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愛情朦朧青澀之果(2 / 3)

4三角戀愛是進是退

三角戀愛,好像從古到今都伴隨著愛情,不離不棄。十幾年前深受少女喜歡的瓊瑤小說,普遍采用三角戀的模式,為愛情增添了不少色彩。正是這種千絲萬縷的三角戀愛關係,讓多少少女為之癡迷,為此讓許多年輕人找不到正確的愛情觀。

三角戀愛是愛情長河中的一個漩渦,古今中外,總是有很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苦惱不堪。或兩男一女,或兩女一男,不管哪種情況,都需要認真、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根據情況決定如何妥善處理。戀愛中的少女總是不理智的,她們可以為了追求愛情不惜一切,采用很多過激的手法,甚至甘願成為第三者,把愛情當做生命的全部。然而,現代的社會裏有很多影視劇裏出現三角戀愛的片頭,這現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了。不知道少女在崇敬愛情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遇到了三角戀愛,該怎麼辦?是維護自己的愛情而努力爭取,還是默默退出將愛情拱手送出?

如果在三角戀中,自己扮演的是一個第三者,顯然是不符合社會道德的,明智的少女最好不要涉足其中,企圖以自己的某種優勢從別人手中搶到愛情,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行為,這種做是難以得到世人認可的,它肯定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戀愛中的第三者,就是愛情的掠奪者,即使出於真心,也不會被大眾所接受的。如果能另尋屬於自己的感情,既不傷及別人,又不令自己痛苦,豈不是一件既偉大又幸福的事情?當然,如果那個人的感情早已支離破碎,名存實亡,而且分手是遲早的事兒,那你就不必太過於小心,這個時候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相信不會有人加以指責。

瓊瑤的代表作之一《煙雨蒙蒙》便是典型的三角戀愛,何書桓與陸依萍和陸如萍三人之間的糾葛令多少少女心神蕩漾,依萍外表堅強,而她的妹妹如萍外表柔弱,姐妹倆同時愛上了何書恒,而何書桓的心也在兩個人之間搖擺不定,最終選擇了依萍。幾次的分分合合,讓這段感情道路充滿了荊棘,然後,注定了不能在一起的結果。如萍的自殺終止了這段感情,無疑,在這個感情裏,她是受傷最深的,而她的自殺也讓書桓和依萍無法麵對對方。故事的結局是何書桓一個人遠赴他鄉,依萍一個人傷心欲絕,三個人誰都沒有得到想要的幸福。

小說的結局讓人感歎不已,也許一開始就注定了這樣的結局,三角戀愛中的每一個人都飽受其害。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如今的三角戀愛大都發生在好朋友之間,麵對友情和愛情,少女應該如何選擇?這真的是一件十分殘酷的事情。

周群、麗麗和林楓都是大學時的同窗好友,她們倆都很喜歡幽默、開朗的林楓。大三的時候,林楓向漂亮、聰明的麗麗伸出了愛情之手,很快兩人確立了戀愛關係。大學畢業以後,麗麗到外地參加了工作,而周群和林楓留校,如此便有了更多的接觸,周群時常來給林楓打掃房間、洗衣服、做飯。後來,麗麗發現了事態的嚴重性,但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一邊是戀人,一邊是朋友,實在是進退兩難。她既不願失去最愛的人,又不願意傷害最好的朋友,於是她便想和周群好好地談一談,解開彼此心裏的心結。誰知,周群根本就不能聽進去她的話,反而加深了對麗麗的怨恨,此後,她更加頻繁地去看望林楓,林楓為了避免誤會擴大,就有意無意地躲著她,還婉轉地表達了他心中的想法,他說他愛的人隻有麗麗一個人,讓周群以後還是不要再來看他。周群聽了這話,傷心極了,並且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麗麗身上,她們之間再也沒有昔日的融洽可言,而麗麗也因為這件事和林楓之間有了隔膜,最終以分手告終。三個人都在忍受痛苦中煎熬著。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殘破不堪的,愛情和友情都消失了。很多不經人事的少女都會認為,愛一個人是她們的權利,是自由,愛情不分先後,可以公平競爭。但是,不管怎樣,以摧毀別人的愛情來換取自己的愛情,畢竟不是什麼正大光明的事情。什麼戀愛高於道德全都是空談,發生在朋友之間的三角戀愛,真正得到幸福的少之又少,多數會在陰影和猜疑中夭折掉,即使得到了,也要背負著無盡的壓力。為什麼明知道沒有好結果,還要浪費自己寶貴的青春呢?什麼是生死相許?什麼叫不枉此生?難道就是硬給自己塞些錯誤的內容嗎?

