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服自負心理
自負是過於自信或過高地評估自己的能力,是一種不切實際自高自大的心理表現,這種現象往往會使人言談舉止狂傲自私,瞧不起人。自負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通常,脫離實際的自負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青少年有自負心理就是一種嚴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生活中,有些青少年朋友們常常會因為自負而不能和朋友們友好相處,有這種心理的青少年也總是有著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不良表現;你們不尊敬長輩、對大人們傲慢無禮;還有的青少年朋友因為自負不愛與別人說話,不回答別人問的問題。這種不正常的心理表現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自負心理——人的一大惡習
有自負心理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自視過高,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總是把自己淩駕於別人之上:與人交往時,你們習慣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即使明知自己錯誤,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別人的觀點;任何事情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但卻要求別人都能為他服務;對別人的成績非常嫉妒,對別人的失敗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在別人獲得成功時,會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楊某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人長得漂亮,有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能歌善舞,素質發展非常全麵。在學校是個受歡迎的學生,學校領導看著喜歡,班主任老師更是視為心腹骨幹,回到家裏,爸爸媽媽又把她捧為掌上明珠,愛寵有加。
有個這樣能幹的學生,作為班主任當然十分高興,一直都很重用她,凡事都讓她管,漸漸地她越來越自命不凡,和同學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了。學期開學要重新成立班委會,班主任征求她的意見,她說這個“太笨”,那個“不會說話”,不是搖頭就是撇嘴,意思十分露骨:全班除了她沒人能當班幹部了!也許正是她的這種態度,引起了同學們的不滿,班幹部競選時,她以11票之差落選了,當時,她就急哭了,中午拒絕吃飯表示對競選的不滿。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富蘭克林曾說過:“自負是一個人要除掉的惡習。”可見,自負對人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一般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大多數是表現在獨生子女或是家庭條件較好的你們身上。自負不但會給你們造成負麵影響,還會影響你們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及心理健康。
青少年們產生自負的原因如下:
(1)不良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們產生自負心理的第一根源。青少年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還沒有很高的自我評價能力,通常他們的自我評價來自於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而多數父母給予他們的都是片麵的溺愛、誇獎、表揚,而非全麵的誇獎與批評相結合,從而使他們覺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是最棒的,別人都要聽我的”。
(2)沒有經曆過挫折。現在大多青少年朋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生活中,你們從來沒有遇到過挫折,在學校又因為成績突出,經常受老師的表揚,這就很容易使你們養成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3)對自己片麵的認識。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們往往掩蓋自己的缺點,誇大自己的優點。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隻看到自己的優點,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往往容易產生自負的個性。
克服自負心理,刻不容緩
自負往往會導致青少年們自滿,會使他們喪失進取心,增強虛榮心。它會阻礙他們前進的腳步。那麼,青少年們如何克服自負心理呢?
