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隔窗望見兒子正抱著孫子,十分親熱,老人想起過去,不覺歎道:
隔窗望見兒抱兒,想起當年我抱兒。
我抱兒來兒餓我,日後他兒餓我兒。
這首詩通俗曉暢,寓情於理,將自家祖孫三代的關係,描寫得淋漓盡致,發人深思,催人自警。弄得兒媳羞愧難當,終於痛改前非,對老人百般孝敬了。
與舊相識
一妓女已從良,其舊相識約她歡會,妓贈一扇,畫柳枝於上,並題詩雲:
昔日章台舞細腰,任君攀折任君笑。
而今寫入丹青裏,不許東風再動搖。
君恨我生早
一位老秀才在鄉間迷路,到一家借宿,主人不肯開門,老秀才再三相求,才有一少婦開門延客,一老一少談得十分投機,少婦乃寡居,知老秀才也是鰥居後,大有以身相許之意。秀才做詩道: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恨君生遲,君恨我生早。
寄衣
有葉正甫久客居京城,其妻劉氏寄寒衣,附以詩雲:
情同牛女隔天河,又喜秋冬得一過。
歲歲寄郎身上服,絲絲是妾手中活。
剪聲自覺和腸斷,針腳那能抵淚多。
長短隻依先去體,不知肥瘦近如何?
“一”字曲
元代有人寫過一支散曲,寫的是人生淒苦: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
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一榻一身臥,一生一夢裏。
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全曲用了22個“一”字,而不見重複,寫法很奇特。
欲留清白與兒孫
明代弘治時,有名士張文淵曾做詩教子孫雲:
老去不嫌粳半粥,饑未曾吃菜混沌。
好飯好羹非不愛,欲留淡泊與兒孫。
鑿開石竇通泉脈,插種梅花入瓦盆。
渾紫渾紅非不愛,欲留清白與兒孫。
戒子
有張總戎善吟詩,嚐作《戒子》詩,傳誦一時。詩雲:
銀燈剔盡自問自,富貴榮華有幾家?
富日難消頭上雪,黃金都是眼前花。
時來言語風行草,追去田園水搏沙。
寄語兒曹須努力,各人尋個活生涯。
嫁女
某翁有愛女出嫁,做詩送之雲:
汝年十七去從夫,幾句良言要聽吾。
比似弟兄和妯娌,如同父母事翁姑。
重重姻妊原非偶,薄薄壯奮勝似無。
一做人家賢媳婦,千金難買此稱呼。
臨終詩
明代有武官吳東升,杭州人,年八十去世,臨終做詩訓子孫曰:
囑咐兒孫送我終,衣裳棺木莫豐隆。
停屍隻好徑旬外,出殯須行馬蹄中。
念我行藏無大過,請僧超度嗜何功?
掘坑埋了平生事,休信出家吉與凶。
生來不變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生來不變色”視為“無價寶”,他寫了一個童話,說百鳥仙子請客,來的是白鴨、白鵝、白雞,隻有烏鴉是黑的,白鴨等嘲笑它,烏鴉也想變成白色,百鳥仙子對它說:
身上一根毛,好比那仙草。
生來不更色,便是無價寶。
莫學醜姑娘,愛搽雪花膏。
黑白不均勻,越擦越糟糕。
白的固不壞,黑的也很好。
你若愛你黑,自然無煩惱。
淘金和選美
詩話是一種評論詩人、詩作、詩派以及記錄詩人故事的著作。詩人的詩句一旦被摘入詩話並獲得好評,就能揚名天下,甚至流芳百世了。
清代性靈詩派的祖師爺袁枚準備編纂《隨園詩話》,以宣傳他的詩學觀點,消息一出,頓時熱鬧非凡。一方麵許多人走後門,套近乎,企圖將自己的詩句塞進《隨園詩話》,另一方麵袁枚也借此廣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