如果在三角戀愛中,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該如何選擇?這個時候就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戀人對自己的感情是否真心?自己是否很珍視這段感情?如果是,那就不要猶豫,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愛情,不管遇到多大的幹擾,都應毫不動搖。情場不是戰場,愛情也不是戰利品,不能隨便地拱手相讓,如果你真的夠重視這份愛情,就應該堅定自己的立場。可是,如果戀人對第三者的態度曖昧,不做明確地表示,則說明他對自己還不夠專一,與其眼睜睜地看著這份感情被第三者搶去,倒不如自己主動退出。因為人的心是很難說的,愛的時候是真的愛,不愛的時候也絲毫勉強不了,既然他變了心,那不如成全他們,這絕不是一種無能,而是一種明智,死守一段根本不屬於自己的愛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感情都是自私的,不可能和其他人分享,花樣年華的少女,千萬不要讓自己掉入三角戀愛的漩渦中,一旦有此傾向,一定要主動退出。幾乎所有的三角戀愛,到最後都是三個人一同受苦,這就是愛情的無奈,誰又能去說什麼呢?隻有不讓自己陷進去,才能不受其害,才有追求更現實的幸福。

5愛的距離產生美

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保持距離就是保持一種感覺。”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距離是一個空間和路程的概念,但有時候因為時間和位移的演變而成為一種心理感受。正因為距離隨著少女的心理活動而不斷地產生變化,使它最終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困擾、一種遐想、一種需求、一種心理傾向。

距離怎麼會產生美?會的,因距離產生了思念,而思念則產生了美。美是一種事物,一種心理反應。每個人都喜歡美、崇尚美,都願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追求美。如果我們想擁有美,那麼,在追求美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一個度,明確地說,就是處理好美與距離之間的矛盾,否則,就會很難發現美。

美學家說“距離產生美”,詩人說“距離產生思念”。確實,人與人之間是否有思念,不在於空間的距離,而在於心理距離。秦少遊曾說“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正說明自古如今戀人們相隔兩地的相思之情。有情人即使分別在天涯海角,心裏也裝著另一半;若是無情人,哪怕朝夕相伴也不是同路人。

“我有自己的生活,愛不是每天相依為命;我要對愛堅持半糖主義,永遠讓你覺得意猶未盡,若有似無的甜,才不會覺得膩……”聽SHE的《半糖主義》,琢磨著“半糖”滋味,有點甜,但又不膩。“半糖戀人”則是始終處在稍微拉長點距離就會思念對方的位置。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距離培養了美的思念。裏麵隱藏的含義就是由於距離產生了思念。距離在這裏可以分為時間、空間和思想三種,大部分時間這幾種距離是同時存在的且不可以分割的。如果少女在其中無法發現美,那麼,其中一定存在著困難,此時處理困難,就是克服美與距離之間的矛盾,隻有兩者之間的矛盾克服了,美就像一道弧線呈現在你的眼前。

愛,不一定是自私的。“距離”隻是宏觀界定,不好用尺度衡量,怎樣掌握戀人之間的距離……太近了容易“追尾”、“翻車”;太遠了又可能“失控”、“疏離”;不遠不近,若即若離,若有若無,其中的道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如果覺得自己的愛情有些乏味,就相見不如懷念吧。當然,說著容易做著難,如何把握“半糖”的濃度才是關鍵,一不留神,“半糖”可能會變成無糖。

