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詠物寫意篇(2)(1 / 3)

何苦哈腰半垂首,懷抱琵琶半遮顏。半世韶光如夢過,未得逍遙半日閑。半煙半酒隨歌舞,半似懵懂半似癲。

半字謠共享了四十個“半”字,寫作者自身性格、情趣、喜好……遊戲人生,語句譎奇,全在“半”字反複。

“一”的情趣

清代有一位正直的清官張伯竹,他寫過一篇《禁止饋送檄》,有句曰: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反複八個“一”字,貫串了張伯竹的禁饋意誌,一位公正廉潔的古代清官形象躍然紙上。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朝時,青年詩人朱慶餘為登仕途,帶著自己的詩稿去見水部員外郎張籍。張籍賞識他,選其佳作26首,廣為推薦。

在臨試前幾日,朱慶餘做詩一首《閨意獻張水部》曰: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張籍見了此詩;明白他的用意,就酬和了一首,曰: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後朱慶餘果然登第,名滿京師。

朱慶餘的這一首是“喻體詩”。詩以閨房情事隱喻考試,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自比新娘將拜見公婆,把張水部比作新郎。意思是向張水部請教,試問一下自己的作品能否受到主考官的賞識。

張籍所答一首亦是“喻體詩”,把朱慶餘比作美貌的“越女”,說他的作品“敵萬金”,後來果然高就。

清廉自白

明代劉應麟,字芝陽,江西鄱陽湖人。在江蘇巡撫任上告老還鄉。他為官清廉,嚴於律己,體恤百姓。臨走時,在巡撫衙門牆上寫了一首詩,作為清正廉明的自白:

來時行李去時裝,

午夜青天一炷香。

描得海圖留幕府,

不將山水帶還鄉。

詩的大意是:我來時帶來什麼,走時也隻帶走什麼,這事是有天可以作證的。我連畫的海圖都留下,熟悉的山水我也不帶走。

拆字入俗語

蜀人杜渭江為麻城令,一日宴請鄉紳,有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語二句,梅自雲:

單奚也是奚,加點也是溪。

除卻溪邊點,加鳥便成鷄。

得誌貓兒雄似虎,敗翎鸚鵡不如鷄。

座上有毛石崖雲:

年青也是青,加點也是清。

除卻清邊點,加心便為情。

火燒舐馬路,落得做人情。

杜渭江答雲:

單相也是相,加點也是湘。

除卻湘邊點,加雨卻為霜。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謝贈金腿

清代詩人陳鬥泉為人詼諧多智。一次,有位朋友送給他一塊金華火腿,這塊火腿存放時間過長,刀砍不入,水煮不爛,牙啃不動。

陳鬥泉枉擔了受惠的虛名,沒得到分毫好處,還得向朋友表示感謝,心中憤然不平,於是作做致謝道:

金腿蒙君賜,全家大喜歡。

柴燒三擔盡,水至一缸幹。

肉似枯荷葉,皮同破馬鞍。

牙關三十六,個個不平安。

病僧詩

過去出家人日子過得特別清苦,平時吃齋、念佛、練功自不必說,到了晚年,遇到生病臥床不起,更是沒人照顧,那景象是很慘的。

唐朝末年,有個和尚病得很重,寺裏不讓他住,把他遷到附近一個破房子裏。他十分傷心,在門上寫了四句詩:

枕有思鄉淚,門無問疾人。

塵埋床下履,風動架頭巾。

有個當官的路過這裏,看到了詩,很可憐他,讓寺裏的和尚把他抬回去治療。

後來,這個當官的又升了大官,來到京城,把這事報呈給皇上。於是,朝廷頒布一條命令,讓天下所有的寺廟,都設置“延壽寮”,專門為和尚養病用。

隔窗望見兒抱兒

一位老人家境貧寒,妻早去世,撫養兒子,既當爹,又當媽,艱苦備嚐。兒子長大,娶妻生子,將老人視為累贅,常使老人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