隻之多;真和假相對,意指擾得軍民神昏眼花,真假莫辨;這家與那家,喻指所到之處,無不深受其害。

改詩斥奸

汪精衛年輕時,曾因刺殺清廷攝政王載灃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詩明誌,表現得十分堅強: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首句說他要效仿戰國時期的荊軻一樣,成為慷慨俠義之士,次句寫他從容被捕入獄,三四句表現出死不足惜,甘為革命拋頭顱。

誰料到,往日高呼革命口號的汪精衛,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秋,竟充當了南京偽政府的傀儡頭目,出賣民族利益,淪為漢奸。

為此,陳劍魂作了一首《致汪精衛詩》:

當時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

原詩前適當添加修飾成分,使詩意由讚頌轉變為鞭撻,對汪精衛罪惡的行徑加以諷刺。

清明時節兩紛紛

明末有位書生,其叔以明臣而仕清朝。書生見其叔變節,時有訕笑。

一日,家宴,有人倡言行酒令,首句須對象一,次古人名一,後句用《千家詩》改一字。

首座者唱道:

我有一張床,送與張子房,張子房不要。

什麼不要?春色惱人眠不得。

次者說:

我有一把扇,送與曹子建,曹子建不要。

什麼不要?剪剪輕風陣陣涼。

次即輪至書生,書生說:

我有一綹纓,送與我叔親。

至此,眾人群起詰問,謂不應以今人插入。書生解釋說:“我叔叔為明朝人,為清官,非古人而何?”眾無言。書生又續道:

我叔親不要。

什麼不要?清明時節兩紛紛。

其叔聞之,慚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