距離太遠了,雙方不能很好地了解,彼此之間容易產生冷淡、疏遠;距離太近了,容易發現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彼此間還會產生摩擦和厭倦。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好距離的尺度,保持好微妙適當的距離,這樣才能做到相敬如賓,才能保持愛情長遠。

男女朋友一定要保持好距離。這距離不是隔離和隔閡,而是在行動上、感情上、交往中不要過於親近,否則,容易因愛而產生怨恨。例如情侶間的誤解與變遷所產生的距離,使那些相親相愛的戀人變成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照相機因為與人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所以,才拍出了最佳效果。如果我們在適宜光線下,不能調節好焦距和物距,那麼,我們就不能留下這精彩的一瞬間和美好的回憶,更不能珍藏這段永恒的幸福。所以,距離能產生美,如果一個人對某人產生了崇拜和愛慕,是因為與他們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他們對對方的了解,隻是表麵、膚淺的。那麼,戀愛中的情人,如果他們之間稍有一點的距離,他們看到的隻是對方的優點,等接觸的時間長了,距離走的近了,雙方的缺點暴露後,矛盾就會隨之而來,此時,難免會發生爭吵和敵視。

美是用距離來建造的,因為時間和距離會培養美的感覺。“小別勝新歡”說明適當的距離會使夫妻間感情更加美妙、更加和諧。兩個戀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就會使彼此間的戀情變得更加牢固,同時,也會留下美好的思念和紀念。不宜太近也不宜太遠,否則會產生厭倦和疏遠。

距離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期望和浪漫,同時也考驗了我們的愛和誠意。比如欣賞一幅油畫,如果站的角度和距離不同,那麼,鑒賞中所產生的感覺也就不一樣,欣賞的效果也各有不同。觀賞一道美麗的風景,不管當時你參照什麼樣的物體,哪怕是在花叢中,但最美的風景還是在遠方。在生活中欣賞一個人也是如此,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深不可測、相攜而行的,不同的思想、不一樣的心情、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愛意等等,都會因為距離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感悟和想象,都會因為不同程度的接觸或接受,而產生多種看法,如人世間的美與醜、真與善、惡與恨。正如民間所說的:“遠水不止近渴,遠親不如近鄰”這就是因距離而產生的不同程度的變化。

距離也會產生動力,每個人都是向著自己的目標靠近,此時,正因為有了距離,所以,才有了想要靠近的動力。人生意義就是在旅程中不斷尋找自己的幸福。這種距離就像皮筋,拉得越遠,彈力就會越大,動力也會隨著變大。所以,當我們仰望天空,看那些遙遠的星星和月亮時,覺得它像珠寶、像鑽石,當我們真正登上星星和月球時,就會發現月球和地球一樣有山、有土,和陸地一樣凹凸不平。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因為距離才產生了美。

總之,沒有距離,便沒有美。少女如果想讓自己的愛情永葆青春,兩個人永遠的相戀下去,那麼,在追求的過程中就應該把握好一個度,這樣才能處理好美與距離之間的矛盾。才會讓兩心相悅的愛不會因距離而變質,隻會讓愛越發香醇和長久。

6愛情至高無上嗎

愛情,確實是上帝跟人類開的最大的玩笑之一。幾千年來,這個話題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卻始終沒有人能夠瀟灑地穿透。幾乎所有曆經愛情的人都曾陷入在撲朔迷離、欲擒故縱、患得患失中,折騰了大半輩子,有山窮水盡、有柳暗花明、有窮途末路、有峰回路轉,到最後還是沒能參透愛情這本厚厚的書。在這個看重地位、名利、權力和金錢的物質社會裏,愛情依然占著不可動搖的一席之地,依然有一些把愛情看作至高無上的人,尤其是不經世事的少女,從她們對那些近乎弱智的愛情電視連續劇的那份癡迷程度,就能夠看出來了。

