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對於他們的這種依賴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糾正,發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因為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它會對中學生個人獨立人格的完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力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人總是要獨立生活的,依賴性過強的人在需要獨立時,可能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這些都會影響到身心健康。而且,通過生活中的例子我們也發現,依賴性較強的你在長大後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往往就會不知所措。所以,當你開始跨入青春之門的時候,一定要具備一種獨立意識,正所謂“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無需依賴他人
人是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夠脫離動物界成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人類身上所特有的獨立性。你要意識到,一個依賴別人的人,其實就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的人容易失去自我,在遇到問題時,容易人雲亦雲,隨波逐流,這樣往往就不利於自己獨立人格的形成。
那麼,麵對自己的依賴心理,你們究竟該如何改正,如何做起呢?首先,你們要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它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一個人要想克服自己的依賴心理,也並非朝夕之事,而是應該多角度、長時間地攻克它。具體來說,應該先從以下兩方麵做起。
第一,正確認知自我,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
每個人都有自己優點和缺點,隻有正確地認知自我,才能在發現自己的缺點和缺陷時,不把它們當成包袱背起來或是壓在心頭,才不會否定自己、肯定他人,對他人形成依賴。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先在心理上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獨立,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幹。
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逐漸增強自信心。
要克服依賴心理,最重要也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就算是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也要鍛煉做。從你決定要克服依賴心理的那一刻起,你就要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如平時在學校中,可以主動要求擔任一些班級工作,使自己有機會麵對問題,獨立地去拿主意,想辦法,以增強主人翁的意識。在學習上,多向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除了學習之外,還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去幫助他人,以增加自信心。在家裏,自己能幹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幹,千萬別什麼都推給父母,自己當個“小地主”。
沒錯,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需要別人的幫助,但別忘了你們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大事可征求他人意見,但那也僅供參考。當你真正從對他人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感覺,一種踏實的感覺,它讓你感到一種自信的力量,讓你享受到自主、自立給自己帶來的喜悅和鼓舞;而那時,依賴心理也就無從立足了。
4克服害羞心理
羞怯是青少年常見的一種逃避行為,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一講就會手足無措、臉紅耳赤。在心理學上都稱為怕羞心理。
羞怯的心理每人都會有,隻是輕重不同而已。從心理學角度看,羞怯是內心深處的膽怯、自卑、不自信等常見的外在表現。時間久了,會形成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這種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們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使你們得不到健康的成長。
害羞心理——自己與自己為敵
你們產生羞怯心理大多數是由於性格內向,怕見生人,不願與他人交往,不願與同齡人一起玩耍,不願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麵,總是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待在一旁,盡量不引起他人的注意。經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青少年進入青年期以後,不僅注重自我形象,而且還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心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但如果這種過於超出常態,久而久之,便會成為一種心理上的束縛,以致不恰當地約束自己的言行,怕與人交往,怯於在公開場合講話。即使在和他人交往時,也會表現得無所適從、語無倫次,不但不能暢所欲言,反而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有時在和朋友交談中不能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造成難以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
“小凱從小就非常內向,平時見人就臉紅,更為嚴重的是,幾乎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每當老師上課提問時,他都把頭埋在書裏,不敢抬頭與老師的目光對視。而一旦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時還渾身發抖。一次班會上,老師要求他上台給大家唱首歌。他低著頭半天發不出一點聲音,雖然大家鼓掌給他鼓勵,但最終他還是一聲不吭地從台上跑了下來。”
隨著你的年齡增長,有的青少年朋友在心理開始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煩惱。然而,羞怯就是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產生羞怯心理的具體原因如下:
(1)家庭環境的影響。據有關人士調查,大多數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因父母自己就存在羞怯情緒,有時,在別人麵前說話或辦事表現得畏畏縮縮。另外,因為父母經常打罵或責備你,這樣不僅使你缺乏交流和親情,還會讓你覺得自己認為比別人低人一等,由此產生羞怯自卑的心理。
(2)害怕心理。有的青少年朋友特別害怕別人的親近,對別人不信任、多疑,擔心接觸多了被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
(3)個性差異。因為你們每一個人的個性氣質都不相同,有的內向、害羞、退縮;有的則是活潑、大方。如果你生性內向、害羞或膽小,必然比較容易怕生。
(4)對環境的適應。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不適應,缺乏特殊的社交技巧,無法進入社交氛圍,從而產生羞怯的心理。
(5)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於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你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使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數你們的學生生活環境比較順利,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些往往是導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堅定信念,克服害羞
害羞不能成為一生的負擔。害羞的人可以嚐試著融入一個新的社交環境,逐漸克服害羞心理。那麼,應如何幫助青少年克服害羞心理呢?
