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鬥智爭鋒篇(2)(1 / 3)

億(憶)當年,青梅竹馬,兩情深遠;離別時我言語千萬,百萬家財,不求不戀;十萬針線做成了衣帽羅衫,好寄托萬語千言,相思百日常掛牽,少女心事十(實)難言。你離去卻忘情九霄雲天,隻年年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根弦,六根斷,好比冬日五更過了天更寒;四月麥黃我梳妝懶,難道你不知三月桃花正鮮豔:載堉呀,盼望二人早見麵,一齊拜地又拜天。

載堉收到回信後大喜,二人遂成眷屬。

嵌數列回信,構思巧妙,內容切情入理,實乃趣味書信中的佳品。

吾為吾弟改文章

有一位落第秀才,想尋一教書之職謀生,便去一家教館謀職。館主想試探他的學識,就說:“請問當今之世,誰的文章最好?”

秀才想了想,未作正麵回答,而是作出一首詩,念道:

天下才多數三江,三江妙手數吾鄉。

吾鄉風雅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

館主聽罷,連連稱善,欣然錄用此人。

從詩句本身看,實屬吹牛。但作者采用了“頂真法”,使詩句首尾相連;采用了“階降法”,通過地域範圍由小到大一層一層地剖析;采用了襯托法,先寫別人,最後肯定自己。

醉夫妻弟尼僧舅

昔日,有一座清雅秀麗的蓮花庵,住著一位年輕貌美的尼姑,眾人都十分關注這位年輕漂亮的尼姑。

一天,尼姑外出歸來,扶著一個醉漢走進庵門,村民見了,有的氣急敗壞,大喊傷風敗俗,有的則圍觀起哄。尼姑也不說什麼,進屋寫了一首詩貼在門口:

十字街頭遇醉夫,醉夫醉倒待人扶。

醉夫妻弟尼僧舅,舅姐當年嫁醉夫。

眾人一看,得知醉漢身份,就自動離去了。

尼姑轉彎抹角地告訴眾人,醉漢原來是她父親。

解縉吟詩戲君王

解縉自幼才華出眾,尤以詩對稱奇。因其身材不高,初入朝時,群臣借以嘲諷,解縉以詩答之曰:

諸君笑我矮矬矬,我笑諸君食祿多。

倒吊起來無點墨,身高一丈又如何?

罵得群臣麵麵相覷,無言以答。

有一次,皇帝賜筵群臣,命令解縉以“天子”為題即席吟詩助興。解縉不假思索,隨口吟道:

當今天子不是人,

舉座皆驚,皇帝欲動怒,解縉續道:

乃是上天紫微星。

群臣稱讚,皇帝化怒為喜。隨即下一句又來了:

唯願小臣萬萬歲,

皇帝勃然大怒:“汝竟敢自稱萬歲,置朕於何地?推出斬了。”

解縉申辯道:“萬歲息怒,臣詩未完,還有下文。”隨即吟道:

忠心輔主掌太平。

當時群臣為解縉講情,皇帝也就沒有加罪於他。可是到了後來,解縉終於因“無人臣禮”之罪下獄被殺。

解縉吟詩,兩落兩起,足見其才華。但因有恃無恐而戲弄君王,落得殺身之禍,很是可惜。

請把蝗蟲押回來

在一個大旱之年,蝗蟲頗多,文泉與德政兩縣都受災減產,百姓不堪其苦。德政縣發現實情立即據實上報,請求賑濟。文泉縣卻隱瞞災情,蒙騙上司說:“本縣境內無蝗,更不用說蝗災。”

知府覺得奇怪,兩縣相鄰,一個蝗災嚴重,另一個卻連蝗蟲都沒有。知府便微服私訪,當他了解到文泉縣蟲災的實情後,十分氣惱,便傳令把該縣縣令叫來,狠狠地訓斥道:“你身為父母官,為何不體恤百姓的困苦,欺上瞞下,隱情不報?”

縣令一時語塞,但隨即想到把責任推給鄰縣,於是胡編瞎造,申訴道:“大人,敝縣本來無蝗,都是近幾天從德政縣飛來的。”

文泉縣縣令一回到縣衙,隨即向德政縣發出一份公文,隻見上麵寫道:

敝縣原本無蝗災,均從貴縣飛過來,

請您趕快搜捕盡,免得再把我縣害。

德政縣縣令打開公文一看,原是耍賴之詞,啼笑皆非。委屈之下,不甘示弱,於是就在該文後麵,也以打油詩回敬:

蝗蟲本是天之災,並非本縣無德才。

既從敝縣飛過去,還請貴縣押回來!

寫完,即將公文退回文泉縣。縣令看後,直氣得兩耳嗡嗡作響,瞪著雙眼,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

文泉縣縣令謊報實情,事情敗露後,又推卸責任,是一個十足的偽君子。兩首打油詩都采用了擬人手法,一個請對方將蝗蟲趕快搜捕幹淨,一個請求另一方將蝗蟲押解回來,詼諧成趣!

孿生兄弟爭畫像

王家有一對孿生兄弟,生得一般無二。一天,哥哥請畫師畫了一幅像,並自題小詩一首:

相貌堂堂,

坐在中堂;

有人來問,

王家大郎。

弟弟見了,就在哥哥原詩每句後各續了兩個字,成為:

相貌堂堂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