愛情究竟是不是至高無上呢?其實,這個問題是沒辦法回答的,關鍵還是要看你是不是一個愛情至高無上的言論者。有人說:“愛情至上是會死人的”,這句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愛情至上者,經常會擺錯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她們把愛情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會因為愛情而忽略親情、友情。實際上,當你不顧一切地為愛而愛時,結果必然會失去一切,最後,連你全力追求的愛情也會離你而去。試想,一個為了愛情丟了工作,誤了學習,甚至背離家庭的人,會得到真正的愛嗎?愛不是孤立的,就算你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愛情,又能怎麼樣呢?這一份孤獨的愛真的可以讓你幸福一輩子嗎?

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詩人徐誌摩,如果稱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愛情論者,恐怕不會有人反對吧?如果拋開他的詩集不說,單看他的為人,大多數人對他幾乎沒有一點好感,因為他的無情,因為他的自私,因為他的愛情至上。先說他對他的第一任妻子,可以說是冷酷至極,沒有盡到一點為人夫的責任,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妻子的嘲笑和諷刺,曾經把初到英國的妻子拋下而不聞不問。再說對自己的兩個兒子,更是沒有盡到一個為人父的責任,從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幾乎就沒有和他們在一起呆過。因為,他認為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追求自己的愛情。是的,他是一個感情豐富的詩人,但無論他的骨子裏有多少浪漫和詩意,卻因此烙印自私而顯得蒼白無力!真正的美麗在於林徽因的選擇中,為了成全徐誌摩的責任,她選擇了另一段婚姻,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由於徐誌摩的不負責任才讓林徽因傷痛而下此決心,嫁做他人為婦。

在林徽因嫁為人婦之後,徐誌摩又開始了另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他開始追求上流名媛陸小曼。當時陸小曼已是人妻,可是徐誌摩硬是不顧社會的言論硬要和她在一起,因為,父母的極力反對,他和家裏幾乎斷了來往。他和陸小曼過著近乎奢侈的生活,由於陸小曼花錢大手大腳慣了,這讓徐誌摩不得不天南地北地去各個大學講課,以賺取足夠的錢來滿足陸小曼的物質欲望,整天弄得身心疲憊,可是陸小曼卻並不懂得心疼丈夫的身體。後來,因為一次飛機失事,徐誌摩結束了他年僅36歲的生命。

這種為了追求愛情而荒廢事業、拋棄責任、背棄家庭的行為,真的毫無魅力可言。真正的愛情觀,不應該將愛情與事業和責任脫節,可以說,愛情至上者的悲劇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悲劇!愛情至上者總是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隻想緊緊地抓著,時時地想著,被愛的人就是她們的一切,為對方的高興而高興,為對方的傷心而傷心,害怕被忘記、被遺棄,害怕沒有安全感,到最後變得瘋狂,甚至為他生,為他死。這種觀念難道不是可怕的嗎?不僅自己精神緊張,也會給對方造成太多壓力。這也正說明了這樣的人隻是一個心智還未成熟的人,把愛情當成了一切,認為愛情就是全部。

現代的社會上提倡愛情專一,提倡為愛情掙脫封建的束縛,因為它符合人性中的道德觀念,畢竟比那些朝三暮四的愛情要高尚得多,但絕不是要人們都做一個愛情至高無上的論者。愛情是個奇妙的領域,因為,它有一段時間是屬於激情的,對於現在的年輕少女來說,激情讓她們認為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哪怕全世界都反對也要死守在一起,婚姻可以不要,愛情卻是至死都要追求的。可是,激情畢竟是短暫的,它可以維持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兩年,可它總有退潮的時候,過後還要麵對平淡的生活,甚至你會發現曾經的愛情如此千瘡百孔,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真正成熟的愛情不是獨立的,它和親情、友情、事業、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終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生的道路上,愛情不是事業,也不是工作,更不是生活,它隻是人生的一個裏程碑而已。那種要死要活撕心裂肺的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但願天下的少女都能在愛情的道路上把握好尺度,不要做一個愛情至高無上者,愛情,永遠不隻是屬於兩個人。