(1)提高自信心。你們羞怯的根源是你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總認為自己無知無能,害怕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其實,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你要善於發現自己的特長,並很好地發揮,從而提高自信心,克服羞怯心理。
(2)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羞怯的人,總會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這時,就應該多結交朋友,在生活中找個沒有羞怯心理的夥伴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另外,還要多參加有益的公眾活動,如果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就會很容易擺脫羞怯。
(3)挖掘自己的特長,以使自己在某個領域中成為最優秀的。有很多青少年朋友因為孤陋寡聞、平庸無能,造成與別人沒有話可說,並且對自己的成就也不欣賞。如果你在某個領域中掌握常人所沒有的知識和技巧,就會因為自己的一技之長而增加自信心,從而,結交更多的朋友,克服羞怯心理。
(4)勇於和別人交往。向經常見麵但說話不多的人如郵遞員、售貨員等問好;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交往,要善於把緊張情緒放鬆。使用一些平靜、放鬆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緩和緊張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的作用。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著名人物都曾有過羞怯心理,如美國前任總統卡特及他的夫人、英國的王子查爾斯、著名的女影星凱瑟琳·赫本等都曾坦率地承認自己曾經是一個十分怕羞的人。可是,經過他們有意識的磨煉,最終克服了羞怯心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最後都成為了社交界的明星。所以,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隻要擁有堅定的信念,用持之以恒的態度,就能克服羞怯心理。
也許你們並不能一夜間就能完全克服羞怯心理,也許你們內心深處仍感到害羞。但是,隻要你們能夠不斷和人們溝通,努力鍛煉自己,那麼就能擁有自信與大方的笑容。
5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是社會中普遍的病狀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的意思;“私”是指自身的利益;“自私”就是隻顧自身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利益,這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一般有自私心理的人主要表現在不講理,把自己的東西看得最重要,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
一般情況,自私的青少年朋友嫉妒心很強,心中隻有自己根本容納不下別人。黑格爾曾說“嫉妒是平庸的情調,是對卓越才能產生的反感”。如果誰的能力比你強並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容貌、身材等超過你,你就會感到不舒服,就會想辦法誣陷或為難比你強的人。這種不良的心理現象害人又害己,嚴重地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當周圍人的本事比自己強時,或取得了好成績時,你都會感到難受而老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你強的。
自私心理,損人利己
自私的人會斤斤計較個人的勝敗得失,整天處於小算計之中。如此一來,就難以把目光投向遠大的人生目標,自然也就難成大器。也就是說自私會消磨意誌,使其不會有大的作為。
自私會損害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一個過於自私的你是不會樂於幫助別人的,因此你也往往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得不到關心和愛護,相反,很多同學和朋友可能因為你過於自私而疏遠你、蔑視你、敵視你。這樣,自己就會覺得孤立無援,就會喪失對學習、對生活的樂趣。自私的你即使對父母也是自私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成家後,仍然缺乏對父母的孝心,仍然算計父母的為數不算少。
韓女士感冒發燒好幾天了,全身一點力氣也沒有,女兒不僅沒關心問候她,每天還像往常一樣等著她做飯、泡咖啡、衝牛奶,而且不管費事不費事,仍點著要做她平時愛吃的飯菜。她想責怪女兒不懂事,但一想到女兒每天學習那麼緊張,嘴邊的話就沒說出來。但讓她沒想到的是,星期天女兒突然來了興致,要去郊遊,還生拉硬扯著要母親陪她一塊去。韓女士此時頭暈無力,對女兒說:“娟子,媽實在去不了,媽媽下地走幾圈都沒力氣,要不你自個去吧。”誰知女兒一跺腳,任性地說:“媽!你平時不總說是為我活著嘛!我就要你去!叫我一個人去遊東湖,想照張相還得求別人,一點兒意思也沒有!”
韓女士說:“娟子,媽真的去不了。”
“去不了也得去!”女兒蠻橫地說。
母親拗不過女兒,隻得陪女兒一起去十幾公裏外的東湖,結果回來就住進了醫院。
自私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青少年朋友大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傾向。有人說自私是人的本性,與心理不健康沒有關係,多是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觀念的影響。其實,有自私心理的青少年朋友主要是因為當周圍人的能力比自己強時或是取得了好成績,你內心會感到很難受,就會想方設法誣陷、詆毀、為難比他強的人。這些多是因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得當和社會的消極所影響,導致有些青少年朋友一直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統一結合起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你的行為表現上都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的表現。
青少年們自私心理的原因:
(1)嫉妒別人。一般自私的你嫉妒心很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總想著別人這樣了,為什麼我就不能這樣。這就嚴重影響了你的心理健康了。
(2)家庭環境的影響。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問題。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子女,於是集母愛於一身,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你一個人享用,有什麼要求家長就盡量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3)受父母的言談舉止影響。成長的時期的模仿能力都很強。有這樣一則笑話,一對夫婦對自己的兒子百般疼愛,而對父母卻萬般挑剔,有一天,這對夫婦惡劣行為被他們的兒子看到了,孩子大聲叫著說:“我記住了”,父母緊迫地問他記住了什麼,兒子說“記住你們怎樣對待爺爺奶奶,長大了我就怎樣對待你們。”父母一時不知所措。由於可見,成人自私的言行嚴重地影響了青少年自私心理的形成。
(4)社會原因。現在的社會中,流傳著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確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果你不自私,那麼就會被別人搶先或者是自己根本就沒有機會,而你的認知不是很強,很容易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調試自私心理,擁有寬闊心態
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觀念。自私就是站在自身的利益上考慮問題,把自己的利益和意願放在首位,從不顧慮別人的感受,更有甚者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價傷害他人的自尊或榮譽。多表現在心中狹隘、斤斤計較、缺乏同情心和愛心等。
自私這種病態心理嚴重地腐蝕著青少年的心靈。因此,你要學會調適自私的心理。
(1)培養自身的集體榮譽感。自私是指自身的言行舉止隻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及社會和集體的利益。有這種心理的你,往往集體觀念比較弱,隻為個人的前途和利益著想。如果你能通過自省,來反思自身的某些心理現象,從自己自私行為中看到不良後果和危害,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處處為他人和集體著想,尊師守紀,勤奮學習,慢慢地就走出自私的心理。
(2)取消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給自己一些特殊的待遇,對於你們的需求隻是適當地給予滿足自己,讓自己知道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久而久之,就消除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心理。
(3)要學會尊老愛幼。你在享受時要先考慮長輩,比如在吃飯時,為長輩夾菜,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別人對自己服務時要對此表示感謝;如果別人遇到困難時,自己要盡可能給困難的朋友提供幫助。多做一些好事,在自身的行為中糾正以前那些自私的心態,從他人的認可和讚同中獲取樂趣,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