(1)要善於接受批評。
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朋友是最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意見了,有自負心理的人可以在做事時可以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見和看法,這樣通過別人的友好提醒。很快就會改變你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心理。
(2)謙虛是良好的傳統美德。
有自負心理的人要用一顆謙虛的心與別人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這是你個人自覺成長的開始。古人雲:“謙受益,滿招損。”你可以有豪氣萬丈,但絕不能半分有自負心理。就算你有超人的才識,也要虛懷若穀。
(3)增強自我認識。
青少年要全麵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要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相比較。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如別人的地方。所以,你們要正視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盡快走出自負心理。
(4)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有自負心理的人們一般都是目空一切,總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這是自戀的表現,對身心健康極不利。要想徹底地克服這種不好的心理,必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尊老愛幼,善待身邊的每個人,還要取他人所長補自己之短,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努力克服自負。
青少年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著你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
2克服孤獨心理
孤獨並不是指單獨生活或獨來獨往。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一個人也許在他的身邊有很多的人,然而在大庭廣眾之間,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真正的孤獨是那種貌合神離,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確切地說,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一點也不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孤獨是在日常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冷落、寂寞和被遺棄的心理體驗,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特別是對於青少年這一人群,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孤獨感已是困擾你們的重要因素。這對你們行為發展極為不利。
孤獨感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青少年的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這是在日常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冷落、寂寞和被遺棄的心理體驗,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
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害羞、恐懼、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與孤獨感密切相連的是害羞和恐懼。害羞和恐懼往往會使人產生逃避行為,從而避開與人交往的情境,離群索居,封閉自我。到了青少年這個時期,你們的人際關係的特點也隨著不斷地發生著質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從精神上脫離對父母或成人的依賴,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及對成人權威的抵觸和反抗,競爭和對抗的激化等方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盧朋是一個很不愛說話、性格相當孤僻的孩子,在學校他很少和老師說話,同學們和他說話時,他也很少與人交談,這對同學們和他之間的溝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於這些問題學校老師和她的家長進行了了解,原來盧朋在家裏也是如此:盧朋的媽媽是養花專業戶、平日裏忙於整花、賣花,一天從早忙到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盧朋的爸爸又經常出差,在家團圓的日子都很少,所以盧朋從小就很少和父母說話,也很少叫媽媽,從來沒有帶朋友或同學到家裏玩過,到了現在也是一個人玩。
人的身心要想處於正常狀態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由於你自尊心的增強,它們與你生理、社會性發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導致你特有的閉鎖心理,並因此而產生出孤獨感。青少年們產生孤獨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麵:
(1)獨立意識差。獨立意識是一種向外的力量,青少年們處於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的時期,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此時,自己的社交和實踐範圍也在逐漸擴大,各方麵和思維能力也在迅速增長,於是不願再盲目地依從父母。而是積極地用自己的眼睛觀看世界,感覺自己長大了,不需要依靠父母了,但殘酷的現實又讓他們覺得心驚膽戰。為了擺脫這種困惑,大多數青少年朋友積極和同齡人交往,做個彼此間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朋友不屑於與同齡人交往,害怕被騙從而轉向自閉。
(2)不當的自我評價。有些青少年朋友往往對自己的自我評價過低,這樣不僅會產生自卑心理,還容易因缺少朋友而產生孤獨感。而有些青少年朋友在自我評價過高時,都比較清高,看不起別人,這種類型的人在交往中一般表現為不隨和、不合群、不尊重他人,容易引起別人的不滿,因此,過高自我評價的人往往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獨。
(3)自我意識比較差。自我意識是一種向內的力量,在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逐漸建立,產生了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他們很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他們會將自己隱藏起來。一方麵他們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願告訴別人;另一方麵他們又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孤獨感。
走出自己的世界,擺脫孤獨
孤獨感會使青少年們產生挫折、寂寞和煩躁等,嚴重的甚至有厭世輕生的念頭。所以,青少年們應學會打破心理閉鎖,消除孤獨感。具體方法如下:
(1)多和父母溝通。你要多了解、多學習成年人的優點和長處,如果遇到不開心之事,可以向父母訴說,也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辦法,這樣不僅可以增進父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減少與父母之間的代溝。
(2)要克服自卑。你因為自卑而覺得自己各方麵都不如別人,所以不敢與別人交往,時間久了就造成了孤獨。其實,人和人之間是不可相比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所以,有孤獨的你要自信起來,走出孤獨的困惑,從而克服孤獨。
(3)多做好事。星期天幫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放學的路上,遇到老人或殘疾人了幫助他們過馬路。這樣不僅可以排除孤獨感,還可以淨化心靈。
(4)朋友是最好的良藥。開放自我、真誠、坦率地把自己交給他人。交往是一個相互溝通的過程,所以別人也會對你以誠相待,如果你感到孤獨或需要關心時,可以主動接近別人、關心別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真誠對待你的,如果你的朋友離你較遠,你可以翻翻舊時的通訊錄,給久未聯係的朋友寫寫信。這樣不但擴大你的社交麵,還融洽了人際關係,孤獨感自然就會消退了。要注意,和朋友的聯係,不隻是在你感到孤獨時所要做的事,你要知道,別人也和你一樣,也需要得到體會和友誼的溫暖。
(5)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自己安排豐富有益的業餘活動,把思想感情從孤獨的小圈子裏盡快解離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高尚的活動中去。如遊泳、打球、跑步等體育鍛煉,既可以讓你的鬆弛心情、也可緩解孤獨感,同時還可以得到激勵。
(6)享受大自然的美。如果遇到挫折或心情不好時,此時又不願向別人傾訴,可以到公園或田野裏散步,用一絲絲的清風吹走你的壞心情,慢慢地心情就會開朗起來。要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隻要能充分領略它們的妙處,也能消除孤獨感。
孤獨絕對是可以克服掉的,隻要我們願意從自己的世界裏走出來。相信,當我們走出孤獨感的那一刻,便會發現,外麵的世界原來是如此精彩,生活是這麼美好,你們就會問自己:自己以前是不是很傻啊?