7失戀不是世界末日

所謂失戀就是指一個癡情人被其戀愛對象拋棄了。確切地說,失戀就是失去戀人或美好的戀情。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那些曾經獲得過某種程度、某種性質的“愛”,並為此做出過真心的承諾或較大的物質和精神投入的男女。他們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不情願地與戀人分手,因此,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嚴重的甚至痛不欲生。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初戀少女的內心往往是迫切而強烈的,這種未完成的“愛”像春雪般柔和,如甘露滋潤過饑渴的心,刻骨銘心的留在戀人的記憶裏,令人回味無窮。初戀雖然是幼稚無結果的,但它畢竟是兩性之間的第一次純真體驗,這也許是不可多得的心理財富吧,然而,少女失戀並不是意味著世界末日的到來,因為,少女的以後的路還很長,在以後的路上還會有更好的人在等待著自己。

著名的文學家羅曼在年輕的時候愛上一個叫索菲亞的俏麗姑娘。他們倆經常在一起談論文學、探討人生,雙方很有共同語言。有一天,他們並肩漫步在公園的林間小道上。此時的羅曼無法控製自己的感情,於是,把心中的秘密向索菲亞吐露出來了,還深深地向索菲亞表示了愛戀之情。但令羅曼出乎意料的是遭到了她的婉言拒絕。這個打擊使羅曼覺得有五雷轟頂的感覺,為此,他深深地陷入了失戀的痛苦之中。他一連幾天都徹夜難眠。失戀的痛苦,使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在巨大的精神掙紮中他反複這樣問自己。“我不能因此而沉淪下去?我是一位有夢想、有抱負的青年。”通過痛苦的深思熟慮後,他想出了一個擺脫失戀的最好辦法就是學習和創作。就這樣羅曼·羅蘭為人類創造了傑出的精神財富,正是因為他正確地處理失戀的問題,所以,他把“壞事”變成了“好事”,在事業上取得了一番成就。

一般失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是痛苦與煩惱,大多數失戀的少女都能正確地對待這種戀愛受挫現象,並能愉快地麵對新的生活。然而,有一些失戀少女不能及時的排除這種強烈的失控情緒。最終導致心理失衡,性格異常,具體的少女失戀心態有以下幾種:

(1)仍然一前往情深地愛著拋棄自己的那個人,對已逝去的愛情充滿了回憶和幻想,這種自欺欺人的失戀少女,否認了失戀的存在,整天陷入單相思的泥潭中,還有人會出現既愛又恨的特殊感情矛盾裏而無法自拔。

(2)有的少女因失戀而痛不欲生、絕望、暴怒、失去理智,甚至產生報複心理來攻擊對方或者自殘;從此厭惡所有的男性,看什麼都不順眼,這種類型的少女玩世不恭,她們在生活中尋求刺激來發泄心中的不滿。

(3)有的少女失戀後羞愧難當,深深地陷入了自卑與迷惘之中,從此心灰意冷,對美好的生活感到絕望,嚴重的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最終成為愛情殉葬品。

眾人皆知,失戀是最尷尬的事。情場的分手,一個被拋棄的人最難處理的一件事就是不知道如何與別人解釋被拋棄的原因。在心理學上,很多少女對自己的失戀感到非常苦惱。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的反對,但分手以後還是藕斷絲連,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理,使他們日夜牽掛著對方;有的少女失戀以後,從此一蹶不振,覺得自己的前途灰蒙蒙的,對眼前的所有事都不感興趣,整天也提不起精神,情緒悲觀消極到極點;還有的少女因此而墮落,最後走上種種犯罪的道路。那麼,少女失戀後應該怎麼辦呢?