3克服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擁有依賴心理的人生活中處處依賴他人,經常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指導,不夠自立、自信、自主。人在天地間行走應該是獨立的,作為一名中學生,跨進青春之門,進入青春期,頭腦中應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這種獨立意識外在的表現首先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克服對他人的依賴。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他們自幼就是在6:1的重重關懷之下成長的。也許你就是其中之一。在家裏,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你為寶貝,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攬,生活中從沒有為自己的事情考慮過,全部聽從父母的安排,這樣就養成了你的依賴心理。抑或者,從小你就比較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識貧乏、能力不強、笨嘴拙舌等等。於是,你遇事往往猶豫不決,缺乏自信,總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指導,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久而久之,也容易養成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人生第二斷乳期的普遍心理
其實,依賴心理在中學生當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之一。曾有報道說,一個孩子麵對沒有剝殼的雞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為平時都是父母剝好殼送到嘴邊的。這樣的說法也許有點誇張,但也從某些方麵反映了當代社會中一些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依賴性比較強這個事實。
對於你們來講,跨入青春之門,就意味著進入了心理斷乳期。在這一時期,隨著身心的發展,你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然而,由於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度溺愛和嬌縱慣養,使得自己不懂生活的艱難。所以麵對這些責任,你感到膽怯,因為你已經養成了做事靠父母的依賴心理,缺乏獨立生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者你由於自卑,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覺地就總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願地受他人的支配,這也是嚴重的依賴心理。總之,這些特征概括來講就是在心理成長上不夠自立、自信、自主。
李麗芳是重慶某中學的一名學生,中考過後,她對自己的估分感覺還不錯,估計上市裏她心目中的那所重點高中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在興奮之後,她又泛起了淡淡的焦慮。她家離市區比較遠,如果到那裏上學的話,肯定就要住校了。那麼她發愁的問題就是,要離開家人,離開媽媽了,自己的生活該怎麼辦呢?因為從小到大,她除了在學校認真學習,學業成績很好外,什麼都不會做。不會洗衣服,不會照顧自己,從來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連要穿什麼衣服她也經常向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喊:“媽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媽媽,穿哪條褲子?”“穿哪雙鞋?”馬上就要單飛了,李麗芳隱隱感到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的擔憂和恐懼。
像李麗芳的這種情況,青少年朋友們的生活中肯定也不少遇到。這一方麵是由於教育體製的原因。許多莘莘學子,在寒窗苦讀十來年中,都沉浸在學習分數的拚殺上,往往忽略了自立自理能力的培養。所以,麵對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李麗芳出現的恐懼依賴心理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心理專家分析,中學生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凡事沒有主見,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難以獨立,處事優柔寡斷,遇事總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個決定,想個辦法。
第二,總喜歡和那些獨立性強的同學交朋友。因為自己希望能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在學習上,喜歡讓老師給予細心指導,時時給自己提出些要求;否則,自己就會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家裏,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安排,甚至連自己的穿戴也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